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讲述晚明时期客居金陵(今南京)的才子侯方域与秦淮歌姬李香君的凄美爱情故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戏中对阮大铖着墨颇多。
李香君的一番话,或许是这部杰作的点睛之笔。她当着侯方域的面,拂然大怒曰:“郎君是何意思?阮大铖趋赴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吾不知官人自处于何等?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这几件钗钏、衣裙,却放不到我香君眼里!”阮大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清二楚。
阮大铖确实声名狼藉。据《明史》记载,阮大铖本是安徽怀宁人,自明末以来,怀宁文人所编的先人文集,大多会将与阮大铖相关的文字删去。然而民国时期怀宁有文人考证,阮大铖其实是桐城人,当时的县志还特别注明:“旧志云明季阮大铖自号百子山樵,辱此山矣。大铖实桐城人,今礼部题名碑及府学前进士坊可考也!”由怀宁籍变成桐城籍,不能不引起桐城文人的反感。这场笔墨官司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始终没有断论。
阮大铖之所以遭人嫉恨,自然是有诸多原因的。他早年曾依附于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后来又与阉党余孽马士英厮混。顺治初年清兵占领南京后,他先是逃奔浙江,后来又投降清廷。被人们认可的,唯独他所撰写的《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等几个传奇,几乎有口皆碑。据钱秉镫《藏山阁存稿》记载,当时在江南的清军官员,“闻其有《春灯谜》、《燕子笺》诸剧本,问能自度曲否?即起执板顿足而唱,以侑诸公酒。诸公北人,不省吴音,乃改唱弋阳腔,始点头称善,皆叹曰:阮公真才子也!”阮大铖不仅能写,还擅长演唱。
提起戏剧创作与表演,阮大铖无愧为一代名家。他继承戏曲家汤显祖的写作模式,所写的几部传奇无不重情轻理,词曲优美,情节奇险,内容动人。由于创作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亲身经历,题材独特,有很大的感染力。不仅如此,他还组织戏班子排练,甚至亲自上台演出,这是比汤显祖更胜一筹之处。阮家戏班除了招待亲友,也进行各种商业演出。《燕子笺》新戏演出时,一场全本演出的价格为“白金一斤”,即十六两银子,且应接不暇。连阮大铖的政敌陈定生、冒辟疆和侯方域在南京鸡鸣寺置酒宴饮时,也会召阮家戏班演唱。三位公子“醉而且骂且称善”,一边喝酒骂人,一边却说写得不错,演得好。
阮大铖为什么竭精殆虑地写、演这些作品?有人认为,这是靠这些传奇向新主摇尾乞怜。也有人认为,他是在为自己的道德品行作巧妙的表白,或者是为了结交更多名士权贵,试图东山再起。从今天的角度看,当是在波诡浪谲、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命运抉择、利益寻求和性格表现的一种必然。很多时候,阮大铖由不得自己。
阮大铖避居金陵以后,不仅借助戏班子大散钱财,还主动寻找侯方域等人,祈求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以推翻自己在崇祯“逆案”中的罪名。不料遭到侯方域等人的一口拒绝,复社一百四十余人甚至联名写就《留都防乱公揭》,具陈阮大铖诸条罪状,逼得阮大铖“潜迹南门之牛首,不敢入城”,复社却名声大振。这便是著名的“公揭案”。
那么,一直被视作阉党余孽的阮大铖,为什么明知复社文人对自己恨之入骨,却又去寻求已归属复社的侯方域,自讨没趣呢?
众所周知,阮大铖也曾经是东林党的一员。他与当时东林党重臣左光斗是同乡,并引以为同心。天启四年冬,左光斗急召阮大铖进京,但是其他几位当事者觉得阮大铖“浮躁,语易泄,不足与共事”,打算把官职给东林党人魏大中。左光斗也就改变了主意。阮大铖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怒之下投靠了魏忠贤。但他心性狡猾,暗中留了退路。当上吏科给事中没几天,就告假回家,将职位让给了魏大中。不久,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忽然借助《点将录》,一个个弹劾东林党人,东林党受到严重打击,阮大铖却悄然逃过了一劫。
阮大铖被罢官在家,并不甘心,千方百计力图重新起用。一边暗中进行政治活动,一边置办家班女乐,“结纳诸贵人”。公揭案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当阮大铖潜迹于牛首山不敢进城时,马士英也遭遣流寓南京。他们终日往来,互相慰藉。崇祯十四年(1641),由于东林党人的活动,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但他暂时不能起用阮大铖,阮大铖赶快推荐马士英,使之被提拔为庐凤总督。三年后的三月间,李自成起义,攻取北京,弘光在南京即位,成立小朝廷。马士英因立下拥戴首功,当上大学士。阮大铖随之成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升任兵部尚书。然而,清军占领南京后,见风使舵的他先是拔腿逃离,后来又俯首投降,遭人唾弃。
在传奇《桃花扇》中,阮大铖全然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形象。他借助马士英在南明弘光朝谋得位置,然后大肆报复复社文人,陷害侯方域,进而以《燕子笺》献媚于弘光皇帝,并且将李香君送入宫中,真是用尽了险恶之心。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阮大铖的戏班子,当年始终活跃于古城金陵。虽然阮大铖被驱逐在郊外不敢出来,他的《燕子笺》照样在城里演出。坐在台下的,不仅仅有所谓的阉党,还有那些复社文人们。看完以后,他们忍不住跟旁边的朋友一起笑骂道:“这阮胡子,狗贼的,戏写得不错嘛!”
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非常欣赏这部戏剧。当年在如皋水绘园中的冒氏家班,一度也以演出《燕子笺》而享有盛誉。他的《影梅庵忆语》记载,“秦淮中秋月,四方同社诸友……置酒桃叶水阁,是日新演《燕子笺》,曲尽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泣下,顾、李矣泣下。”
六十岁时的某一天,为了表示自己仍是一条铁汉子,阮大铖心血来潮,骑马挽弓,拼命地向仙霞岭顶峰奔驰,不料却在路口骤然停止呼吸,再也没有醒来。阮大铖之死,死得那么离奇,似乎也有三分壮烈。阮大铖死后,戏班中的部分伶人被冒辟疆收走,其余四散。冒辟疆与阮大铖互相争斗了半辈子,难分输赢。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道,而今阮大铖死于仙霞岭已三十年,自己也三十年奉母不出户,想起这些戏剧性的人生变迁,他忍不住深深叹息。是的,谁也不能伸手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片地皮。
不难看出,阮大铖以不凡的才华和精力写戏,是服从于人生目标的。戏剧界历来褒扬他作品的艺术水准,却无情贬谪他的道德品行,事实上这两者永远也无法割裂。尽管《燕子笺》也像明末的诸多传奇一样,不过是以才子佳人的爱情为题材,依然清晰地体现作者的道德评判、人生价值和审美情趣。
文如其人,是一条绕不过去的艺术规律。历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