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子玖的头像

郭子玖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曲阜朝圣

深秋到曲阜,这里并不寒冷,艳阳下限高楼房使它很亲切,让我这个远道者毫无陌生感。曲阜堪称人杰地灵的极致,8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了孔子这位儒家创始人等五圣。我对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较熟,宗圣曾参和述圣子思了解不多,虽曾在德阳文庙见过。曲阜是孕育圣人之地,也是徐霞客打卡之处,来此感悟先贤智慧是我长久的梦想。年初有幸前来,因时间有限只拜谒了孔庙和孔府,但内心已很满足。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看见往昔圣贤的身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虽行程匆匆,却也不虚此行,那朝圣般的心情始终萦绕心间。

1、万仞宫墙

怀着敬仰之心,我随着孔子的后裔来到“万仞宫墙”。

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基础建成,自西汉起,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谥号,孔庙规模也日益扩大。我因创作《文翁传》研读过西汉著作,对儒家文化的传承略知一二。汉初以周公为儒学代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也是尊崇周公,直至唐朝房玄龄提出祭祀孔子,孔子才成为儒家文化代表人物。随着孔子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万仞宫墙”这座古建筑应运而生。

1512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孔庙,这一事件引起朝野震动。武宗皇帝下令建城保护孔庙,1522年工程竣工,其南门成为孔庙大门,名为仰圣门,也就是如今的“万仞宫墙”。

站在万仞宫墙前,阳光洒在身上,驱走了冬日的寒意,喜悦油然而生。我正想问“万仞宫墙”名字的由来,导游就开始讲解。1748年,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题写“万仞宫墙”四字。这四字源于《论语·子张》,“仞”是古代长度单位,周朝8尺为1仞,约1.6米。这里还有个典故,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曾在朝堂上说子贡学问比孔子还强,子贡则以宫墙作比,说自己的学问之墙不过及肩,能看到屋内美好,而孔子的学问之墙有数仞高,不得其门而入就看不到宗庙之美等,以此形容孔子思想学问的高深。

万仞宫墙不仅是一道门,更是孔子精神追求的象征。孔子及其弟子通过它传承学问思想,是后世学习的典范。游走在孔庙,仿佛穿越时空,接受着孔子的智慧,领略着他的风采。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丰富了中义理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数千年来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信仰,正如柳诒徵所说:“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所开。”

2、孔庙

我们来到孔庙时,阳光正好,深冬仿佛有了春的气息。怀着愉悦的心情从南门走进孔庙。

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基础,自西汉起,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谥号,使其规模逐渐成为全国最大。我创作《文翁传》时研读过西汉著作,了解到西汉以周公为代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亦如此,直至唐朝房玄龄提议祭祀孔子,孔子才成为儒家宗师,后世尊为至圣。

这有助于厘清孔庙的演进史。孔子逝世次年,哀公于旧宅立庙,是为立庙之始。唐以前“先圣”多为周公,之后专指孔子,孔庙也有诸多称谓变化,如宣尼庙、宣圣庙、文宣王庙、文庙等,直至如今的孔子庙。

现存建筑群多为明清所建,占地327亩,九进院落,有众多殿堂等建筑,集多种艺术于一体,是世界建筑孤例,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故宫、避暑山庄并称三大古建筑群,和其他文庙并称四大文庙。孔庙仿故宫样式,与孔府、孔林合称“三孔”,徐霞客也曾来此拜谒,这让我心生向往。

在孔庙中,金声玉振坊等众多景点让人目不暇接。孔子后裔安排我们先参观棂星门,它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建成,“棂星门”三字为乾隆所书,虽看似无特别之处,但承载科学思想,导游讲解细致,其寓意被共产党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这让我对为官之道有了思考。

经过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就到圣时门,它蕴含着孔子通权达变、合乎时宜的精神,如孔子周游列国时违背与蒲人的盟约前往卫国,体现“时中”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来到弘道门,“弘道”出自《论语》,表达人类主观能动性,这对研究理论且注重实践的我很有教益,激励我要有志气、骨气和底气,不受外界干扰。

走过弘道门,便来到大中门,这是金代孔庙的大门,也是第三道大门。“大中”体现对儒家“中庸之道”的肯定,将“中”的意义提升。我对中庸秉持肯定且开放的态度,认可孔子“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观点,同时也用发展眼光看待,由此对中义理论兴趣浓厚。我觉得“中”除了不偏不倚,还应有次优选项,这个度类似黄金分割点618。中庸的中和思想是天地万物生长繁育的根基,其最高境界“和”在现实中却常被忽视。有些人总想控制他人,容不得他人意见,这与中和相差甚远,国学大师说爱玩心机者着眼圈子和票子,格局小,而懂中和思想的人格局大,向内求,内心丰盈,心胸开阔。

