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吉国的头像

吴吉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1
分享

大敦煌

在古丝绸之路上,敦煌是一颗闪耀的明珠。千年前,这里商队来来往往,商品各式各样,美食形形色色,呈现出一片繁华盛景。汉、唐、宋年间,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边陲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及天山南麓、北麓,一路向西到达罗马。这三条线路都必经敦煌,使其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古代中国通达西方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甘肃“四大绿洲”之一、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交界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素以“敦煌石窟”名震天下,与著名航天之城酒泉毗邻而居。然而,敦煌乃边陲要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休。传说在汉时月夜,汉军和匈奴大将,尽起百万雄兵,于此一决雌雄。不料,天边黑压压一片,暴风裹挟着黄沙突然骤起,似有十大神兵从天而降,两军人马被全部击溃,湮灭于滔滔沙海之中。如今,虽然那将士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已不复存在,但它们的回响却越过百世千载,吸引着千百万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心向往之。

唐朝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盛夏的敦煌,干燥凉爽,不像珠三角那般闷热潮湿,让人神清气爽。一望千里,辽阔的天空湛蓝,一望无际。丝路明珠,璀璨古今。人类敦煌,千年莫高。跨越十余个朝代,每一处建筑、彩塑、壁画都诉说着不朽的传奇。一弯泉水,仿佛是天池的玉露不慎遗落人间,月牙泉的水才能如此秀美,晶莹剔透。漫步泉边,鸟鸣清脆,白云悠悠地映照着水底游鱼。微风荡漾,这弯月牙泉,宛如嫦娥弯弯的秀眉,掀起头巾,露出迷人的眉眼。

泉之东侧,白杨树挺拔高耸,宛如玉立的佳人;芦苇荡中,芦花随风飘舞,洁白如雪。画眉与麻雀在枝头欢快跳跃,歌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泉之南岸,馆阁楼台错落有致,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与绿草如茵的草地之间,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泉之北岸,铁栅栏高耸,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水草在岸边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泉水的秘密。

在清澈见底的泉水中,还传说着两种神奇的生物。一种是铁背鱼,据说能够治愈各种疑难杂症;另一种则是七星草,相传吃了之后可以长生不老。这两种生物的存在,更为这处泉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色彩。月牙泉太蓝了,近看像一颗巨大的天然蓝宝石。这颗“蓝宝石”在北风吹拂下,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魅力无限。

月牙泉像一块巨大的和田碧玉,静静地躺在黄沙之中,发出蓝色的晶莹光芒,这道蓝光非常醒目,牢牢地吸引了前来观光游客的目光。泉水外,那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黑色的五种颜色的沙粒,晶莹透亮,一尘不染。千年来,它们与月牙泉相拥着,又对峙着。这是真实与传奇的对峙,现实与浪漫的对峙,虽不恰当,却也隐喻了某种对立与和谐。暖阳的午后,月牙泉倒映出白云、天空、小桥、游人的笑脸,营造出甜蜜和幸福的氛围。一些思绪失足掉进去,另一些则湿漉漉地爬上来。月牙泉,宛如诗意的画卷,又似梦境中的谜团,历经千年沧桑,依旧不为流沙所吞噬,不因干旱而干涸。在辽阔无垠的大漠之中,有这样一汪清泉;在狂风肆虐、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之中,有这样一股清流;在满目疮痍的荒凉之地,有这样一处绝美景观。它深谙天地的韵律,凝聚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人心驰神往,陶醉不已。

这泉水,干净、澄明,宛如人间的玉露,香醇而绵长,来过的人饮上一口,便再也不舍离去。鸣沙山伸出两只臂膀,紧紧地拥住月牙泉,仿佛一不小心月牙泉就会从人间蒸发。五彩沙粒干净、柔软、有质感。黄沙漫漫,群山起伏,远看似巨大的波浪相连,近赏则沙子绵软,金光闪闪,柔美细腻。鸣沙山这一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沙子在风的吹动下会发出声响。在东汉时期,它被称为沙角山,民间则更习惯称它为神沙山。到了晋代,这座山才正式被命名为鸣沙山。鸣沙山的规模相当壮观,东西绵延超过40公里,南北宽度约为20公里,主峰的海拔达到了1715米。

