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清云的头像

韩清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8
分享

黑土忠魂.江滨赤子马德山

童年只知家乡萝北是“北大荒”粮仓,革命老区如同遥远的银幕故事。中年翻阅方志,才懂这片土地的烽烟。2023年随诗协“重走抗联路”,在名山农场江畔惊见纪念碑,方悟故土曾是热血战场。

在江滨农场西南的马德山烈士陵园,松柏环绕之下,长眠着一位抗联英魂。马德山(原名金乘浩,1911—1938),祖籍朝鲜平安北道,生于上海。其家族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付出巨大牺牲:祖父死于日寇棍棒,叔父巷战殉国,堂兄毙命狱中。1927年,全家随朝鲜族垦荒团迁至萝北县梧桐河岸定居。两年后父亲病倒,16岁的马德山挑起了家庭重担。

命运转折发生在1929年。马德山进入中共党员崔石泉(崔庸健)创办的松东模范学校学习,“为什么做亡国奴”的诘问点燃了他的民族意识。1930年加入列宁主义青年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汤原县委交通员。一次在暴风雪中执行送信任务,冻伤了左眼导致失明,他坚定地说:“剩一只眼也要抗日到底!”

马德山从基层做起,1933年调任汤原游击队司务长。次年4月,游击队50余人遭伪军围困,他冒着炮火在两座孤房间穿梭送粮送水,为部队趁夜突围提供了保障。1936年6月,他进入东北抗联军政干校深造,三个月后升任抗联六军四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即擢升为第一师师长。

1937年是他军事才能大放光彩的一年。他率部转战三江平原,成功开辟富锦、宝清游击区,尤其在桦川县火龙沟,以200兵力击退了600余日伪军的围攻。他智勇双全:智取缴获汉奸郭成自卫团、夹信子警察署枪械60余支,瓦解地主高二麻子武装;策反伪军,与徐光海联合争取依兰县伪军38团两个连哗变,收编119人,获得迫击炮1门、机枪5挺,部队迅速壮大至2000人。

然而,英雄的征程在1938年3月29日戛然而止。当天,马德山率领一师与五师配合,深入绥滨边境(今江滨农场一带)开展游击战。他们在老龙岗(今江滨农场第14、20作业站之间)的三间房(今第8作业站旱排二干桥东)布下三道埋伏,准备袭击一支约三百人的日伪警察大队。不料日军警犬突然向山岗方向狂吠,马德山所在的第一道伏兵被发现。伏击不成,马德山果断命令各部发起进攻。敌人退至老龙岗坎下负隅顽抗,企图向肇兴(今名山农场14连东北)方向逃窜。马德山亲率战士冲下山包追击。激战中,战友丁保善重伤倒地。马德山不幸被流弹穿透胸部。当战士们准备将他从三间房抬往蒲鸭河密营(今普阳农场境内)途中,行至山包北边(今江滨农场气象站附近)时,这位年仅27岁的师长和丁保善在担架上先后停止了呼吸,鲜血浸透了荒原。

牺牲七日后,战友王钧带队寻回英烈遗体。西林子村(今江滨农场1队)村民王殿臣、王忠义用花被包裹尸身,将其安葬于西山南坡。1980年代,江滨农场重修陵园,在8公顷土地上矗立起抗联雕塑墙与汉白玉纪念碑。2015年,马德山名列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

重走抗联路,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溯源。东北抗联“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英雄基因,直接注入了其后北大荒的开发伟业。1958年,十万复转官兵响应国家号召,挺进荒原,在当年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开启了新的征程。这片热土孕育的抗联精神与北大荒精神已熔铸一体,成为北疆黑土地上不可分割、血脉相连的奋斗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激励了几代人,要引导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我觉得家乡人更应铭记在心,铭记宝泉岭,以抗联历史为核心的红色教育体系。马德山烈士陵园成为青少年入队入团的庄严宣誓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