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海亮的头像

刘海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4
分享

寄蜉蝣

在找到光明普照的真理之前,必须在荒谬的黑夜之中久久地徘徊。

——法布尔《昆虫记》

1

高中时代伊始,学校组织歌唱比赛,班里选的歌曲是郑智化的《水手》,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才从黄土地上站起来看天的孩子,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到蹊跷,怎么这个歌手的名字怪怪的,叫“政治化”哎。然后是军训,然后观影《大决战》三部曲。

观影那晚,在电影院里,有几个“泼皮”机灵鬼,偏要越墙而进,那副死样子,就差提瓶酒叼根烟了。后期“泼皮”们的高考成绩也算差强人意,有的甚至考到了相当不错的院校。惶急的学习生活有序或无序地展开,那时候的城乡差别一目了然。譬如农村的娃儿们要住校,要定期从家里用自行车驮来一袋袋麦子,到后勤换成面票。譬如运动场上,一场简简单单的跳高训练,被摔了许多次,体育老师才笑意盈盈地揶揄着说,换个方向换条腿试试……完全没有在初中开过正规体育课程的县直孩子那样洒意从容。

慢慢地熟稔。慢慢地稀释融合。等到自卑者坦然自矜者平和的时候,三年已过。这中间有没有朦胧而青涩的“爱情”,有没有夜半无人时的遽然惊坐,三十年呵,已经久到中年心事浓于醇酒,早便不可证不可考了。

一切像流水。又像陨石。

2

教师节的当口,老同学打电话来,想组织一下,请请老师们。奈何山高路远,又一次爽约了。非不愿耳,实不达也。这些言语皆发自内心,尽管飞黄腾达人之所爱,但是,总得有人梦梦渔樵,亲吻亲吻土地。

其实,三十年的光阴流转,一个人已不啻死过多回,活过多回。这有现实意义上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小儿辈的盛大婚礼,渐成寻常,而生我养我的人呢,道来便是一言难尽。当初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当初守着电视机追更《动物世界》,再后来读到“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曹风·蜉蝣》),再后来翻阅刘慈欣的《三体》,偶尔伤感,迅速释然。

天道在上,无可开脱。此言绝非悲观主义情绪泛滥,仅仅是知人且自知。天道并不玄幻,如老子之曰“道”,大白话一语概之,自然规律罢了。

3

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提出以能源利用能力划分文明等级的理论,最初仅包含三个等级。后续科学家将其扩展为七个等级,核心标准是文明可控制和开发的能源规模。‌

在‌一级文明(行星文明)之下,人类或高等智慧生命体完全掌控了母星所有能源,能调控天气、地质等自然现象。‌到了‌二级文明(恒星文明),已经可以开发整个恒星系统能源,如建造戴森球捕获恒星能量。‌‌三级文明(星系文明)呢,利用银河系级别能源,实现星系内自由航行。‌再之后是‌四级文明(星际文明),掌控多个星系能量,掌握虫洞技术进行跨星系旅行。‌‌五级文明(维度文明)就愈发惊人,即突破物理限制,操控时间与空间维度,实现跨维度穿梭。‌可‌六级文明又叫神级文明,即能够改写物理法则,掌控平行宇宙能量,近乎“全能”。‌最后是‌七级文明(创世文明),也是文明的终极形态——创造或毁灭宇宙,设定物理法则。‌

按照上面假说划分,目前人类世界的层次不过是区区的0.7级,《三体》中的三体世界属于二级文明,歌者属四级。

4

一切假说,既然是假说,便决定了其想象之抽象泛虚拟意味的属性。

假说的定义是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

换句话说,无法实验验证,既不能证实,又无法证伪,才是假说这个概念的核心。假说有个致命的“漏洞”,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就是它必须“按照预先设定”,可以想象吧,有点自圆其说的意思在其中。科学无疑是在日新月异的,那么,是否便代表着所谓的“预先设定”在不断坍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而,对于假说这种东西,普通人群走马观花就是了。

可以被科学实验或科学事实证明的假说,也非孤例,这是一股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极大力量。

5

这个世界哪来的岁月静好,而是一直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从钱老(学森)在1992年3月2日寄给某位领导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来,即便是今日最最顶尖的前沿科技,三十几年前,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已在未雨绸缪,共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几十年来世界学术讨论的seminar;

2.c3i及作战模拟;

3.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4.情报信息技术;

5.“第五次工业革命”!

6.人工智能;

7.“灵境”;

8.人机结合智能系统;

9.系统源;

10.……

在这里,“seminar”的意思是研讨会,“灵境”则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也就是当下被炒得火热的“VR”。依旧是上世纪90年代初,钱老明确提出中国应跳过燃油车阶段,直接进入新能源阶段以减少环境污染。他在给中央的信中指出,到21世纪20年代,环境保护将成为重要议题,并建议优先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6

之所以忽然联想到三十年前的高中生活,实际上有点受钱老那封信的刺激。彼时故乡的柏油路尚未通到村头,甚至家里的电视机还是黑白色,在大城市方兴未艾的大哥大,直到赴省城求学,才有幸得见……类似的案例可以说举不胜举。前面讲中年心事浓于醇酒,遂念及国庆假期几个同学相晤,鬓中雪色者,竟是多数。

白居易诗云,“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十一》)东坡则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蜉蝣者,朝生暮死,不知春秋,然而,生物学的自然规律高高在上,于观者是戚戚,而在自身,无感耳。

此便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动物的俯视感。高等二字加引号,是因为哪个又知道踩向蚂蚁的那只脚是谁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