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忠锋的头像

郭忠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13
分享

时光记忆之玩具往事

作为80后的一代,现在已为人父,为人母,每当和孩子们聊起儿时的玩具时,他们总会说:你们真可怜,连个好玩的玩具都没有。是啊,我们小时候没有琳琅满目的塑料玩具,也没有滑板车、溜冰鞋、平衡车等等,更没有高科技电子产品,在物资不算充裕的80年代,我们总能就地取材,自制的玩具就是孩子们的“神兵利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承载着一代人最滚烫的童年。

链子枪,是80后男孩心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兵器”。放学后,几个伙伴凑在一起,从修车铺捡来废弃的自行车链条,用生锈的铁钉将它们串联,再配上粗铁丝弯成的扳机,一把“武器”便初具雏形。制作过程充满仪式感,用老虎钳拧铁丝,寻找合适的扳机弹簧,手掌被磨得通红也浑然不觉。当链子枪终于组装完成,总要神气地揣在裤兜里,故意把枪柄露出一截。最激动人心的是发射时刻,往链条孔里塞进从家里“偷”来的火柴头或者过年时捡的没响的鞭炮的火药,扣动扳机的瞬间,“啪”的声响惊飞了树上的麻雀,火药味混着铁锈味在空气中散开,仿佛真的置身硝烟战场。虽然家长总说这是“危险玩意儿”,常常会被家长责骂,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

玻璃弹珠,男孩们蹲在泥土地上,用木棍画出大小不一的圆圈作为“城池”。游戏规则简单却充满智慧:用大拇指弹出自己的“主蛋”,击中对方的弹珠就能将其收入囊中。高手们总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有人擅长用“缩头弹”,拇指发力时弹珠微微旋转,精准撞击目标;有人喜欢远距离狙击,眯起单眼,手腕轻轻一抖,弹珠便划出漂亮的弧线。每当成功“俘虏”对手的弹珠,胜利者总会把战利品高高抛起,听着弹珠落地的清脆声响,仿佛收获了全世界。而输家虽然垂头丧气,却又在盘算着下一次如何反败为胜。当然,玻璃弹珠也是稀缺玩意,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伙伴们有的偷偷把家里从水泥厂废弃磨机上拆下的钢珠(我们称之为铁蛋)代替弹珠来玩,甚至没有钢珠的,就只能用圆一点的石头替代了。

拍画片,这种画片和现在小朋友玩的奥特曼卡片、烟卡有些相同,只是我们是从零食袋里小心翼翼撕下印有卡通人物的硬纸片,或者专门用积攒的一点点零钱,在小卖部买的印着变形金刚、葫芦娃、西游记、水浒英雄等等人物的卡片。或是用作业本纸精心折叠成“四角”,这些自制的画片就是孩子们的“宝藏”。战斗在平整的水泥地上展开,双方轮流用手掌拍击对方的画片,谁能将其拍翻面,就能赢得“战利品”。为了增加拍击的威力,有人会事先在手上哈气,有人会把画片这个弧度,让它变得更容易翻面。每当“啪”的一声巨响,尘土飞扬间,画片成功翻面,胜利者欢呼雀跃,失败者则不服气地捡起画片,喊着“再来一局”。这些皱巴巴的纸片,成了课间最热闹的“竞技场”。

滚铁环,铁环通常是用粗铁丝弯成的圆圈,直径约三四十厘米。为了让铁环滚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还会在铁环上套上几个小环。铁钩则是用钢筋制成,头部微微弯曲,刚好能勾住铁环。 刚开始学滚铁环时,铁环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刚推出去就倒下,就是东倒西歪地乱滚,常常让孩子们摔得灰头土脸。不服输的我们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十次。渐渐地,我们掌握了诀窍:手持铁钩,微微下蹲,将铁钩勾住铁环的内侧,轻轻一推,同时手腕用力,保持铁环的平衡。当铁环终于平稳地向前滚动起来,清脆的叮当声随之响起,那一刻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是我们滚铁环的赛场。我们追逐着铁环,铁环也带着我们奔跑,铁环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更让我们在奔跑中释放了无尽的活力。

摔泥泡,每当雨后,湿润的泥土便成了我们的宝贝。我们光着脚丫,在田埂上、小路边寻找着合适的泥土。这种泥土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要软硬适中,捏起来有一定的韧性。找到好的泥土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泥泡。将泥土放在手心,反复揉捏,就像揉面团一样。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泥土就变得光滑细腻。接着,把揉好的泥土搓成圆球,再用大拇指在圆球中间按出一个深深的坑,四周捏得薄一些,我们还会互相比较谁的泥泡做得更大、更圆、坑更深。

摔泥泡的玩法很简单,我们找一块干净的空地,席地而坐。每人轮流将自己的泥泡倒扣在地上,用力摔下。随着“啪”的一声巨响,泥泡底部炸裂,溅起一片泥花。这时,其他小伙伴就要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拿出自己的一小块泥土,填补在泥泡炸裂的洞口。谁摔出的响声越大,炸裂的洞口越大,就能得到更多小伙伴的泥土,谁的泥土越多谁就是胜利者。

当然,还有好多好多,用丫型的树枝自制弹弓,路边的小石头做子弹,村子的麻雀被赶的没地可藏。在路边折个树枝就是“宝剑”,路边的小草就遭了殃,个个被我们用“宝剑”拦腰斩断,那时的我们就是“剑客”。放学的路上,捡个弯头的树枝,就是我们“战马”,跨上“战马”就是冲锋的战士,用它在地上推着走,可以发出噔噔噔的响声,你追我赶还没尽兴,就已到家门口,不得和我们的“宝剑”和“战马”告别,要是被父母发现,轻则一堆臭骂,重则他们就变成父母教育的利器。在同家人一起干农活时的架子车,都会成为我们的“跷跷板”,用红薯的带径的叶子制作项链,用玉米杆制作“眼睛”,还有顶牛(斗鸡)、跳房子、上树掏鸟窝……还有女生喜欢玩的抓五子(小石头或杏核)、打沙包、调皮筋、翻花绳、踢毽子(用鸡毛和麻钱做的)等等……

时光流转,如今的孩子有了精致的电子玩具,但在80后的记忆里,那些用双手创造的快乐,那些在阳光下奔跑、在泥地里打滚的日子,永远闪着独特的光芒。链子枪的金属碰撞声、铁环滚动的清脆声、画片拍打地面的啪嗒声、摔泥泡的炸响声,在田野了奔跑爽朗的笑声……交织成一首永不褪色的童年赞歌,珍藏在岁月深处,历久弥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