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忠锋的头像

郭忠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25
分享

打败问题与打败孩子

今天偶尔看到关于孩子教育的一句话:“要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一边,打败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犯错或是表现出一些“问题”时,父母若能放下指责,像战友一样和孩子站在一起,陪他拆解问题、寻找办法,孩子感受到的是支持与勇气。他会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连那些棘手的“问题”,都有大人陪着一起面对。可若是反过来,父母被问题牵着走,对着孩子批评、施压,甚至觉得是孩子“制造”了问题,那孩子面对的就不只是问题本身,还有来自最亲近之人的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失去面对问题的底气,甚至害怕犯错、害怕沟通。站在孩子这边,打败的是问题;站在问题那边,打败的可能是孩子。

与孩子同行的路上,我们常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是拖拖拉拉,迟迟未写完作业;也许是你天天叮嘱好多遍他还没做好的事;也许是与同伴争执后涨红的脸颊;又或是尝试多次仍未做好一件事时的沮丧。面对这些时刻,我们是与孩子站在一起,把问题当作共同面对的课题;还是与问题站在一起,让孩子成为需要被纠正的对象。这之间的分寸,可能是现在教育内卷和内卷家长的焦虑,甚至演变为家长的咆哮和崩溃。

想起一位朋友分享的故事。她的儿子小远在书法课上总写不好“捺”画,要么收笔太急像断了的尾巴,要么用力过猛把纸戳出小洞。有天课后,小远把毛笔往桌上一摔,眼圈红红的:“我就是写不好,再也不想学了。”朋友没有说“别人都能写好,你怎么这么不专心”,而是坐下来,拿起他的宣纸轻轻抚平:“你看这几笔,起笔的时候很稳,就像跑步时稳稳地迈出第一步,只是到最后收力的时候,好像有点不知道怎么停下来,对吗?”小远愣了愣,点点头。“那我们今天不练整字,就练收笔好不好?像给小尾巴系个漂亮的蝴蝶结一样,试试慢慢把力气收回来。”那天晚上,母子俩在宣纸上画了无数个带着“小蝴蝶结”的捺画,小远的笑声比墨香还甜。朋友说,她当时其实也着急,但看着孩子攥紧的拳头,忽然明白:孩子不是在“对抗学习”,而是在“对抗挫败”。这时候,比起指责他“不够努力”,不如成为他的“翻译官”­­,把他说不出的沮丧翻译成具体的问题,把他藏起来的无助变成可以拆解的小目标。当孩子发现“原来你懂我的难”,才会愿意转过身,和你一起面对那个“搞不定”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份激励的前提,是先让孩子感受到“我和你是同盟”。就像孩子学系鞋带时,手指笨拙地绕来绕去,鞋带像条不听话的小蛇。高情商的回应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给你教了多少遍了都学不会”,而是“你看,我们先把鞋带变成两个小圆圈,再让它们像小老鼠一样钻山洞,要不要试试?”——前者把“系不好鞋带”变成了对孩子能力的否定,后者则把“系不好”变成了一个可以合作解决的小挑战。

生活中,很多“问题”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路标”。孩子打翻牛奶时,他在学习“如何控制力度”;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他在探索“物品与空间的关系”;孩子说谎时,他可能在害怕“说实话会被责怪”。这些时刻,成年人的反应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是“问题很可怕”,还是“我们可以一起解决问题”。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心理咨询师接待过一个总是迟到的小学生。孩子妈妈说:“天天催他快点,他就是磨磨蹭蹭,分明是故意的。”咨询师却发现,孩子书包里的课本、作业本总是按大小排得整整齐齐。原来,孩子不是“故意迟到”,而是在用自己的节奏“确认秩序”。后来妈妈改变了方式:睡前和孩子一起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摆好,定好两个闹钟——第一个闹钟响了,孩子可以慢慢整理书包;第二个闹钟响了,再出门。从此,迟到成了稀罕事。妈妈说:“原来他不是在跟我作对,是我不知道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准备好” 。

这份“懂得”,正是家长养育的关键。它要求我们放下“成年人的预设”,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他的“慢”可能是在观察,他的“闹”可能是在求助,他的“错”可能是在试探。就像园丁不会责怪幼苗长得歪,而是会轻轻扶它一把,再给它足够的阳光和土壤。真正的教育者,从来不是问题的“审判官”,而是孩子的“同行者”——当问题来临时,先握住孩子的手,再一起想办法。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需要这样的“情绪落脚点”:当他们被问题困住时,不是被指责“你怎么又这样”,而是被理解“你现在一定很难”;不是被要求“你必须改”,而是被支持“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这种被接纳的感觉,会像一粒种子,在孩子心里长成“勇敢”的根——因为他知道,就算搞砸了,也不会被抛弃;就算遇到坎,也有人陪他跨。

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指责,还是理解?这个问题里,藏着他什么样的需求?我能不能和他一起,把这个“麻烦”变成一次成长的机会?想清楚这些,就会发现:所谓良好的亲子养育,不过是把“对抗”变成“对话”,把“纠正”变成“同行”。

就像航海时,船遇到风浪,船长不会责怪船“为什么不稳”,而是会和船员一起调整航向。养育孩子,我们何尝不是在陪他一起航海?那些遇到的“问题”,不过是途中的风浪,而我们的角色,从来都不是站在风浪那边,而是站在孩子身边,握住他的手,说一句:“别怕,我们一起找到风平浪静的方向”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