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地享耳的头像

吴地享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5
分享

走近天水

想去甘南看看,又不太想坐飞机过去,坐高铁到兰州又嫌时间太长。在旅行社的鼓动下,最终的方䅁是,坐高铁到甘肃东南部的天水。于是,便有了一次走近天水的机会。

那天早上从苏州出发,下午三点多抵达天水。天水,古称秦州。汉武帝时,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始有“天水”之名。今日之天水市,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面积近1.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300万,2024年的GDP约950亿元。著名的渭河,流经天水市区。 

在天水市办妥入住手续之后,我们从酒店出发,沿着天河南路,徒步约一公里到了渭河边。秋高气爽。站在渭河大桥上俯瞰,宽阔的渭河中央嵌着一条人工堤坝,把渭河水分成了两股。一股,水面宽且高,河水清澈且平缓。另一股,水面窄又低,河水浑浊又湍急。这堤坝,让渭河水变得“泾”“渭〞分明。

初到天水,感觉这里的生活是悠闲的。横跨渭河的步行桥上,行人络绎不绝、从容不迫。桥两端的河岸边,绿树成荫,沿河步道崭新又整洁,俨然是开放式的河岸公园。公园里,随处可见漫步休闲者、跑步锻炼者、以及卡拉OK自娱者等。徐徐行走在沿河的步道上,披着天边落日的霞光,迎着河面吹来的晚风,感到有一种轻松、惬意。

夜幕开始降临。返回酒店的路上,沿街的饮食店铺在门外摆出了桌椅长龙,牛羊肉烧烤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啤酒烤串摆上桌面,欢声笑语充盈街巷。想来,这是天水城日常烟火气息的重要构成,也是天水人安宁幸福时光的重要片断。

按照预定的行程,游玩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有一天的时间。到了那里才真切地感受到,天水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厚重。

天水,是神话传说中的伏羲诞生地,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伏羲庙建筑群。相关史料记载,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作八卦。在伏羲庙,从古树、石碑、塑像,以及陈列的图片与事迹中,可以大致了解伏羲的核心功绩:创造了文字,发明了渔猎工具和乐器,制定了婚姻制度、历法,以及设立了官职等。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太古正神、人文始祖、三皇之首。

从伏羲庙出来,直奔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坐落于秦岭山脉的西端,因状如农家麦垛而得名。据景区导游及相关资料的介绍,麦积山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宝库。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朝代的开凿与修缮。石窟因其惊艳的泥塑而闻名于世,享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麦积山上的石窟群,分布在垂直的悬崖峭壁之上。我们沿着狭窄的石壁栈道缓缓而行,边行边看。出于保护的需要,许多窟龛已被装上了铁丝网罩。透过细密的网罩观望,窟内光线暗弱,看不太真切。还有一些窟龛已被设为“特窟”,游客需另行预约、付费后方能观赏。景区导游给我们展示并讲解了部分“特窟”图片的精妙之处,如,被誉为“东方微笑”的那桢西魏主佛慈祥浅笑的神韵、佛祖释迦摩尼与其子罗睺罗相见时伸手欲抚又止的理性,以及北魏时期塑像面部的形态特征等,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于一般窟洞石雕的生硬,麦积山石窟的妙处就在于其富有生命力的泥塑佛像。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以石为骨架,以泥为血肉,较为成功地将人类丰富的情感表达与灵魂气质注入了一座座的佛像,使佛像能以生动传神的形态超越了严肃刻板的宗教神性,拥有了一种人性的温暖与灵动,体现了佛教艺术从威严神圣走向人性温情的变化趋势,由此成为麦积山石窟佛像与众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天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了解与感受天水这方宝地,需要有更多走进天水的机会与时间,也需要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热情。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五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