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兄弟放开饮,茅台酒量不够我这里还有两箱汾酒。”这是我在今年农历第一天首次放出的“豪言壮语”。
这不是我爱在兄弟面前“摆款”,而是忧虑新年的兄弟首席相聚饮酒局促。
原来,这是我与老伴年前商量好的事情,在今年农历春节的第一天,邀请村里同姓氏上了年纪的十大长老在乡下老家相聚。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邀请同村姓氏长老相聚,是我俩老退休后有些闲心,也有一点经济基础,感谢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班风风雨雨走过来的长老对自己关怀。特别的是,自己也挤进了十大长老的前列位置呀。这相聚,不仅仅的是他们,也有我自己,是上山打鹿——人人有份。
老家伙相聚,图的是什么?
一班老家伙,苍苍白发,龙钟老态,可是喜形于色。大家没有“宝刀未老”的抱负,也没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理想,只是对童儿年少的回忆,感叹“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羡慕年轻一代生活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时代,期望他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祝愿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这样的吉祥日子,这般的欢乐环境,这么的晚霞美景,老男人们哪能少了一杯美酒?“人生得意须尽饮,莫使金樽空对月”!
年前,我从县城的家里带上了儿子早年送给我,一直舍不得饮的一瓶“飞天茅台”回家乡。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这班长老有谁饮过茅台酒?哪怕我这个早早出来工作的兄弟,也是仅有一次机会饮上这种“国酒”。如此庄敬怀旧的事儿也不枉大家这把年纪吧?也算是我这个唯一公务员弥补几十年遗憾的兄弟心意!
话说“各位兄弟放开饮,茅台酒量不够我这里还有两箱汾酒”这句话,是我在众长老慢悠悠地品尝茅台酒中,作为“东道主”顾虑长老们在酒席间局促而对大家说的。
混酒饮,我知道是“酒底”深厚人士的大忌。作为基层的退休人员,就是那么宁点儿退休金,十大长老们饮一瓶美酒肯定不过瘾,可上千元一瓶的茅台酒我哪里敢再出手买?只能“以羊易牛”,用汾酒“保底”的话儿慰藉长老,免得大家尴尬,让相聚欢乐畅快。
不知道是我的话题挑起大家兴趣,还是长老们了解我的为人,或是汾酒勾起大家的酒兴,大家期望地看着我,不约而同地说“好呀,拿来试试”。
我拿了两瓶汾酒过来,年纪最大的长老“当仁不让”,把小酒杯上的茅台酒一口饮尽,让我倒了一杯汾酒。只见他在众人的目光中把酒慢慢地放在嘴上抿着,时间静止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一班老家伙目不转睛地期待、静静地守候着。他突然淡淡地、慢吞吞地说:“还是汾酒口感好”。语句不长,调子不昂,字词清晰,不像是归纳更似赞誉,这七字的词令让全班长老活跃起来。
众长老在各自的位置上轻轻地挪动着,赶紧饮尽酒杯上的茅台酒,一双双布满着老人斑的手举起酒杯让我斟汾酒。似是争先恐后却次第有序,不失谦让,一幅小鸟“嗷嗷待哺”般的画面让我忍俊不禁,好一首李白《将进酒》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写照!
当每位长老的小杯上都斟满了汾酒,他们饮酒的表情玄妙莫测、神态变化万千:有的面带淡淡微笑,像是享受汾酒在舌尖流转的感觉;有的眉头轻皱眼神放松,不时轻抿一口汾酒,仿佛在借酒梳理思绪;有的脸上洋溢着愉快、满足的神态,汾酒在口上抿着,欲说又止,好似等待着时机......这场景一点不比苏轼浩饮美酒时“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豪情洋溢逊色!
不知道是茅台酒窖藏陈香渗进了长老们的血液,还是汾酒清新干净让这班“酒鬼”陶醉,平时不大张扬的长老们这时人人都成了“品酒大师”,一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一位长老说:“汾酒比刚才饮的茅台酒清香,口感清爽绵甜”。另一位长老说:“刚才饮的茅台酒过于浓烈厚重,不适合我们老家伙饮”。又一位长老说:“我们办喜事都是用汾酒,大家都习惯,就是这酒好饮”......大家七嘴八舌,借酒一一发表“高见”。这种“大师级”的“品酒评鉴”,不似专业胜专业,大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之概。
俗语说: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当茅台酒相遇汾酒时,用“货比货”比喻不一定恰当,长老们虽说不是品酒师级人物,也是饮了几十年酒的“酒痴”,对酒的见识肯定比年轻人丰富,此酒长彼酒短全是他们的心里话。我这个对饮酒“酱香清香分辨不了”的人既没有水平“梳理”他们的评鉴,更没有资格置疑他们的见解,只是“心痛”把我用茅台酒招待他们的初衷全否定了。哪有什么法子?他们都是长老级的人物,所说的话尽管不能“一言九鼎”,可也句句在理,确是“玉碗盛来琥珀光,汾酒飘香回味长”呀!
