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看着孩子们列队走进干净整洁的校园,争先恐后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郎朗的读书声飞出窗外,满头白发的尹中华校长面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一期,宝米小学又新添十几位学生,小校园越来越充满生机。
位于湘江、龙荫河、黄泥港三条河流交汇处的宝米洲,得三水之滋润,享日月之光华,由泥沙经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沙洲,土地肥沃,物华天宝,果真是人间福地。每到秋季,沃柑、砂糖桔挂满枝头,田园的水稻正由绿转黄,开满田间地头的小秋菊,舒展着身姿,烂漫在旷野。跨桥而来的游人欢呼雀跃,惊喜连连,湿地公园的空气里都透着泥土特有的清香,难怪游人要流连忘返了。
清晨是最适合来宝米洲观看日出的,极目远眺,天空渐渐露出鱼肚白,慢慢透出些许的红,等太阳从远处的山峦中悄悄探出头来,散发的光芒倒映在水中,几只白鹭从红绸一样的水波中掠过。这样的情景最好是用相机尽情拍摄,将这一番美景,尽收镜底。或者用一支画笔,铺上画纸,酝酿好情绪,手眼并用,精心描绘出一幅艺术精品,这小岛的风情就有了归属,就会在每个人的心里复活,变成一块隐秘的精神领地。
回望这十来年走过的路,从衡东县城来到衡山这处偏远的小岛任教,宝米小学尹中华校长常常临窗而立,陷于深深的沉思。我所为何来?我所求何在?是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还是沉下心来,改变现状?乡村教育的振兴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作为答题的学生,尹中华谨言慎行,默默坚守。刚来时的宝米小学,学生少,老师留不住,校园破败不堪,简陋得难以描述,他夜晚住宿在杂物间,睡觉几次被穿床而过的老鼠惊醒。一个中年男人,抛妻别女,一个人独自来到这个僻静的小岛学校,一待就是十年,想来真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随遇而安可以看成一种无奈,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成熟。“随”不是得过且过,苟且而活,“安”可以是一种听天由命,也可以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甘寂寞的尹中华,苦笑一声后,学会了接纳。他和学校另一名老师,本地的聂洪波,没有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总想鼓捣出一点成就来。先是聂洪波跑到别的学校“讨回”一套别人不要的校园广播设备,自己动手修理,让这所沉寂的小校园响起了电铃声,也响起了悦耳动听的广播声。课间操时,孩子们也可以跟着广播传出的韵律跳出优美的健身体操了。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俩买来路由器、网线和电脑等设备,自己动手布设校园网络。教学有了互联网,用上了多媒体,孩子们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校一天天的变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了第一步的改变,就开始一件事一件事地张罗起来,先从容易做的事情入手,舍不得请工人就自己干。尹中华和聂洪波放弃暑假休假,吃住在学校,加班加点修补破旧墙面,粉刷教室墙壁,维修课桌课椅,把老旧的木板凳打磨后重新刷漆。就这样默默地当起了油漆匠、泥瓦匠、水电工、农民工。上课拿粉笔教书育人,下课拿电锤搞装修,得空就在校园里,修修补补,一边干一边想,竟然把一座破旧的小学改造成一所美丽的花园学校。经多路记者采访报道,宝米小学的蜕变成为乡村教育一道靓丽的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田。
2020年,尹校长争取了一笔校园建设资金。为了把校园美化,尹校长和几位老师精心谋划,亲自规划设计,重新布局。学校建起了大小两片操场,校内地面全部硬化,操场铺上了彩色沥青,球场中心大写的“宝米”二字,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太阳。孩子们围着“宝米”中心圈舒展着身体,躺成一个七彩的圆圈,被记者的无人机航拍下来,成为在互联网流传最广的一幅美图。篮球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乒乓球台旁聚集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有了硬件设施的助力后,尹校长又带动学生和老师植树造林,养花种草。香樟树、栾树、枫树、铁树、黄杨、美人蕉、山茶花、兰草、绿萝、木槿、鸡冠花、月季花,布满了校园,那些从老乡家捡来的坛坛罐罐、废旧轮胎都在这里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为绿色盆景的最佳拍档。被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涂鸦过的这些旧轮胎、旧物件,构建成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一篇《湘江边的“巴学园”》的专题报道在掌上衡阳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反响,神奇的宝米洲和这所神奇的宝米小学,成为很多人的向往。