继续前行,经过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院、大成门,向北望去,桧柏碧绿、廊柱朱红、屋顶金黄,交相辉映。一块匾额上有乾隆手书“杏坛”二字,相传这里是孔子讲学之处。北宋时孔道辅监修孔庙,以正殿旧址建杏坛纪念孔子讲学。坛内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党怀英篆书“杏坛”,另一块阴面阳面都刻有乾隆的《杏坛赞》,这是1756年乾隆第三次祭孔时,面对盛开杏花有感而作。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至今影响深远。孔庙还有杏坛讲座,我也参与其中,跟着游客朗诵论语金句。

过了杏坛,便是大成殿,它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三大殿”。大成殿规模宏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主殿高24.85米,东西长45米,进深24米。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绘。外有28根6米高石龙柱,内有32根15米高楠木巨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双重屋檐上的“大成殿”匾额为雍正御书。大成殿建在两层台基之上,台基高2.1米,东西长45米,南北宽35米,围以双层台石栏。台阶两层各6级,中间有石雕龙陛,代表朝廷对孔子的尊崇。

顺着台阶来到月台,这里是祭祀孔子时演奏宫弦之乐、表演八佾舞的地方。自1989年9月起,每年曲阜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都会在孔庙大成殿月台举行“祭孔大典”并表演八佾舞。

大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镇圭,神态庄严。汉代起孔庙奉祀孔子画像,东魏有了塑像,唐玄宗时塑像改为王者衮冕之服并沿袭后世。孔子像稍前两侧是“四配”神龛,东侧为颜子和子思子,西侧为曾子和孟子,他们配享孔子,被尊为“圣人”。“四配”后的两山之下还有“十二哲”的神龛,除朱熹外都是孔子弟子和先秦大儒。在这孔庙之中,处处都彰显着孔子的伟大以及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3、孔府

孔庙之东,便是那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孔府。它是孔子嫡系长孙“衍圣公”办公与居住之所。

孔子逝世后,其故宅变为庙宇,嫡系后人奉诏居庙奉祀。自秦汉起,嫡长孙便备受朝廷优渥。北宋时,孔子第四十六代嫡长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这一称号世代承袭达32代,历经880多年。“衍圣公”的品阶在各朝代不断提升,宋代七品,金代四品,元代三品,到明清则为一品文官,朝会时文臣之首。

孔府建筑约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路布局,九进院落,百余座建筑,四百八十多间房。中路为主,前为官署,后为内宅,布局主次分明,是“衙宅合一”典范。

大门气派非凡,门阔三间,进深两间,高7.95米。“圣府”匾额相传为严嵩所书,因两家结亲,曲阜多有其手笔。大门对联出自纪晓岚,“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缺一点,寓意富贵无尽头,“章”字破“日”通天,象征孔子思想与孔家文章通天下。

走进大门,经二门、重光门和六厅就到了大堂。大堂是办公场所,也是举行仪式之处。暖阁彩绘精美,太师椅、虎皮、文房四宝置于其中,两侧及后部有一品官爵仪仗和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等,出行时专人执掌,尽显威严。

在孔府中,大堂与二堂连接的长廊两侧,放置着两条特别的红漆长凳。这长凳长3.7米,宽0.5米,高0.64米,名为“阁老凳”。

这“阁老凳”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的严嵩,权倾朝野却为官不廉,结党营私、贪赃纳贿。他将孙女嫁给孔子第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成为孔府姻亲。后来严嵩被御史弹劾,被皇帝下旨治罪。在他致仕返乡途中到孔府求衍圣公说情,衍圣公深知其贪赃枉法,避而不见,严嵩在这红漆凳上久坐无果,悻悻而去。于是这凳子便被称为“阁老凳”,也叫“冷板凳”,后世为表彰衍圣公的清正廉洁而将其保留。

穿过二堂,经三堂东西两侧,穿过内宅门就进入了孔府内宅院。这里与官衙的严肃氛围截然不同,温馨优雅。内宅门是官衙和内宅的分隔门,民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或许就源于此。内宅门的屏门上有一幅“戒贪图”。导游曾让我们猜画上的动物,那看似麒麟却贪婪无比的动物叫“贪”,它饕餮、贪得无厌,连八仙宝物都想据为己有,甚至妄图吞下太阳,最终葬身大海。“戒贪图”与“阁老凳”被中纪委确定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我听了导游的讲解,心中满是自豪。我在基层工作时,一直清正廉洁,坚持节俭办事,还大力弘扬廉洁文化。受我的影响,身边人也有所改变,在节约基础上多项工作受省市表扬,这也是对衍圣公“不贪为荣”思想的一种传承。

站在圣人生活过的地方,内心满是美妙的感受。仿佛视野变得开阔,心胸更加宽广,大脑中似有清气直抵苍穹,那种通透感让人轻松愉悦。回首眺望孔府孔庙,斑驳的墙壁在阳光下闪耀,仿佛在诉说着孔子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