山峰陡峭险峻,山脊锋利如刀刃,仿佛经过精心雕琢,又呈现出原始的自然之美。当人们骑着骆驼或步行在沙丘上时,沙粒在风的吹拂下会发出类似鼓角的声音。这声音轻柔时如丝竹般悠扬,强烈时则如雷鸣般震撼,这就是著名的“沙岭晴鸣”现象。舒缓、奔腾,是沙漠给人的感受,是你一生的信仰。有人把脚伸进沙里,试着攀登。在沙漠面前,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那么多放不下的尘事和忧愁,就像沙漠中流动的一粒粒沙子,融入这柔柔的月牙泉里……站在最高处,远眺近观,沙山展现出千姿百态:有些沙山宛如新月般弯曲,一个接一个地连成一条沙链;有的则像古代的金字塔,高耸入云,棱角分明;还有些沙山形似蜿蜒的蟒蛇,平躺在沙漠之中,似乎延伸至遥远的天际;另外一些沙山则如同鱼鳞般层叠,丘陵相连,排列得井然有序。低头细观,细沙犹如仙子脸上涂抹的眉黛金粉,精致的面孔荡漾起层层笑意,而沙漠间生长的灌木,则像极了她们裙摆边华贵的蕾丝。

放眼望去,璀璨的阳光像是融化的金水,铺天盖地地洒下来,金黄的沙山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闪闪的光,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沙鸣山高耸入云,山与天高,天与山连。它仿佛远在天边,却又明明就近在眼前。你看它山峦起伏不定,沙山连绵不绝,“如虬龙蜿蜒”,自是不同凡响。骆驼一颠一簸,铃铃铛铛,沙丘也时高时低,时动时静。骆驼队时而在谷底徜徉,时而在山脊行进,时而上坡,时而下坡。不时又有迎来送往、上山下山接客的骆驼队,彼此按约定俗成的上山道和下山道行走。沙漠的颜色,一次次让我迷失。狂野的风无时无刻不从高低起伏的地势中呼啸而过,携带着层层沙浪翻滚。一座座沙丘被风力推移,不断地被推向无尽的远方,直至与天际相接。沙浪展现出柔和而连绵的美感,而广袤的天空则显得雄伟而辽阔。这片沙海宛如宇宙间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浩瀚大洋,其壮丽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远的苍凉之美。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有一个乾坤。在沙漠中随风而动的风滚草,停下来,凝聚在一起,造型宛如一滴晨露,孕育着新的生命,诉说着大漠生生不息的希望。让人不禁惊叹,即便在荒芜的沙漠里,每一个生命也都有无限可能。据《敦煌志》记载,“风吹或人乘沙流,生鼓角之声。其声轻若江南丝竹,其音重如旱天雷鸣。”鸣沙山因此而得名。但那天,我没能聆听到沙山发出的雷鸣之音。我耳朵听到的,只有滑沙的游人肆无忌惮的爽朗笑声,以及远远传来的清脆驼铃声。也许,沙山的雷鸣之音,本属天籁,只有未被尘世喧扰的耳朵,才能聆听得到。人类敦煌,心灵故乡。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其历史可追溯至十六国时期的前秦,之后在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不断地被扩建和修缮。这里共有735个洞窟,布满了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尊精美的泥塑佛像,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仰望”是对莫高精神的敬仰,也是对敦煌文化的仰慕。回顾茫茫历史岁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旁,历经岁月“雕琢”的莫高窟,端庄而神秘,石窟内惟妙惟肖的“文化瑰宝”,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