其实,我对汾酒也有十分的好感。
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母亲爱饮汾酒。母亲可能是因为在特殊的年代当娘又当爹,受家庭孩子众多及的家景所困,这个家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只能用酒提神或解愁,汾酒成了她的最好“伴侣”。当然,关键的一点是她在城镇工作,经济收入能够担负得起饮汾酒的消费。我年纪小,不知道酒为何物,有什么作用,认定母亲爱饮汾酒这东西就一定是好的,爱屋及乌,一直自然而然地对汾酒十分好感。等到我有经济能力和饮酒能力的时候,母亲早走了,母子已经没有机会共饮十分好感的汾酒了,只有把母亲这一爱好“思念”继承下来,逢年过节少不了买汾酒助兴。特别是退休后,借逢年过节回乡下,我一定会买几箱汾酒和乡下的兄弟们相聚而饮,“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茅台酒,是我可望不可即的酒,是基本没有机会饮到的“国酒”。所以,农历年第一天邀请村的同姓氏十大长老一起饮,既不失“国酒”的价值又彰显兄弟般热情,“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谁知道,我认为很土气的一班长老见识并不一般,当茅台酒相遇汾酒时,他们对我用茅台酒的款待并不十分“领情”,把我的好意都 “浪费”了,从中也道出了人们对汾酒的认知和偏爱,怎不让人联想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来?
南方人饮酒,因气候环境的不同,不大喜欢饮高度的烈酒,一般是38度,大多数人是饮农村自蒸的10多度“水酒”或本地产的支装酒。在特殊的年代,男人们都喜爱饮酒和吸烟,是低度数的“水酒”和手纸卷烟。这习惯,不是他们喜欢灯红酒绿的环境,而是南方的湿热气候和农作疲劳及烦恼之事不得不酒烟“同行”。汾酒最低的酒数是42度,与家乡人习惯饮的酒稍高几度,价钱也适中,经常适量饮用有益健康。然而,多数家庭钱镶羞涩力不能支,帮衬不了汾酒,望酒兴叹,只有在城镇工作的人才能消费得起。为了饮这杯酒,岂敢“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换美酒”?或许,这就是地域差异和经济能力所致吧!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特别是酒文化观念转变,高度酒逐渐进入南方市场。人们每逢办喜事,都喜欢用40度以上、有档次、酒名吉利的酒款待客人。具体到茅台酒与汾酒,因为价格拉得太开,大多数家庭还是不敢光顾茅台酒,而汾酒历史悠久,口感清绵,价格亲民普遍受欢迎,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网购成了购买酒类的主要途径。多年来,我喜欢在网上购买汾酒。网上购买汾酒,坚持买旗舰店和有正品险的两个原则。这些汾酒每支虽然多花几块钱,可是令人饮得开心和放心,没有后顾之忧,“但愿长醉不复醒”。
又说这一天,酒过三巡,地上尽是东歪西倒的酒瓶。当我老伴想捡拾好酒瓶的时候,一位长老说:“留下茅台酒瓶和一支汾酒酒瓶给我留念”。我理解兄弟的意思,是酒兴虽尽酒意还浓。我说:“行,茅台酒瓶给你,我再送两瓶汾酒给你”。兄弟被宠若惊,连说“多谢多谢”。饮“国酒”不舍得丢掉酒瓶,不是人们的虚荣心作祟,而是人生接触贵重物品后的印记。汾酒名气大又大众化,是实用实惠而不是摆设的商品,深受人们喜爱。“杏花村里酒旗扬,十载陈醅醉意长;瓶启香飘三里巷,饮来恰似入仙乡”。
饮汾酒在我的家庭里早已形成“机制”,今年不同的是增加了长老相聚一项。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想不到茅台酒汾酒相遇而不“相容”,好在汾酒让我有了下台的阶梯。明年的这一天,我就不用“胡思乱想”了,饮汾酒直奔主题,省了“鉴酒”这一关,不浪费长老们珍贵的余热。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才无愧于岁月,无愧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