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上坡”,偶听此名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在陕西方言里“哄”就有骗的意思!实则不然,它其实是西北地区的一种小吃,又名搅团,学名水围城,土名“哄上坡”。
为啥叫“哄上坡”呢?其实这个搅团在旧社会是穷人家吃的,是农民的救命饭,由于物资匮乏,天旱地薄,能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玉米、红苕之类,用的都是玉米面,白面用不起,做成搅团后就成了日常主食。搅团这个东西,看着热闹,汤汤水水的, 饱腹感强,却不耐饥。每次穷人家要干体力活,拉着架子车要上坡,而这个搅团呢,吃一点很撑,但不抵饿,坡下吃了上完坡你就饿,所以穷人家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哄上坡”。现在呢,会做搅团的手艺掌握在年龄较大的人手里,已经有很多年轻人不会做了,当然现在很多商家把这个推向了市场,作为小吃来满足生活温饱早已解决,喜欢怀旧的人群的味蕾,但食之已无当年的感觉和味道了!
至于这种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大家用以“哄人”果腹的美食的来历,上网查了查,相传,搅团还是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亮在西岐屯兵的时候,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将士清闲无事,便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故军粮充足。吃腻了关中的面食,将士们渐渐地心生厌倦,怨声逐起,为了安慰士兵的想家情绪,诸葛亮便挖空心思地发明了搅团这道饭食。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
关于打好搅团有一句非常经典且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那就是:“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燃,钩子拧圆。”这句顺口溜不仅易于记忆和传播,还准确地传达了搅团制作的关键要点和独特魅力。虽不知搅团具体怎么做,但它的吃法是略知的,搅团既能当饭也能当菜,可以热吃也可凉食。热吃的时候,将搅团舀进大碗里,将调好的料汁浇在上面,一定要盖过搅团,吃的时候要用筷子一点一点从周围大块拨拉下来吃,不能乱搅,不然很难吃,而且有一个最主要的是进嘴巴里后不能用牙齿咬,直接吸进去就可以了,不然味道也很不让人适应,难以下压,酸辣可口是最基础的味道,喜欢吃辣的人多加辣油,喜欢吃酸的人多放醋。但对南方朋友看来,搅团仅仅是尝一口就会放下的食物,不少人尝过搅团,最大的感想就是口感好像浆糊。它的名字水围城的意思也就是这个用汤围着搅团,水围城俗称热搅团,即搅团的热吃法,图的就是煎辣香!煎得烧嘴烫心,辣得大汗淋漓,香得回肠荡气。 凉食则是刚出锅的搅团等放凉以后像凉粉一样切成块凉调吃,也可做成漏鱼儿来吃,此鱼非鱼,也和水中游的鱼无关,即把搅团放在漏勺里,压出一条一条蝌蚪似的形状,色泽金黄,滑嫩爽口,鲜香酸辣,漏鱼儿比直接吃搅团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这吃起来口感不至于太像浆糊。菜也简单,酸菜、人罕菜、荠菜,大都是自家地里或上工回家的路上,从地里薅一把,有啥薅啥,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味道比现在的酒店、食堂、农家乐的味道好多了,因它不仅仅是一碗美食,它含有浓浓的乡情,深深的亲情,儿时诸多的回忆和留恋!
“哄上坡”妻子爱吃、女儿和儿子也爱吃,他们会时不时地要求他们的奶奶和外婆做给他们吃,前几天,女儿因没吃上奶奶做的“哄上坡”还小发脾气,嫌没给她留点解馋。对了,趁着周末,带着孩子回趟家,“妈,你孙子要吃哄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