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荣喜的头像

徐荣喜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06
分享

火车票的变迁

早上起床,在手机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2025年10月1日起,纸质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看罢心里不禁感概万分:时代发展进步太快了!才短短几十年时间,火车票就先后经历了硬板——软纸——磁介质,直至如今的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火车票的变迁,无不承载着时代的印记,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的某个夏天,我第一次乘坐火车,从荆门到襄樊(现改名为襄阳)探亲。乘坐的是典型的绿皮火车,当时的车票是一张长方形硬纸片,尺寸约莫为57×25毫米,票面印有始发站、到站、席别、票价等信息。火车不仅行进速度慢,而且车厢内没有空调。由于天气异常酷热,车厢里内象蒸笼一样,即便两边悬挂的电风扇吹出的风都是热的,令我至今都印象十分深刻。

高中毕业后我到南海前哨的上川岛当兵,考上军校后到大连上学,往返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火车。因此,乘坐火车的机会愈发多了。坐的次数多了,对纸板票的了解也更全面了些。这种硬板火车票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沿用,分为客票、卧铺票等多种类型,通过红杠数量来区分列车快慢(一道红杠代表快车,两道红杠代表特快,没有红杠则为慢车)。此外,票面底纹颜色也有区分,如软座车票为浅蓝色,硬座车票为浅红色等。但硬板火车票的使用流程繁琐、容易损坏丢失,而且不便于高效管理与信息更新,特别是公务人员出差报销就非常不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到了1997年,我国正式开始执行计算机软纸火车票。那一年,恰逢香港回归祖国,我军校毕业到基层部队报到。在北京西站购票窗口,我购买了一张到广州的火车票。记得这种新式的软纸车票采用柔韧的软纸材质,淡粉色铺底的车票上印有一维码,由售票员用手敲键盘输入日期、车次后,立马实现一键出票。据说使用这种车票后,售票时间也由过去的手工售票最快的每张96秒缩短至3到5秒,极大地提高了售票效率,降低了售票差错率。这张车票我也一直珍藏在书柜的抽屉里,算是对香港回归和军校毕业的难忘记忆吧。

2007年,我刚脱下军装转业地方工作不久。有一次,我乘火车到上海出差。只见车站各个检票口,旅客们自觉排队候检。随着车站广播员的提醒,大家手拿一张蓝色的磁介质票,在自动检票闸机上“滴”一声刷票就进站了。这种带有磁性涂层的车票硬度极高,正面为浅蓝色,印有动车组图案;背面为黑色,植入了磁性信息和热敏信息,乘客无需再排队等待人工检票,乘车流程变得更加便捷,不仅革新了票务系统,也逐渐成为主要的车票形式。

如果说从硬板车票到磁介质车票,中国铁路走了半个多世纪,那么从磁介质车票到现在刷身份证就可进火车站,却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购票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11年6月,随着京津城际、京沪高铁率先试行刷身份证直接进站,旅客乘车前不用再换取纸质车票,持二代身份证即可在自助机上刷证直接进出站。如今,全国已实现内地高铁和城际铁路电子客票全覆盖,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旅客无需再持有实体车票,凭有效身份证件或二维码即可完成购票、进站、乘车全流程,实现了无纸化乘车,既环保又便捷。

现在,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充分享受网上购票、出行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前年,我计划携妻儿到贵州旅游。前一天的晚上,我直接在手机12306客户端选票、购票;次日一早,乘坐地铁到广州南站,用手机身份证在自助机上刷证进站,全程没有使用一张纸质车票。动车上,用手机完成在互联网订餐、预订酒店、预约接送,以及目的地景点推介。返回的前一天,又提前在网上预订好车票。真是“一机在手,搞定所有”。

火车票的变迁,不仅是一张车票形式的改变,也是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体现,更是中国铁路从追赶到到引领时代的见证,已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缩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