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爱国的头像

戴爱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0
分享

体检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食五谷,孰能无病?尤其步入中年,体力与精力明显不复当初,此时愈觉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一年一度的体检,便成了我们这些中年教书匠的一桩大事。

记得教师刚有体检时,三十岁左右的我感觉就是多此一举。自诩平时几乎没进过医院,到医院去等于“触霉头”。于是,我们一帮年轻人,体检表在手里卷成筒,互相打趣着“查什么查,横竖都是好的”。看见抽血时女同事别过脸去,我们便笑她胆小,自己却在针头刺入时暗暗练起了气功,直到护士反复提醒“放松”,自己则佯装东张西望,掩饰羞得通红的脸。

当年的体检项目不在一起,凭一股年轻劲呼呼咋咋地楼上楼下跑,总能很讨巧地提前完成各个项目的检查。那时候认为,体检就是简简单单地上完一二节课。

体检完毕,三五相约,中午必去小饭馆搓一顿的。点上菜,带上酒,发誓要把刚才抽掉的血气补回来,嘴上还振振有词:“吃得好,病不找。”

待报告出来,匆匆一瞥,内容便知。诊断结果上寥寥二三行,除了一些看不懂的细胞值有些异常、高血压临界外,就是“注意生活规律,少喝酒,压力不要太大”之类的老生常谈。不解之处,拿到有经验的老教师那儿请教,他们是掩饰不住地羡慕:“还是年轻好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大,许多专业的体检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些专业体检机构设备先进,手段规范,就连体检的项目也增了许多。学校前几年换了合作单位,由人民医院换成了专业体检中心。体检中心的仪器新,白大褂们也年轻,服务周到,说话做事彬彬有礼,专业规范。但是,面对冰冷的仪器、看不懂的数据图像,总感觉没有过去的老医生望闻问切那么明白、放心。

昔日的一帮年轻人现在都变成了“大叔”“大妈”了,这时候看他们,也不再嬉笑,个个面色凝重,整个体检过程如同参加一个庄严的仪式。更有甚者,提前几周就进入了“备战”状态。那几天聚餐喝酒几乎不见其踪影,熬夜打牌的约请几乎有种种借口,被问急了,便自嘲一句“在家修炼呢!”。

报告出炉那几日,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欲言又止、讳莫如深的气氛,仿佛每个人手里捏着的是一张法院的判决书。年轻人是迫不及待拆开,或悲或喜,立见分晓;年长者则多塞进包中,回家慢慢消化——好坏消息,都需个安静处所接纳。

这些年来,体检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也见证了不少。曾经的一位老同事,性格随和,经常跟同事们说说笑笑,很开朗。有一次体检,查处了血液中的是某个癌细胞的指数不好,人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大家劝他去大医院再检查一遍,他又犹犹豫豫地挥挥手:“我自己又没什么感觉,这个体检有时也有不准的时候。”后来听说有一次他在家穿高帮雨靴去田里干活时,脚踩到了藏在雨靴里的蛇,自己受惊住进了医院,前前后后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此事引发大家对教师的亚健康问题,生命的长短与质量的深思,也对体检多了几份敬畏。

还有一位以前的老领导,人幽默豪爽,酒酣之际可以拍着年轻人的肩膀称兄道弟。退休后还找了几个兼职工作,写写文章、喝喝酒、打打牌,日子过得很潇洒。有一次体检,查出了不好的东西,在家人的安排下住进了医院。我们去看他,他还无限地遗憾地说:“这下酒少喝了,牌少打了。”好在手术及时,人虽清瘦许多,精神却好,见了我们就念叨:“早发现早好,老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诚不我欺啊。”如今他依然精神矍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有一次,碰到他一起体检,老领导对体检有自己的看法:“好日子是过出来的,健康是平时养出来的,不是查出来的。”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也渐渐释然:体检固然要紧,却也不能让它牵着鼻子走。

岁月不仅在脸上身上留下痕迹,也在我们的体检单上刻下年轮。体检单上的建议是年年有减少、也有新增加,由最初的两三行延至如今一页多,忽然想起本地的一句老话:“年年体检,岁岁平安”。这一年一度的体检,倒像是给生命做的年检,让我们晓得哪些零件需要上心,哪些地方还得加油。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究根到底,都是对活着这件事的在意和珍惜。

写到此处,心下豁然。马上还要上课——孩子们等着呢。

2025年9月15日三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