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粟的头像

一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1
分享

后山的汉子

五一劳动节放假,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后山。住在姐姐家,清早起来,到屋场外转了一圈,眼前一马平川的田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露水打湿的早晨,微微夏风特别的凉爽,呼吸着田园间特有的泥土气息,感觉整个人都轻松起来。

薄雾中听到一阵摩托车的低鸣声,隐隐若若过来一个人,临近了才看清是上屋场的良伢子,良伢子比我大两岁,五十六了,但身子骨还挺硬朗,一直在村子里做泥瓦匠。一大早就驼着一个工具箱出发了。

看到是我,他赶忙停住车,下得车来,迎上来跟我握手,一脸的谦恭。说着话的时候,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包芙蓉王牌香烟来,递上一支给我,我一边跟他打招呼,一边跟他摆手解释说自己不抽烟。他就憨憨地笑笑:不抽烟好!不抽烟好!知道他要忙着去做活挣钱,我赶紧催他上车,别耽误了做事。他一边上车,一边招呼我说,晚上回来找我聊天,好多年不见了,叙叙旧。

在迷蒙的晨雾中,最先走出来的都是村子里的手艺人和生意人,也有闲不住的老人,习惯了早睡早起,隔壁的汪大爹(di)一大早就坐在屋场前的水泥坪,对着小池塘,吧嗒吧嗒地吸上烟了。岁数大了,也不想多运动,就想出来坐坐,呼吸下新鲜空气,看看菜园里的菜苗,看看池塘里的鱼儿浮出水面吃草,老人的心情就舒畅了,满脸皱褶的脸上,隐藏着一抹浅浅的笑容。

从村小学退休的汪校长已经是满头白发,他个子不高,背还有点驼了。最近刚娶了孙媳妇,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汪老师满面红光,精气神实足,一点也看不出他已经是七十七岁的老人了。从教几十年,汪老师说话声音洪亮,底气很足,一个大哈哈,半里外就能听见。因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懂乡俗礼仪,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都会有人来找他主事。他只要有空,从来不会推辞,总是十分热心地应承下来。

老家后山的红白喜事有很多讲究,仪式繁杂,规矩也多,没有真正学习过礼生这一行的人是不懂的。如果不注意,在接待上礼节不周到,有可能就会得罪主人和客人。尤其是结婚这样的喜事,在整个婚礼仪式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细致,负责主事的人,一定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把女方家来的上宾客人安排的妥妥帖帖的,既要给足面子,又不能让主家太为难,这就需要智慧。汪老师很多时候都扮演了这样一位智者,知书达礼,仁义守信,因而在地方上名望很高,走到哪里都受人敬重。

我老家这个叫后山的地方,是湖南一处极其狭小的地域,覆盖范围也就十来个乡镇,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说一种土气的“后山话”,发音很有特色,一些日常口语,听起来特别有味道,尤其是那些口音加重的语气词,往往能形象地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后山人习惯称呼男子汉为“外头人”,称呼女人为“里头人”,也就是俗话说的“男主外女主内”。主外的汉子们往往话不多,但做起事来却自带一股狠劲,按我们的土话说叫做“发猛”。一旦发起猛来,就像一头狼,满身煞气,足以把别人镇住。比如两个男人干架,掐到一起时,二话不说,上手就干。一句“光脚不怕你穿鞋的,老子今天就跟你拼命”,一开场就是玩命的架势,谁都拦不住。当然,真打出人命来那也不行,理智些的会赶紧停下来,换个口气说话:“先莫急,等我把话说清楚再打不迟”,这样就势松开手,各退一步,这是最聪明的。如果碰到那种一根筋的霸蛮人,那可能真就要刺刀见红,看谁能打翻谁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后山汉子骨子里也是有血性的。

七十年代,农村里流行独轮车,那年村子里组织一队男子汉去几十里外的江东拉红条石,村子里要盖仓库,需要条石打地基。在队长的带领下,村子里十几个男子汉推着独轮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六月天热,他们天不亮就出发,为的是赶个早。平时喜欢吹吹牛的曹二哥一路上说着笑话,说他堂客给他煮了五个鸡蛋,硬是把他吃撑了。

