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素有“美食之都”之称。
得益于依山面海、三江交汇独特的地理优势,广州拥有丰富的物产,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等皆可入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广州自古以来就是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世界各地的食材也汇聚于此,为美食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同时,粤菜也善于吸收其他菜系和外来饮食文化的精华,进行改良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烹饪技艺多样。特别是近代以来,粤菜以其丰富多样的食材、变化多样的烹饪、清淡爽脆的口味等特点,位居全国八大菜系之首。
如果说广州“美食之都”享誉海内外,但作为美食之都的广州早茶,可能不少外地的朋友就知之不多了。其实,作为广州名片之一的“早茶”文化,是粤菜之外的第二块金字招牌,也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米珠薪桂了无惊 , 装饰奢华饮食精。绝似生平歌舞日, 茶楼处处管弦声 ”。但凡到过广州旅游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每天早晨东方刚泛起鱼肚白,城区大街小巷的大小茶楼便开张营业,茶楼门口排起长龙,茶楼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早茶的品种也丰富多样,涵盖点心、蒸品、粥粉面等多个类别。亲戚朋友围坐一桌,边品茶边吃点心,慢悠悠地谈天说地,分享工作生活琐事,轻松的氛围蓬勃涌动着城市的烟火气。
广州喝早茶的历史渊源深厚,其发展脉络体现了独特的市井风情。据史料记载,清代中期,广州作为通商口岸日渐繁华,往来商人、劳工需要歇脚交流的场所,于是出现了简陋的“一厘馆”。这类馆子设备简单,仅提供茶水和粗点心,价格也颇低廉,主要满足底层民众的需求,这可视为早茶的雏形。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广州商贸进一步发展,十三行等商埠的繁荣带动了早茶文化,商人们习惯在茶居洽谈生意,普通百姓则把早茶当作“叹世界”(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此时的茶居开始讲究茶品和点心。新中国成立后,茶居演变为现代茶楼,不仅环境更整洁,而且点心制作更精细,但“慢饮细食”的核心没变。可以说,广州早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市井需求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史,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商贸记忆与烟火温情。
说起广州早茶,其实还有不少的讲究呢。当客人走进茶楼落座,服务生便会上前询问就餐人数,这便是经典的“问位点茶”,此时就要点上一壶广州人常饮的铁观音、普洱、菊花、或是红茶。当茶水上来时,若有人为你斟茶,你要弯曲食指与中指在桌上轻轻一扣(即所谓的“叩指礼”),以表谢意。当服务生推着载满各式点心的点心车路过身边时,你可以果断拦下,挑选其中喜欢的那几款。早茶的时间一般从清晨延续到中午,无论早茶快慢与否,其间无人会催促。待到中午时分,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抹抹嘴、起身埋单,早茶这才算正式结束。
可能不少朋友会问,广州不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吗?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消耗在茶楼?怎么那么钟情喝早茶呢?其实,广州人爱喝早茶,不仅仅是满足于简单的吃早餐,背后实则隐藏着这座城市的生活哲学和人情温度。早茶是广州人重要的社交载体,朋友碰面、同事洽谈,甚至生意交流,都可以选在茶楼,轻松的氛围让沟通更自然。同时,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早茶是难得的“缓冲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畅聊家长里短,茶气氤氲间,一杯茶、几样点心,把分散的日子串联成温暖的联结。可以说,早茶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也是人情的粘合剂,更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方式。
一次,有湖北老家的朋友到广州旅游,接待他们一家人在附近的茶楼喝早茶。只见茶楼大厅里人头攒动、桌桌爆满,人们悠闲地谈天说地,服务员推着餐车忙碌穿梭其间。茶香四溢,点心诱人。我点好菜单后,不到几分钟的功夫,服务员便推着餐车送上精美的点心和粥粉:只见皮薄馅大、味道鲜美的虾饺,面皮松软、香滑鲜嫩的叉烧包,肉质爽口、绵口弹牙的干蒸烧卖,金黄酥脆、香甜可口的广式蛋挞,皮酥肉烂、香味浓郁的豉汁凤爪,材质丰富、荷叶清香的糯米鸡,以及粥底绵滑、口感丰富的艇仔粥,馅料鲜美、味道浓郁的云吞面,令朋友一家惊叹广州早茶的品种之多、味道之美、品质之好,尝过之后纷纷点赞叫好,连连感叹不虚此行。
广州早茶作为岭南文化的“活名片”,不仅承载着广州人的生活哲学,而且成为外界了解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人口流动和粤菜推广,“喝早茶”已成为不少外地游客体验广州的必选项目,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渴望亲身体验这独特的饮食文化。同时,早茶模式也已扩散至全国乃至海外,全国不少城市的粤菜馆、茶餐厅都将“早茶”作为特色项目,甚至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广式早茶已经不仅仅是广州的地方美食,它愈发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