在上海某菜市场相邻的生活超市,我看到了一种颇为奇特的水果:长楕圆形,中间略粗;形似冬瓜,但小且无毛;色如木瓜,却又是木瓜的好几倍大;几分像青皮甜瓜,又有几分像似西瓜。
“这是什么瓜?”我好奇地问营业员。答曰:“崩瓜。”营业员是本地人,说的是上海方言,“瓜”发“go”音,保留的是古音,这在吴语方言中较为普遍,与我们台州部分地区的方言发音亦近,如温岭方言。所以,我知“go”音字为“瓜”。“崩”音似“bang”,又有点像“beng”,所以我一时没听懂是什么。
“冬瓜?”我有点疑惑。
“崩瓜。”营业员重复着。
“木瓜?”可能是其形状皮色颇似木瓜之故,我又脱口问出了木瓜。营业员看我实在听不懂,就翻出标签给我看,上面赫然写着“三林崩瓜”。
这时,有位“爷叔”购物出来,目睹了我与营业员对话的情景,又恰好与我同路,遂边走边热心地向我介绍起了“三林崩瓜”。上海方言把稍年长的男性都称作“爷叔”,大概就是“阿叔”的意思吧。“爷叔”讲的也是上海方言,但上海方言大多与我们台州方言相通,故我也大致能够听懂。
“这个‘崩瓜’成熟得还不够好。‘三林崩瓜’在上海可有名了,是上海的特产,只有在上海才能吃到。这种‘崩瓜’甜度高,特脆薄,天上一响雷,瓜园里成熟的瓜就会崩裂开,据说人们行走在瓜园的小路,要是脚步重了一点,瓜也会崩裂,所以叫‘崩瓜’。古时以三林塘出产者最为闻名,故称‘三林崩瓜’。”
“三林塘位于浦东的三林镇,旧属郊区,现在早已是城区了。”因我们所处之地属于杨浦区,大概“爷叔”对三林这个地方也不太熟悉,所以介绍的信息也不是太多。
回到住处,赶紧打开手机“百度”一下,“百度百科”果然亦称“极脆薄,成熟时弹指可破”。当然也有“响雷崩瓜”与“脚步崩瓜”的传说,与“爷叔”的说法相应证。除此之外,“百度百科”还介绍有“三林崩瓜”“瓤黄子红”的特点。
至此,我内心的好奇早已上升至诱惑。于是立即返回超市,叫营业员帮我挑了一个“三林崩瓜”。拿回住处用刀轻轻一切就开了,露出了十分诱人的嫩黄瓜瓤,还有稀朗点缀的红色偏黑的瓜子,可爱极了。切一块瓜瓤送入口中,果然入口即化,甜而清爽,堪称西瓜中之珍品。但要说“弹指可破”,实属夸张,“脚步崩瓜”,更是荒唐,真不知是不是“爷叔”所说的这瓜成熟得还不够好之故。
其实,“崩瓜”也是西瓜的一种,因其脆薄易崩,故人称其为“崩瓜”。上海方言“崩”“浜”同音,有人也写作“浜瓜”。不过,“崩瓜”之名也有争议,有观点认为,旧时西瓜大多船载卖于河浜,故名“浜瓜”。而熟透的西瓜都会崩裂,并非“浜瓜”专属,“响雷崩瓜”“脚步崩瓜”,也只是附会。我当然也认同这一观点。1959年出版的《上海蔬菜品种志》也称:“浜瓜,别名:马铃浜瓜、崩瓜。”可见,规范的叫法应是“浜瓜”,只是现代导向“响雷崩瓜”,故尔“崩瓜”反倒成了正名。
“三林崩瓜”历史悠久,旧时就称为西瓜。清同治《上海县志》有载:“沪郊西瓜以三林塘雪瓤西瓜最为最,味甜、质脆、水多,为西瓜中上品。”“三林崩瓜”不仅旧志记作西瓜,且瓤色多样,白(雪)瓤者才是上品。
当然,现代也有人将旧志中的“雪瓤”理解为“入口即化,细嫩如雪”之意,我倒觉得不妥。有篇摘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海上食事》的文章,称西瓜有红瓤、黄瓤、白瓤三种,雪瓤西瓜就是“白瓤蝴蝶子”。这就是例证。
据相关资料介绍:“三林崩瓜”虽是西瓜中的上品,但其售价是普通西瓜的一二倍,且因脆薄,不易运输,所以旧时销量受限。又因“三林崩瓜”种植条件极其严苛,故尔在计划种植年代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濒临灭绝。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曾掠夺“三林崩瓜”种子,后改名为“嘉宝”。现在的“三林崩瓜”就是上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回的“嘉宝”种子重新培植的,虽经精心培育,其甜度仍未达到原“三林崩瓜”的17度。
由此看来,我所品尝到的“三林崩瓜”,不仅仅是成熟得还不够好,或许当今的“三林崩瓜”,已远不及当年“弹指可破”的“三林崩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