也许是爱心使然,尹校长在不知不觉中迷上了这座小岛,爱上了这里的留守孩子,看着他们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尽情享受着校园安逸的童年时光,读书识字,幸福生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个成长为阳光少年,尹校长的心里觉得很欣慰。就在这个早晨,随着微微的秋风,缓缓的顺着江面吹过,风儿抚摸着校园每个角落,发出轻微的“呼”声,和着江水的涛声,如此和谐共生的场景,让整个小岛化身为一场盛大的嘉年华,以热情的姿态欢迎每一位客人的到来。
晚霞中的宝米洲显得特别宁静,天空的白云倒映在水中,校园里,老师和学生们亲手种养的花草长的娇美可人,紫薇含羞,牵牛花不甘寂寞,争相开放。小桥流水处,风车自转,锦鲤在水池里自在快活地游弋。用各种器具制作的风铃悬挂在树上,在秋风中互相碰撞,发出悦耳的铃声。这般有情趣的场景,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能品出个中滋味。
人在逆境时,要么消沉,要么以苦为乐,选择消沉的人忧心忡忡,终日闷闷不乐。而选择不甘平庸的人,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到疗愈自己的良方,坚毅地实现自我突破。乡村的慢生活孕育了我们的灵魂,也陶冶了情操,让我们的心更贴近大自然。在尹中华校长的带动下,宝米小学的老师队伍满血复活,精气神十足,教起孩子们来也更加的投入。傍晚,热气渐渐从江水中褪去,辛苦了一天的湿地公园巡护员上了岸,一缕斜阳铺在水面上,显出鱼鳞状一样的波纹,河面披上了一层橘红色的纱衣,像极了一幅灵动的水彩画。让路过的人不由得不停下脚步,将自己隐身于其中,给这幅画,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吃过晚餐,尹校长信步走出校门,站在那块银底红字的门牌前,抚摸着“宝米小学”四个大字,向这条河的对岸望去,河的对岸不远处是一排排红砖房屋,还有成片成片的瓜果园。暑去秋来,温和的微风儿从学校的上空吹过,送来阵阵凉意,安抚了人们白日里的浮躁。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尹中华校长心中又有了新的盘算,学校目前已有9名教师,36名学生,秋季开学后又新添了各个年级的学生,师生队伍在不断扩大,村里留守儿童全部入学。宝米小学出色的教学质量不仅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也得到学生家长们的信赖,这才是尹校长最大的收获。
在雪白的新墙上,尹校长亲手写下“崇德、求真、好学、笃行”的校训,像是湘江里的航向标,为孩子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里装下美德的种子,其言行必定谦谦有礼,向阳而生;心里装下好学的种子,其思想必定超凡脱俗,自由奔放;心里装下温良的种子,其心态必定和善,知书达理,人格独立。小学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摇篮,只有孩子们学会了自立自强,拥有了健全的美德人格,言行上端庄大方,思维上灵活聪慧,眼界上纵横开阔,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定能顶天立地,成为栋梁之材。随着一批接一批的孩子毕业升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尹校长已经是桃李满天下,成就斐然。
入夜了,灯光闪烁,星星点点,远处的狗吠和近处的虫鸣构成一幅和谐的交响曲。一轮皎月,挂在苍穹,浮上树梢,洲上的夜风透着丝丝清凉。漫步在月色下,心怀家国情怀的尹校长,仰望水天一色处,仿若正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翩翩少年时。有幸识得衡山仙岛“宝米洲”,洲上有“宝米小学”,学校有乡间名人“尹中华”。尹校长十年如一日,无悔献身乡村教育,情满校园,心系宝米洲。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在《朗读者》说过的这段话,正好印证了此时尹校长隐藏于心的一番感慨。湘水悠悠,历尽艰辛的人,无不是洗尽一身铅华后,落得满眼的云淡风轻,接受了平凡,却不愿自甘平庸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