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海亮的头像

刘海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8
分享

越山海

1

在博客文化方兴未艾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无比珍惜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这其中同样涵盖了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方家、名人。所以,对于普通创作者而言,那时候很幸福,因为毕竟可以跟自己崇拜的偶像们近距离互动,真是何幸之有。一些最新作品与最新的文化信息,往往都会在博客文章里触及。譬如诗人陈先发,几乎每日都到他的博客阅读,早期的诗歌呵,《黑池坝笔记》呵,陆陆续续地皆有领略。

同时,与当地文坛几个文友,也是在博客互关的过程中慢慢熟稔,后来一起搞过诗社,一起参加过省里的青春诗会。一种新生事物从出现到繁荣到没落,结果是必然的。没有啥子一眼万年,更没有啥子长盛不衰,博客如此,论坛如此,即便当下烈火烹油的几个APP,亦如此。总会有更新的东西出现,代替固有的秩序,以此类推,那么,从接受,到享受,到承受,属于客观的基本规律。

怀旧么,适时地怀一怀,还是有些东西值得的。

 

2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个典故,叫作“树犹如此”:桓(温)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上文讲到新生事物,放在人身上,皆是一理。爱过的姑娘小伙儿,轰轰烈烈,以为会至死不渝,然而,若干年光阴似水,再回首时,早已回归平和。极少出现谁为谁个孤独终老。亲人朋友就不是么?在人生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人来了,有的人去了,因而,桓温之慨然之泫然,人之常情。一个结果既然注定,除了面对,别无他途。

马尔克斯在他的名著《百年孤独》中写道,“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因为自身知识水平及生活经历的迥异,每个人诠释孤独的方式,千差万别。放在近期声名鹊起的画家姜维身上,或许仅仅就是他眼前的颜料与画板。而对于院门外倚墙而坐的耄耋老人们来说呢,打发日子的,可以是一壁爬山虎,也可以是马马虎虎的一只鸡一条狗。

 

3

父亲生前也画过许多画。不过是简单的涂鸦。画笔、画纸,不用出村,找个小超市就有。然后贴满他与母亲的卧室,为此,母亲神志尚清醒的时候,没少讥讽。对了,就像《乡村里的中国》一片中老杜被妻子揶揄差不多。不过是仰之弥高患得患失的另一个变种而已。

与作画的热情相比,父亲更热衷于馈赠,基本上是但凡来过家里有过赞赏的“客人”,绝无空手。父亲还写过几大本诗,不知道是否有受儿子影响的因素,反正写了,并且是古体,题材范畴很贴近生活的节奏。可是呵,写诗有点曲高和寡,来来往往的访者,不太好提供情绪价值,画作就直观多了嘛,大家确实鼓励多于鞭辟,于是,老头儿一发不可收拾。

印象顶顶深刻的一件事,某一年腊月,接到父亲的电话,大意是这样的,过年了,因为平时村里的婚丧嫁娶父子两个都难到现场帮忙,打算给村里七十以上的老人们每人画一幅画,然而母亲不允,做儿子的要解决两件事。第一,说服母亲,纵使是不愿,也不要阻拦。第二件事情,要在母亲被蒙在鼓里的情况下,解决一下经费问题。这种事情提出来了,不配合的话,就必然会有一场狂风暴雨,那么马上同意并转账。这次很是煞有介事,每幅画都配了漂亮的木制相框,母亲知道后,责归责,但已经办了,只好那样。

 

4

收拾父亲遗物的光景,对他的画作、“诗集”,各各收藏。父亲的画法,可不仅是机械的临摹,确实能够有些个性的创作。某日跟他闲聊,提及外公也没留下啥影像,第二天他就画了一张“照片”出来,老爷子完美地继承中国画的“精髓”,尽管不太形似,神上的确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像的。父亲的诗,确乎是古体,大部分七言,他又不搞学习研究,顶多归到顺口溜的行列。不过,较较真,已经超过相当一部分当今的古体诗作者水准了。至少不做作,有内容,有想法。

举一反二(不是三哈),等百年之后,女儿、儿子要省力气多了,因为历来作品存档已经分得相当清楚,且一一经历了比较严苛的编辑,他们设若愿意留念,只要把压缩包下载一下即可。如果没有意愿,无所谓的,尘归尘,土归土,就是把那些发表了的作品卖了废品,也属正常。

引用了多次的观点,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道德绑架下的刻意,太累人。作品的生命力终需其水平决定,断不是自家敝帚自珍。

 

5

有几个公知大殖子,在博客时代,尚可翻云覆雨,或者说彼时还未完全暴露。

彼时彼刻,他们的阴阳怪气,常披着一些隐蔽的外衣,网民正在觉醒,一些戏实在演不下去了。

上午,在给二妹作心理建设时就曾举例,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上——再好的响晴薄日,非得死盯着阴山背后看,你的世界不是一片愁云惨雾才怪。稍微挪一下目光,原来眼前尽是光明。那么,是否意味着,你的观察角度决定了你的观感?而且,一个无法更改的结果摆在那儿了,不接受,又如何?日子终须照常过下去的,这天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的自私,命中注定,假如思想上出了问题,着意给自己搞心理暗示——我就是对的,我没有错,那么,就是拍给他一万个真相,又有何用。

所幸,一众公知大殖子们,在近些年,相继塌房,某著名女记者正在其中,当年,她的博客散文,颇读过几篇。

 

6

众人皆道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很难读进去,在这一点上,梵高然,毕加索然,近期办展的姜维亦然。讲到底,你得对症下药呵,不是这个领域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认知兴趣,硬上哪行。仅仅《百年孤独》难读?《战争与和平》《双城记》《包法利夫人》《呼啸山庄》《复活》《名利场》,甚至《瓦尔登湖》《昆虫记》……如果没有旺盛的欲望强大的定力,在电子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有几个人能读进去!换句话说,还有几个人保留着良好的读书习惯?纵然说有,也是有关网络小说了。

没有哪个更伟大哪个更渺小一说,起码粗粮细粮得均衡均衡吧。

也好,以往动辄上百几百的大部头们,这些年可没有少淘,打折价,半价,折上折,论斤价,故乡与旅舍的书架,逐一填满。什么叫幸福呵,幸福便是跨越岁月山海,在你最茫然的那一分那一秒那一弹指那一刹那,遇到一个最真诚的自己,然后,共度余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