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叶健强先生摄影作品展有感
九月的一个周日上午,我送二宝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东山印象台某培训机构上辅导课,由于候课时间较长,闲来无事,我便到周边四处逛逛。
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隅,但见几间联排的旧式宅院静立在寻常巷陌间,青灰色的瓦块层层叠叠,略带弧度的骑楼挑檐弯弯翘起,檐角简单垂着木质短柱,颜色略显灰暗,在林立的高楼间显得毫不起眼。直到近距离看到挂在宅院门口的牌子,才惊觉它竟然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万木草堂。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抬脚跨过高高的木门槛,迈入宅院内。映入眼帘的是梁上悬挂的“万木草堂”旧匾额,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仍透着一股昂扬的锐气。宅院的各个墙角放有几盆清幽的兰草,草叶片上沾着些许阳光,为古朴的空间平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堂内自右向左悬挂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的“生活零距离”、广州市委原书记欧初题写的“记录历史、回忆历史、研究历史”,以及著名艺术家潘鹤题写的“跑街鬼眼”匾牌。古色古香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张张装帧一新的黑白、彩色摄影作品。大大小小数百张照片的左下角,是同款毛笔字体的图片标题和扼要说明,部分相框旁还配有鸟笼、BP机、铜壶等相关的老物件。我这才顿悟,原来这里举办的是一场摄影展,展出的是广州市著名摄影家、羊城晚报原摄影部主任叶健强的“跑街”五十年以来的经典摄影作品。
我饶有兴致地在一张张黑白彩色照片前流连观看起来。展厅展出的是叶健强先生上世纪70年代至今50多年的部分摄影作品,也是其多年“跑街生涯”的精炼浓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定格的瞬间,几乎涵盖广州城市变迁、市井生活、时事热点和重要人物等内容,忠实地记录了广州50年来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反映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无不承载着满满的广州回忆、广州故事、广州变化与广州情怀,让广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叶建强相机里的一个个珍贵的镜头,无不充满着市井烟火的温度。拍清晨肠粉店蒸腾的热气,竹筷在瓷碗里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拍骑楼底下下棋的老街坊,蒲扇摇出的风里都带着输赢的较真;拍改革开放初期街边摆摊的个体户,脸上是忐忑又充满希望的神情;拍老城区拆迁前最后一抹夕阳,砖墙上映着居民搬东西的忙碌身影。这些画面只有普通广州人的日常——吃饭、逛街、工作、嬉戏,正是这些细碎的片段,生动记录着50年来广州最真实的模样。
在“我们曾经走过的日子”专栏,《大姐大打大哥大》《长辫入裤袋》《打扑克夹耳仔》《禾杆草擦屁股》《蚊帐捞鱼》《来日方长》《奶爸》……这些跑街经典之作,不无体现了广州浓郁的市井烟火气和人文情怀。在《大姐大打大哥大》这张照片里,一个朝气蓬勃的时尚姑娘,手拿一台很“潮”的大哥大,成为窥见广州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缩影,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拍摄于1995年的《长辫入袋》,一名骑自行车的长辫子姑娘,把乌黑的辫子塞进裤兜,以防长发被绞进车轮里,照片展现了广州人的生活智慧,也成为了广州时代缩影的生动写照。
尤其是那张《奶爸一族》照片,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照片中,某妇幼商场一角,一群大男人当起了“奶爸”,尽管初为人父,但他们的动作很标准,神情很专注。直到看到旁边那篇2012年6月18日发行的《羊城晚报》的专题报道的照片,我才得知,在热心读者的牵线下,叶健强与当年照片的其中一名“奶爸”再续前缘。照片中的婴儿、第二代“奶爸”如今也初为人父,一家人三代同堂,其乐融融。一张经典照片引出了一段“潜伏”了19年的奇缘,既是巧合又充满了人间温情。这张作品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广州城市发展变迁”专栏,70年代拍摄的《五层楼》《海珠广场》《人民路骑楼》……80年代拍摄的《广州火车站》《北京路》……90年代拍摄的《区庄立交桥》《天河体育中心》……2000年拍摄的《珠江新城》《广州南站》……一张张黑白或泛黄的影像里,无不隐藏着这座城市一步步生长的纹路。在一张名为《人民路骑楼》的照片里,骑楼底下挤满了摆摊的商贩,自行车流在狭窄的街道里穿梭,路牌上“人民路骑楼改造”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几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正站在脚手架上作业,身后是刚搭起雏形的新骑楼——那是广州第一次大规模城市更新的模样,旧建筑的肌理还在,新变化已悄然萌发。
最动人的是照片里的“人”与“城”的共生。如今繁华的天河路商圈,在30年前的老照片里还是一片工地,塔吊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转动,工人们扛着钢筋穿梭在基坑旁,远处零星的低矮民房与正在崛起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新世纪初的珠江新城照片中,东西塔的钢架已初具轮廓。这些照片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建设者的汗水、市民的期待,藏在每一块砖瓦、每一条街道的变迁里。
在几张拍摄于不同年代前后对比的照片前,我不由自主地驻足观看。1978年,叶健强第一次登上广州越秀山电视塔,拍下具有城市坐标意义的环市路的照片(当时也是环市路唯一的一栋高楼),之后每隔10年,他都在同一个位置、用同一角度拍摄照片,留下历史的印记。正如他在展览前言中所言:“十年一瞬间,四十多年,广州社会的市态流变、世态流变、心态流变……广州的‘旧阵时’也好,现在讲广州‘今时不同往日’也罢,但广州人热爱这座历史名城的情怀,安然、淡定、和谐、进取的秉性始终不变。”40多年过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一组照片也成为广州城市变迁的生动见证。
在“新广州、新形象、新生活、新时尚”栏目里,展出叶建强不少退休后的新作。其中,《都市元宇宙》就创作于2022年。叶健强运用多重曝光,将黄埔大道立交桥组成一个线条扭曲的环,制造出一个极具科技感的都市景观。在他2024年拍摄的另一组作品中,有动指头玩抖音的年轻人、灯火通明的天河城、霓虹闪烁的广州北京路、宛如巨轮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都市新景象。部分新照片更被置于同一地点拍摄的旧照之下,古今呼应,让观众直观感受不同时代的羊城风貌。
“跑街”看似追求速度,实际上,一张照片拍五十年,一条麻石街走五十年,考验的是“耐得住寂寞”的毅力与坚持。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过去数十年,叶健强沉迷跑街,长期致力于用镜头记录广州的变迁,忠实地记录着广州以及广州人,将瞬间变成永恒,使之得以存世、传世,让更多人通过纪实影像了解广州、热爱广州,充分展现了一代广东新闻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和对家园的深厚情感。
走出展厅,再看眼前的广州——摩天大楼高耸入云,中山路车流如织,骑楼下人潮涌动,城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我想,老照片里的每一处工地、每一次改造、每一个变化,都不是对过去的告别,而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那些老照片里的痕迹,早已融进了广州的血脉,今天的我们,更能在新与旧、光与影的交织里,读懂广州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