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汉伦的头像

蔡汉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15
分享

石灰与农作

石灰与农作?也许,有人觉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特别是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只晓得石灰与建筑有关联,怎么会与农作牵扯在一起?

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从中增长了石灰与农作关联的知识。

这些年,在读五年级的我随着被清理回乡母亲,参加生产队的农作劳动。在我家的后山坳里有一座小石灰窑,每年的冬季,队里都会组织男劳动力在附近的山坑凿石灰石、女劳动力砍柴草,把石灰石堆放在石灰窑旁边和柴草放在石灰窑旁边临时搭建的草棚里,为烧石灰作准备。

生产队这种男凿石女砍柴的分工,好似是重男轻女的歧视,实则是根据男女生理不同所作的合理分工,重工、危险工由男人承担,反之妇女承担相对的劳作。我不理解队里为什么会这样分工,男劳动力这儿的劳作我是无缘的,只能跟着妇女们的后面天天屁颠颠。

每天跟着队里妇女去砍柴草的我,逢放工的时候少不了好奇,一个人经常跑上山坳里的石灰窑旁看人们怎么把石灰石叠结在窑里。

石灰窑不是很大,大约五六米直径,在山坳里,大半埋在泥土里,小半露出地面似馒头,内壁和露出部分是黏土砖围成的,一条凹槽通向窑口,似便道更似战壕,方便社员拉柴草烧石灰和石灰出窑。

把石块装进窑内是一项技术活。在窑的最底层,用小块的片石紧密地围成一圈。第二层再在第一层上面紧密镶嵌,每一层都要稍稍延伸,向窑中心合拢。当石块快砌成穹窿形状的时候,就把柴草捆成一捆捆,堆压在窑中间作砌石收拢时的顶撑,再慢慢把石灰石一层一层镶嵌封顶,封顶时留出通风的间隙。大功告成,不得不佩服砌窑工的石块立体镶嵌技术,鲁班的手艺——巧夺天工!

窑里的石灰石砌好后,还要做祭祀仪式,选择吉利时辰点火烧窑。待窑里填充的柴草燃烧过五六成时,再一把接一把不间断地向窑里塞柴草,保持窑内燃烧达到九百至千度的高温。昼夜四班每班两个人轮换,人歇火不歇,烤得石头哔哔剥剥响。大概烧五六天的时间,把石头都烧红烧透,才能停火。两三天后,窑内余热散尽冷却,石灰可以出窑了。这时,生产队派人在窑顶扎一卡简易草棚盖,防止雨水淋湿石灰。

这一好奇心,让我这个韭菜与秧苗也分辨不出的屁孩第一次看到石头也能烧成灰的奇迹,尽管没有明朝于谦目睹煅烧石灰过程时所作《咏石灰》诗借物喻志的大志,可也惊叹乡亲们能有如此令人钦佩的杰作!

开春后,石灰大派用场。这时窑内不少石灰由于空气湿度大已经生成石灰粉,我跟着妇女们担石灰粉到已犁翻的田间,一手一手地往田里撒石灰粉,粉末所到之处的田面像缀了层细碎霜雪。我新奇地问“这有什么用?”大家只说“这样做会增产”。这般操作,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是懵懵懂懂,我是通过另一途径读上初中后才了解生石灰粉撒进田里的作用。

原来,南方特别是山区的农田,一般酸性重,尤其一些山埇的水田,不少水面呈现出铁锈色,直观就可知道这些水田酸性十分严重。水稻虽然属于微酸性作物,但土壤过于偏酸,也不利于根系的生长。撒了生石灰,不仅土壤消毒和杀虫灭菌,而且土壤酸碱中和,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石灰不仅与水稻生长紧密相联,而且与番薯、玉米等农作物也有瓜葛,对它们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队有一坡丘地种植番薯时,必须翻地的时候撒些生石灰粉,这样生长出来的番薯才光滑没虫眼,薯内没有软腐或黑斑病菌。种植玉米的时候,在翻地中也拌些生石灰粉,中和土壤的酸性,杀灭有害病菌,有利玉米的成长。

当时,大家对为什么撒生石灰粉也说不出子午卯酉,尽管知道石灰是石灰石经加热煅烧而成的,可是不知道生石灰和熟石灰的化学反应是什么,更不知道石灰与农作的深层次关系,用生石灰粉只不过是继承传统操作而已。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撒石灰不会造成土壤板结吗?从农学学科来看,那个年代撒石灰粉只凭传统方式操作,没有土壤酸碱度测试,没有掌控撒放量,确是令人担忧土壤的板结。

这样的担忧,在当时是杞人忧天。为什么?一担石灰从山坑凿石到砍柴草,从烧窑到出窑,要耗用多少劳动力?生产队每个社员都知道来之不易,不会大手大脚,惜粉如金。记得,在那个还没有塑料用品的年代,我是用粪箕装石灰粉。为了不让石灰粉漏出来,找来很多大块的草叶垫底,确保石灰粉漏不出,撒完石灰粉后连垫底草叶抛向田间,一点儿也不会浪费。至于一亩田撒多少斤石灰粉,生产队虽然没明确斤两,但大家都以均匀、轻薄为准,不会大手大脚,恰到好处。一年烧一窑石灰,刚好够一年的农作所用。

用手撒石灰粉不怕损伤皮肤吗?其时,大家都是用双手撒石灰粉,没有手套更没有口罩防护。这不是嫌麻烦,而是社员们还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待遇。大家撒完石灰粉后用田间的水洗洗手抹抹脸就算了,不理会皮肤粗裂不粗裂的事儿,茶余饭后大家还会比谁的手掌“江河”多呢。可能你还不相信,当鼻子吸入石灰粉末咽下喉的瞬间竞伴有一丝甜味的感觉呢。用今天视角看昨天,这似是人们没有保护心肺、皮肤的意识,实则是科技落后、经济匮乏让接触危险物品的人们无奈!

其实,在那个科技落后的年代,用石灰粉撒田只是传统操作习惯,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算不上科学种田,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也十分有限。什么是科学种田?以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是现代农业科技和系统化管理方法,通过精准播种、测土配方、品种优化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作物高效、高产、可持续种植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我们这样九分山一分地的山区种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料想难以实现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下已经没有人为农作烧石灰了,种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甚至连种植蔬菜也难以为继。乡亲们都抱怨农作物产量不高、不少蔬菜烂根枯黄,令人勾起石灰和农作联姻的作用——是否与土壤酸性过重或土壤病菌害虫有关?

石灰,在农业、工业及环境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的认知不过浮光掠影,是个门外汉,即使撰写此文,也是就事论事,哪敢说长道短?

石灰的出现和应用,是人类几千年来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在华夏文明中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清廉、坚韧品格的追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早已成为廉洁文化的经典,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