走进莫高窟,抬眼望去,西域的菩萨与中原的菩萨、佛教的飞天与道教的飞仙、印度的诸天与中国的神怪共处一室,姿态各异。“和合”万物的理念如同落款,刻于壁画之上。大漠深处,驼铃声声,三危山下,敦煌莫高窟静静伫立。过去一百多年间,世界上兴起了对莫高窟和藏经洞资料的研究,并因此诞生了“敦煌学”,在二十世纪国际人文科学领域大放异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敦煌学”依然是国际显学。在敦煌,俯下身去,捧起一把黄沙,故事就在掌心里。丝路千年,遇见敦煌。品鉴文化名城,感悟中华文化,感知时代中国。延续近2000年的敦煌文化,莫高窟不仅是全球现存规模最为庞大、历史跨度最长的艺术宝库,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保存状态的完好无损也使之成为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此外,它还象征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历史上,“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敦煌,一开始就具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潜质。东来西往的驼队,带着各类商品、习俗、思想等,交汇于此,多彩、包容的文化基因不断沉积,造就了“世界的敦煌”。敦煌,是盛开在世界文明史上不朽的艺术之花,是中华文明传之久远的精神之花。莫高窟的每一座石窟,无不表现出建造者的虔诚、无穷想象以及美好祈愿。无论是飞天神话,还是民俗风情,细节刻画全都渗透着人间万象的美好;无论是散花天女,还是凡间素女,都用豪放的线条、明快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张力和女性共有的美。史料记载,前秦云游僧人乐尊,在三危山发现万道佛光后,就在鸣沙山北麓的峭壁上开凿了第一座石窟,同时也刻进了虔诚的信仰。继他之后,法良禅师来到此地,开凿了第二座石窟……从十六国、北魏,一直到宋元明清,据史料记载,一千多年间,这里石窟多达700余个,至今保存完好的有近500个,泥质彩塑2400余尊,彩色壁画4.5万平方米。

偎依在敦煌的怀里,聆听岁月的诉说,静听历史的讲述,你就仿佛置身在茫茫戈壁和苍凉沙漠之中,而不是在广袤的宇宙或是无边而深邃的海底世界。你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流沙中的一分子。它会告诉你,世间所有的物质利益、强权富贵,终抵不过一捧黄沙,只有那种精神,才是永远不灭的。远看玉门关古堡遗址,像一只土黄色的火柴盒搁在戈壁滩上,不闻悠悠驼铃声,不闻人喊马嘶声,不见鱼贯而行的商队,亦不见来来往往的使者,只有一方城墙,在苍茫荒凉的大漠深处静默沉思。昔日的繁华早已化作烟云,只留下太多的悲欢故事,任凭岁月之河冲刷。身临其境,我才彻底领会王之涣《凉州词》之意。大漠雄关的遗迹里,昔日的壮丽与繁华、狼烟烽火、金戈铁马……只见漫天黄沙、刀光剑影中,张骞、霍去病、班超,他们仿佛飘然而至。这块为之抛洒过热血的大地,哪怕历经上下五千年,终是他们的归魂处。

茫茫戈壁黄沙横亘绵延至天际,旷漠风动沙流。对于眼睛来说,这是没有风景的风景,只能用心去体验、感受它的狂放不羁。高远、空旷的天和地,让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远古气息,体会到了人与自然间最原始的依赖,体悟到了美的真谛。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之前,这里居住着月氏、乌孙等民族。西汉初,漠北的匈奴赶走月氏,占领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汉军队打败河西匈奴,敦煌与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王朝版图。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敦煌北部构筑了坚固的长城防线,西部地区设立了战略要塞阳关与玉门关。由此,敦煌转变成了西域通向河西走廊乃至中原地区的关键入口和军事防御重地。为了加强敦煌的战略地位,朝廷组织内地居民迁徙至此,并派遣军队在此屯垦守卫。西汉时期对敦煌的有效管理与拓展,奠定了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显著地位。继东汉和曹魏政权之后,敦煌得到了持续的关注与发展,维持了一段时期的稳定繁荣,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粮食生产区。

古代的敦煌地区多宗教并存,从敦煌文物中就可看出,除了佛教文化,还有摩尼教、祆教、景教以及中国本土道教的文献和文物。古代敦煌又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和交流之地,敦煌文献中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梵文、回鹘文、叙利亚文、吐蕃文、西夏文、蒙古文等文字的写本;敦煌壁画中也可看到古代丝绸之路上各国、各民族人物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与各国各民族和平交流、共同进步的历史。莫高窟的供养人中,除了汉族人,还有鲜卑人、吐蕃人、回鹘人、党项人、蒙古人等,说明在莫高窟千百年的发展中,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成果。中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儒家经典广泛流传。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亦随着丝绸之路传至敦煌。在西晋时期,被誉为“敦煌菩萨”的著名译经师竺法护及其门徒在此地翻译经典,弘扬佛法。敦煌,这个名字充满了神圣与庄严。

敦煌成为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核心地带,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多种文化在此汇聚。它是艺术的圣地,那些创作于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和雕塑,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震撼人心。

同时,敦煌也是文献资料的宝库。成千上万的卷轴文献中,蕴藏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