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爱国的头像

戴爱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30
分享

寻船

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我们退休党员支部再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站在熟悉的渡江木帆船前,25年前我参加寻船的往事浮现于眼前。曾经参与寻船的见证者老顾欣然写下《渡江船·寻踪》:

踏破永安洲,问遍老渔叟。忽闻东江畔,曾有英雄舟。急赴芦苇荡,锈船卧沙洲。今入纪念馆,静卧玻璃房。往来少年辈,争睹旧时伤。谁记寻船人,踏破千层浪?

记得1998年,位于白马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即将建成,镇上的党委书记找到我,布置了一项紧急的任务:海诞馆要在永安洲找一只曾经支援渡江的木船,必须在纪念馆封顶前找到、修葺好,再移动到展示馆内。时间紧,任务重。

书记无限感慨地说,永安洲是当时渡江部队20军59师175团左翼第一梯队解放扬中的重要出发地。那个时候,永安洲人民勒紧裤带支前抗敌,无数艄公、渔民不怕牺牲,划着木船与英勇的战士一起冲锋向前,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些功勋船。现在距离那场战役已近五十多年了,听说你曾经做过捻匠、做过村书记,作为一个老党员找到这艘功勋船就是最大的政治任务。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接到镇党委布置的任务,我就找到当初拜师学艺时的捻匠师父曹师傅,联络到其他的师兄弟们参与寻船。寻船的走访过程曲折坎坷。因时间久远,当事人有的已老去,一些光荣事迹遗失到时间的长河中。曾经,经他们手翻修过的渡江木船有的也早已销声匿迹。

镇政府也为此专门召开协调会议,组建了寻船工作小队,发动各村的村干部参与寻船,同时联系了长江沿线的其他乡镇参与寻船。一旦有消息,由我牵头,根据上面的要求进行核实。

寻船的过程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每一次听到消息的心情犹如江潮涨落。那些天,我头脑里装的都是船,小时候的一件件往事也浮现于眼前。当年,为了帮助解放军渡江,永安洲的老百姓们倾其所有筹集过江载具。家家户户把床板、门板,乃至攒了一辈子的棺材板都捐了出来。渔民、船工们在协助部队开展水上练兵的同时,创造出许多水上作战神器:用芦苇扎成三角形救生圈,用猪尿泡(膀胱)吹气做成救生衣,用竹子、木板、葫芦等制作担架船,用木排加引擎架轻重武器制成“水上土炮艇”。

“燋烂各自求,他人顾合力” 。有一天,曹师傅在电话中告诉我一个喜讯:东江的周德宏家有条祖传渔船,1949年渡江战役中,周德宏的父亲摇橹该船,支援解放军战士渡过了长江天堑。据周家人描述,木帆船长13米,宽约2米,重约18吨。

正是上级部门要寻找的木船!我眼前一亮,兴奋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扫几天以来的愁眉苦脸。但是,电话那头的另一个消息又让我差点跌倒。

周家的这条祖传的木帆船几年前买给过船的一个渔民了,不过据周家人回忆前年还在长江上还碰到过。

事不宜迟,我放下饭碗便邀上曹师傅骑上自行车,按照周家人的指点前往位于过船镇的“泰兴第一捕捞公司”。出发前,我与曹师傅商量好,为了做工作顺利,不惊动旁人悄悄探访,只论私人买卖交易。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帆船的现主人前几年将船买回来后,先后修补了几次,捕捞过一段时间的鱼,后来船实在破旧就被废弃在江堤外的芦苇荡中,正准备将上面的木板卸下来做猪圈呢。

在船主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泊船的江堤外。浩浩荡荡的江面上千帆竞渡,汽笛声此起彼伏。走近看,木船上的桅杆、帆布已不见,但仍然威风凛凛地斜插在淤泥里,像柄生锈的钢刀。船帮上的弹孔已经长出青苔,但榫卯间的老捻灰还硬得像战士的牙关。我激动地蹲下身,抚摸着随处可见木塞堵眼的痕迹,指甲抠进船板缝隙,带出半截因长时间浸泡形成的暗红色泥灰,犹如用血写成的 “番号”。

"对,就是它!"曹师傅的假牙在阳光下泛着瓷光,"当年这条船能装十二个兵。”

我们不约而同地认出了这只曾经冒着枪林弹雨,护送渡江战士一举攻下扬中东兴港的英雄船。

我们很轻松地谈好价格,约定时间由主家将船沿江拖到位于永安洲的古马干河码头,船到付款。当签完协议,交上定金后,连续几天的紧张、焦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船交付的那一天,永安洲的人民在古马干河两岸欢迎“英雄”回家一样,燃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木帆船在起重机的牵引和当地村民们的齐心协力下,被缓缓地拖进船坞。当渡江木船找到的消息经由镇政府逐级上报后,相关领导很重视,组织了相关专家按照原样进行了修补复原。

中国人民海军成立七十周年前夕,地方电视台找到了我录制一段关于渡江第一船的片子。在镜头前我自豪而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寻找“扬子江上英雄船”的故事。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许多“寻船者”,他们中有拍下“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和父亲摇橹运送渡江战士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的时任新华社第八兵团分社记者邹健东,有从《百旅之杰——二十军史话》等史料书籍中找出《第二十四号船》(出版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中的故事情节就是发生在永安洲渡江战役中的时任20军政治部新闻干事的王仁山,有为了强大国防,整天废寝忘食地研制坚船利炮的科研工作者,还有那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所有奋斗者们。

向所有时代英雄们致敬!

[注]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99年,高港区永安洲镇孙庆元等人寻获的渡江战役支前木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这艘船见证了1949年4月21日永安洲人民支援解放军渡江的壮举,成为"东线渡江第一船"的历史见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