到了采石场,付了款,拿着条子就开始装石头,每人每车拉两块,差不多三百斤了,对于独轮车来说,这点重量刚刚好,不会太沉,当然也不轻松。力气小一点的,走在路上还是有点吃力。在过一座很窄的石桥时,前头十来个车都过去了,轮到刘满生这个车时,他腿有点抖,怎么都不敢过桥了。跟在他后面的德根伯看他那个害怕的样子笑了笑,你这是“罗起余打土车子--冇把握咯”(老家一句土话,歇后语,说是一个叫“罗起余”的人每次推独轮车,都会说一句:咯吗冇把握哦!流传开来,就成了一句玩笑话,形容一个人做事心里没底,没有把握),你放下,我来帮你推过去。说罢,德根伯接过他手中的扶手,腰一沉,双手一把,一声“哼”,就吱呀吱呀地把独轮车推过了窄桥,满生叔跟在他后面连声说着“硬是你厉害!硬是你厉害呐!”平时锻炼出来的硬桥硬马功夫,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了。等过了桥,落下车后,他赶紧递上一支烟,帮德根伯点上。回来的路上,同来的汉子们都在取笑刘满生,笑他堂客早上冇给他煮鸡蛋呷,所以腿把子打颤,冇的劲。这种特有的幽默风趣,说后山话的汉子们都懂。

在日常的农耕生活里,习惯于在地里刨食讨生活的人,在外做手艺,打临工,都很讲究口碑,守规矩,就算是上门帮农户家收稻子插秧苗,也会按祖训在早上6点半前就到场,先到田里干会活,再到主家吃早餐。简短休息就接着干起来,每一道工序都严谨到位,不会有半点马虎。从犁田耙地来说,有经验的老农,从犁到粗耙,再从粗耙到细耙,最后用一块压板把水田压平整,看上去跟镜面一样,才算是完工。没个五年以上的功力,是干不好这个农活的。

2018年秋天一个黄昏,夕阳在西山未落之前,那一片火烧云特别的灿烂绚丽。村子里留守的老人越来越稀少,小孩子也不多,整个村子都有些落寞和空灵。就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燃起灶火准备做饭的时候,病了不到一个月的堂伯父德旺老人安详地辞世了,享年八十三岁。

后山的汉子们天性淳朴,大多不善言辞,如果给他们画一幅肖像,一定是那种沉默、冷峻、睿智、刚毅的气质,饱经风霜的脸上,承载着苦难,也承载着荣光。后山汉子们的形象不像北方汉子那般高大威猛,也不像西北汉子那样粗犷和张狂。他们身上天生有一种吃苦耐劳的品质,咬紧牙关也会挺过一个一个难关。百忍成钢,善于忍耐的后山汉子们,懂得审时度势,懂得谋划和算计。关键时刻也会拿得起,放的下,遇到危难也敢于挺身而出,行侠仗义,不畏强暴,即使是拼个鱼死网破也绝不退缩,霸起蛮来,就是一头牛也要把它扳倒在地。有时也会耍一点小聪明,干一些讨巧的事,沾点小便宜也是常有的,鬼灵精怪,逢场作戏,这样的人精自然是少数。而村子里那些越是沉默寡言的男人,越是不可轻视,看似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他一旦发起狠劲来,很可能就是一场暴风骤雨。

后山汉子们基本上都顾家,能让自己的妻儿老小安安稳稳过日子,总体是那种踏实可靠的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后山这片贫瘠的土地里,走出过不少英雄人物,在外建功立业,成为祖国的栋梁。也有的一辈子留守在这一方热土,平凡如尘埃,像鸡一样埋头在地里刨食,像牛一样在地里劳作,凭自己的勤劳、智慧,把家里经营的井井有条,持续奔走在小康之路上。要想窥得后山汉子们的精神全貌,了解他们的品性和修为,只要招呼他们喝一场酒,吹一吹牛,他们的真性情就呈现出来了。

夜里起风的时候,村子里的狗叫声隐约可闻。老屋在秋夜里兀自静谧着,月亮正好爬上山梁,照亮了村子的田园和房屋。我在村路上漫步,抬眼望星空,星河灿烂,银河飘渺。随着一代一代人的离去,古老的村子在沉寂之后,略带忧伤,我仿佛看见一群穿着粗布衣裳的背影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个陈旧又亲切的时代慢慢消失在尘烟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