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广州国际生物岛变化非常之大,邀我有空过去看看。尽管家离生物岛距离不远,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一直未能成行。上个周末,适逢休息,我携妻儿专程到广州国际生物岛,一睹其“芳容”。
那天天公作美,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上午,我们从小北站乘坐地铁五号线到车陂南,再转地铁四号线到官洲站,一路顺畅,全程竟然只需40多分钟时间。
刚从地铁站出来,宛如来到城市的世外桃源。满眼的绿意铺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清香;沥青路宽阔平整、干净整洁,道路两旁花团锦簇、绿树婆娑,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滚滚车流有序穿行,彰显着无限生机与活力。不远处,一座座现代化建筑在苍翠掩映中若隐若现,知名药企和科研机构的标志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才惊觉这里乃是生命科学的前沿阵地。
这,还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官洲岛吗?
记得20多年前,我还在生物岛珠江对岸的仑头村海军某部服役,因为执行修船任务,曾上过几次生物岛。彼时的生物岛还叫官洲岛,只是一座鲜为人知的普通江心岛。相传岛上的官洲村建于南宋时期,陈姓族人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形成“十坊两约”的岭南水乡布局,保留有陈氏大宗祠、观生陈公祠、华帝古庙等多处文物建筑。岛上村民人数不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岛大面积种有龙眼、芒果、榕树等各类岭南果木,另有零星的农田鱼塘。岛上交通十分不便,人们需从仑头坐轮渡船才能上下岛。
谁曾想,短短20多年时间,这座昔日的无名小岛竟换来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州生物岛,宛如一片绿叶,静卧在珠江的怀抱。但见珠江水如巨龙般缓缓流动,江面波光粼粼,偶有几只孤单的白鹈鹕贴着水面掠过,惊醒一江春水。珠江的对岸,广州大学城一座座现代化的教研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好似矗立在一抹抹树影之上,与生物岛交相辉映、相辅相成。
我们决意租用共享单车,沿着生物岛周边的绿道,一边骑行一边欣赏如画风景。绿意葱茏的环岛碧道,像是一条灵动的蓝色绸带,沿着江岸蜿蜒伸展。绿道的两侧,绿树成荫,草木繁茂,花香四溢,粗大的榕树撑开浓绿的伞,阳光透过叶隙在路面织成斑驳的网,车轮碾过光影,像驶过一串跳跃的音符。三三两两的市民踩着共享单车不时从身边驰过,撒下一路欢歌。
沿着碧道前行,很快便来到岭南园林风格的水墨园。踏入园中,宛如走进了一幅古朴典雅的水墨画。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墙灰瓦与周围的绿树翠竹相互映衬,尽显江南韵味。汀秀桥自由蜿蜒,横跨在清澈的水面上,桥下鱼儿嬉戏,溅起层层涟漪。登上三层的木制观光塔,极目远眺,整个生物岛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江水与天际融为一体,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骑行途中,一栋栋错落有致的现代化研发楼宇,不时从身边闪过,玻璃幕墙映着蓝天与绿树,却听不到丁点机器的轰鸣,一边是科研人员步履匆匆的身影,一边是环岛骑行的市民,两者之间构成奇妙的和谐。波光粼粼的珠江水,现代化的科研建筑,科技与自然在这里完美融合。
我们很快便骑行到生物岛展览馆,通过光与影、文字与图片、实物与模型,来近距离了解生物岛的发展历程和惊人巨变。展览馆入口处有个巨大的时间轴,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它生动地记录下从2000年初次规划时的蓝图手稿,到2011年正式启用时的奠基照片,再到如今布满企业LOGO的产业地图,生动记录下生物岛如何由江心小岛一步步蜕变为集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创新高地的过程,每个节点都清晰可触。
1999年,广州市将生物医药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把官洲岛建设成国际生物技术研究及生产基地的目标。2000年,官洲岛正式被命名为“广州国际生物岛”,踏上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建设征程。2003年,生物岛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06年10月,生物岛被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广州生物岛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生物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1年7月8日,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开岛”,投入运作。开岛后的生物岛,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新篇章,金域医学、燃石医学、阿斯利康、默克、百济神州,以及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中以生物产业投资基金等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纷至沓来,在这里扎根落户。墙上的数据图表不断跳动着,及时记录着发展变化:“累计引进企业超30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数字背后不仅是一座岛与生物产业共生长的轨迹,更是江心小岛到生命科学绿洲的蜕变。
从生物岛展览馆出来,儿子兴奋地说道:“爸爸,快看快看,无人驾驶车”。顺着儿子的声音看过去,只见一辆银灰色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平稳穿梭在路面,车身线条流畅,车头嵌有一圈黑色的传感器,像一双时刻“打量”世界的眼睛——原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阿波龙”无人巴士。
上车落座,只见无人驾驶座空空如也,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实时更新路线的电子屏,屏幕上跳动着车辆的定位、周边障碍物的距离,还有下一站到站倒计时。车身上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正以每秒数十次的频率扫描路况,遇到横穿马路的骑行者,会提前减速并发出轻柔的提示音。
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言谈中得知他就是以前官洲村的原住民,今天专程从市区安置房过来祭祖,他连声感叹道:“以前岛上只有摆渡船,现在连公交车都不用人开了,短短几十年时间,这变化真快啊”。
坐上回程的地铁上,我的脑海里不时闪现着生物岛展览馆“人文记忆角”的几张老照片:原官洲岛官洲村村民在江边插秧的场景、建设者们冒雨铺设管道的身影,以及首届生物论坛中外专家用英语和粤语交流的热闹画面。是啊,回首广州生物岛的建设历程,从1999年的规划设想,到2025年的蓬勃发展,这20多年间,它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与努力,见证了多少科技创新的力量啊。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生命科学的海洋中,生物岛必将扬起希望的风帆,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