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二华
农历十五的晚上,月很圆,圆得让人想要流泪,因思念故乡而想要流泪。羁旅异乡时,在每一个月圆之夜,我都会站在明月下,站在孤独中,想着父亲的木讷,想着母亲的微笑,想着从村前绕过的小河,想着我家庭院里的枣树,想着拴在枣树下的“豆豆”……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方言,陌生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吃过饭上班,下班后吃饭,然后呢,接着上班又下班,直到吃过晚饭加过晚班之后睡觉,外出打工的生活,以它固有的方式进行着,一日又一日,单调而又无聊。面对着丰盛的早、中、晚餐,心里想得最多的却是家里的粗茶淡饭。
当都市的喧嚣尘埃落定,当十五的圆月越过眼前的高楼,皎洁的月光透过宿舍的窗口洒到身上,沾满我单薄的衣服。那样的夜晚,南方古镇的气候不冷,却很暖。那样的夜晚,月光似霜,时常冰冷我思乡的心房。
终于,我和父母的声音又一次在电话里相遇,父母的话渗透着对子女的关爱、支持与鼓励。那种唠叨,那种细致的陈述,那种毫无修饰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站在机器前的疲惫,下班后的平淡,都随着父母关怀的话语烟消云散。只是这种“相遇”过后,却带来更迫切的思念,长久而又浓烈。
农历十五的晚上,故乡的月也很圆,圆得让人想要流泪,因欣喜因激动而想要流泪。经过牵肠挂肚的思念,经过无眠的夜与夜,经过走与留的抉择,最终回到了家乡。
到家了,一声“伙计”就折射出故乡人对故乡人的亲切之情,一个“中”字就显现出故乡语言的独特魅力。家乡的小镇上十字路口旁卖胡辣汤、油条的餐馆,门口依旧是穿进涌出,人山人海。记得儿时的我常哭着闹着给母亲要钱来这里喝五角钱一碗的胡辣汤,吃五角钱3根的油条。还有那吃不够的赵家的小笼包子,喝不腻的杨家的羊肉烩面,无一不承载着一段美好的记忆。在家,可以睡懒觉,起得很晚。母亲也不急着叫我吃早饭,饭熟了就留一些盖在锅里,让我睡醒后再吃。
到家了,在外流浪了一千八百多个日子的我到家了。掬一把故乡的黄土,紧紧地握在手中,末了,松开手任它缓缓地在手指间流动着滑落着。置身田间,看年轻的麦苗在广袤的舞台上,在细微的冬风中,摇摆着妩媚的身姿。憨厚的父亲,唠叨的母亲,村前的小河,村后的小学,田间的麦苗……故乡的一切,从熟悉变为陌生,又从陌生变回熟悉。
几经周折的我在故乡的县城找到了一份工资比外地低很多的工作,在工作单位工作了三个月后,我拥有了属于我的爱情,那女孩是我的同事。女友曾调皮地略带疑惑地问我,你长得不算太丑,在外地待了那么久,怎么就没在外边找个女朋友带回家?
在外地工作时,仿佛也真的有喜欢我这种类型男孩的女孩,这些女孩当中有四川的,有湖北的,有江西的,可她们最终都成了我人生旅途中的过客。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缘分使然还是因为别的什么?似乎很难说得清楚,唯一可以弄清楚的是当面对爱情的天平时,绝大多数女孩都不愿意以远离故乡为代价换取维持天平平衡的砝码。归根结底一句话,她们也眷恋她们的故乡,就像我舍不得长久地远离我的故乡一样。
我笑着对女友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而我似乎算不上好男儿。
注:《眷恋故乡》是郭二华创作的散文,于2011年1月5的首次发表在《周口晚报》。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通过月夜、乡土饮食、家庭互动等意象,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回归后的情感共鸣。文中提到,在每一个月圆之夜,作者都会站在明月下,思念故乡的亲人、自然景观和童年记忆。回到家乡后作者感受到了故乡人的亲切和温暖,重新体验了家乡的美食和文化。文中多次以“月圆”意象串联异乡漂泊与故乡重逢的复杂心境,并融入地方饮食(如胡辣汤、油条)和方言(如“伙计”“中”)等细节,展现乡土文化。
创作主题:围绕农民工群体、城乡差异、家庭纽带展开,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以乡愁为核心,刻画城乡差异与亲情羁绊。
深刻思考:作者的文字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还反映了对人生、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风格特点:语言质朴真挚,善用意象(圆月、枣树、黄土)与生活场景(电话通话、田间劳作)强化情感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如“豆豆”“五角钱油条”)唤起读者共鸣。
作品影响:《眷恋故乡》不仅在文学界获得了认可,也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弦。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