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海亮的头像

刘海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6
分享

抱朴记

那几年膝子还没有走坏的时候,颇喜欢到山中去。舜耕山本质上是座不起眼的小山,最高峰不过堪堪刚超两百米,所以,爬上爬下,根本不当回事儿。但也并非驾轻就熟到“肆无忌惮”,起码草丛里不太敢涉猎,羊肠小径们亦然。因为淮南是有毒蛇的,比如俗称“土公蛇”的,便属短尾腹的一种。野生动物攻击人类的动机,大部分情况下是被疑似或已经侵犯了领地,因而,谁也不要讲无辜,一边是捍卫,一边是自由,两家自求多福就好。每每只要一提及毒蛇,便会自然而然地默诵柳河东《捕蛇者说》中的那几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于是乎,九年义务教育的好处不就呼之欲出了嘛。

有关舜耕山的文字写过不少,以至于惹得几位当地作协的朋友都调侃说,我们淮南是欠刘老师一个“荣誉市民”奖的。玩笑终归玩笑,尽管累年以来甚少参与各种采风,毕竟还是带着种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参加过一些,说句实话,盛情之下,待遇隆重,应制的东西出来了,不违心才怪。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物,平生又笃信唯物主义,一大堆好话奉上去,自己已经尴尬到要找个地缝钻一钻了。但是,公知恨国党那一套,更是鄙夷,惟期一切客观,实事求是,好的就是好的,短板就是短板。兼之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半生,经历曲折丰富,不像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连韭菜麦苗都分不清的“神仙”们,可以两眼满是小星星的清澈,一呼一应,彼此心情皆美丽。

慢慢地淡出,不止采风应制基本敬而远之,连所谓的文期酒会也一并谢绝。对于一个天性懒散烂泥上不了墙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顺其自然更宝贵的了。譬如称赞歌颂,譬如一曲新词酒一杯,那需要真诚而真挚,犹似十数载间写淮南,没有任务,没有利益,心之所至,文之所成。淡出并不意味着采菊东篱,更不意味着中了“退隐”之毒,于其二者恰恰历来不齿。首先,作为农家子弟,这才放下锄头两三年,休来这顶着个榆木脑袋胡言乱语什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美。原因嘛,有二。第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感受,请参考焦波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及作家梁鸿的《出梁庄记》;第二,那么近,那么美,你为什么不做回老农民?然后,“退隐”一词,从诞生的那一日起,便带着逃避、怨怼的双重含义。五斗米折不了腰,那就六斗米,又或望眼欲穿,待价而沽,情况绝不似大傻子们以为的如画田园。哪儿没有斗争,伟人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试问,你能逃到何处去?且类似的社会实验,做过的人还少么,美国作家梭罗、北大教师王青松……到末了,一定会让你找到一个由头,再择“归化”。人类本就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又非鲑鱼,不洄游,则会危及种族。

已经好几次注意到终南山的隐士群体中有不少逃犯匿踪了,报道出来的,当然被绳之以法,至于还有多少在逍遥法外,随着现代刑侦技术的进步,迟早有个结果。况且,你真的以为“退隐”成本低甚至无成本么?据有关统计,终南山上已有超过五千名修行人士选择隐居,如今,即便是山上的一间简陋土坯房,租金也要好几千,条件稍好的房子更是需要上万的租金。前几年就有则女修士支撑不了下山重新打工的新闻,彼时曾甚嚣尘上。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具体而伟大的修行,设若真有“修行”一说的话,小隐中隐大隐之谓,言犹在耳,陶翁最真实的态度是什么?就是《饮酒(其五)》诗的开场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不是要真相么,这就是了。

文青文老们比较热衷于谈“放逐”,纯粹狗屁不通。即便以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王阳明一众士大夫为例,你以为的贬谪江湖,跟实际上的羁旅行役,本质上差着十万八千里。原因特别简单,不要跟他们高居庙堂时比,要跟三吏三别中的贫苦人民比。离开了阶级属性,所有的唏嘘哀惋,不是居高临下道貌岸然,又是什么?安史之乱中的老杜够惨了吧,可是想过没有,马蹄下兵火中挣扎的普罗大众,最多也就是个史书上模糊的数字,千万分之一。战争呵,何止老杜,连皇帝都保不了妻妾、宝座,这才有了“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之恨,遑论其他。

言之凿凿,笔下千言,中心思想便在于,吾与淮南抑或吾与江湖,谁也不欠谁的。这种随机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记叙,可以放下许多包袱,而且连投稿都已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了,“娓娓道来”,能有个啥心思。可是呢,引用个网络热词,就钟意这个调调,无挂碍,无负担,忠实,炽热,贴切,勇敢。不需要有意栽花,不需要无意插柳,或许神游之笔神来之笔,多自其中来罢。要不然,陆放翁为何要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呢。

大约有六年,几乎每日都上舜耕山,当时也殷勤,通常自早至晚,会写下现代诗一篇,古诗词一篇,一周至少一篇散文。说这些不为了炫耀显摆,言外之意便是,大量的文字,应当比较客观地记录了舜耕山上下一个时期内的天文地理民生民风,一草一木,一沙一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再牵强一些,陈先发的《黑池坝笔记》,也相当神似。继续扩展一下,还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画外人不过是几句感慨,画中人却可能是飞蛾扑火,于无声处听惊雷。

到底走坏了膝子,虽依旧还会到山中去,然而,一切断断续续,物是人非。那么,遗憾否?非也,非也。人活一世,不就是像只采蜜的蝴蝶一样,这儿跑跑,那儿颠颠。累了便歇下,撞了南墙就回头。不是执拗不好,是因为生活的毒打,早晚让大家学会变通。书生气度,呆傻迂腐指定属于跑偏,比较接近的,还得说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经验,不是为中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