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一部经典之作。我是于2018年拜读的。初读此书,便被其深深吸引。甚至于在书中作了旁批、赏析。因思想浮浅,笔力笨拙,在分析探究中或有偏颇错误之处,遣词造句、润色添彩中亦有不妥之地。但因太过喜爱此书,便把当时所读心得重新整理,以求深悟东坡精神,修我行为,惠我思想。
一
近日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完序言,便想击桌大呼:好书!只可惜对面无有知音,于是,写下此段文字,以抒心中激动之情。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声称自己写《苏东坡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但此书从酝酿到脱稿耗时长达十余年,由此观之,实为林先生呕心沥血之作。学贯中西的林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的坎坷一生写尽,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情感丰富、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也许林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未必是历史上真实的苏东坡,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亦庄亦谐、坦率正真、乐观豪放、可敬可爱的人。从传记中我们看到的是《京华烟云》的艺术形象,是敢爱敢恨的姚木兰,亦或就是林语堂本人。因其爱便会几近达到那样的境界,于是苏东坡便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了。
因为是用英语写就,因为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书中便更多了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传播。而用语却是准确而传神,典雅而别致,韵味浓厚而情意隽永了。读来熨帖舒服,竟有高山流水,携手知音之体会。如写苏东坡评价华美靡丽之文章时,把其比作“演戏开场日,项臂各挂华丽珠宝的老妪。”实是幽默风趣,形象生动。
才读到“卷二”,此后还会有更多的感受。但我已是迫不及待地想推荐此书,实是因为喜爱。爱其的朴质,率性,豁达,真实……爱其的那一颗赤子之心。
二
《苏东坡传》中,涉及到王安石变法,我对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绰号“拗相公”的王安石执着于他伟大的变革。而且他所追求的“不是一个太平繁荣的国家,而是富强具有威力的国家,向南向北,都要开拓疆土……”从此语中可以看出王的魄力或野心。而且他自认为自己就是大宋王朝的救世主,就是上应天命成此大业之人的不二人选。于是,他的变法就变得太过激进,太过极端了。“青苗法”“均输法”等新法本该是体察民意的,但因了他的冒进及用人不当,倒是激起了上自上层、下至百姓的多人反对。这只能说明王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甚至于是个空想主义者。正如文中所写:“此等上应天命之人无一不动人几分感伤——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王安石能在二十五年中默默地坚守于地方,兢兢业业致力于地方政务,而多次拒绝朝廷对其的擢升。其目的就是为变法作准备,在地方上做出业绩,赢得好名声,韬光养晦中树立自己政坛好形象,以期变法一举成功。他太想成功了,太想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他变得不顾一切。他既不会享华服美食,也不近美色金钱。他同司马光一样洁身自好,真诚虔敬。他的心中只有变法,所以凡是与其有异议的人都视为敌人,包括他的莫逆之交。因此在变法中,他无贤才可用,只能拔擢一些不相知的“才不胜职”之徒。而把那些能臣贤者推得远远的,最终成为他的敌人,如司马光、韩维、富弼,苏东坡……王安石的失败,就他个人而言,其实是败在他的性格上,也败在了党同伐异的派系斗争中。而他的悲剧也引出了苏东坡一生的不幸。
三
王安石,是个人才,或者评价再高一点,可以称之为天才。他的许多思想是超前的。如果让其生于一个合适的时代,再选一些可用之才加以辅之,也许他的一些变革理念是可以实现的。如:其新法推行政府与民间交易,但却不按商业规则进行,仍是传统的专制办法。在农村中推行金融,但又没有银行机构支撑,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法清晰,公平无法做到,其混乱自不待言。
当看到王安石最终无奈辞官归隐,于金陵乡间骑着一匹瘦驴,嘴里喃喃自语时,我竟为此感慨,唏嘘不已。曾经的不可一世,刚愎自用,到最后的落魄如此,终老一生,悲哉?哀哉?从其一生来看,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该追求的?伫立于这浩翰渺远的天地之间,我们永远不要自视自己是改变历史的重量级人物。世界有你,会添一丝生气;世界无你,生活照样绿意葱茏。而你只能喃喃自语:“明月何时照我还?”只能凭添几许闲愁,惨淡度日,落得个怎一个“悔”字了得。
四
王安石贵为宰相,狂热变法时,苏东坡时年三十二岁,只是一位官卑职小的文官。可是当其看到了变法后社会的真实情况:商业萧条,物价飞涨;农田荒芜,流民四起,怨声载道。耿直的苏东坡怒不可遏,他觉得如若不说,如鲠在喉。他洋洋洒洒,三次上书神宗皇帝。文中引用孔子的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语气之强烈直接,雄辩滔滔,又直言不隐。儒家的“富民”思想贯穿始终,以民为本,心系天下,言之凿凿,拳拳赤子之心尽显。虽知必要遭罢黜,还是直言进谏,其大智大勇又有几人可比。当得知神宗皇帝并没打算废止变法全部措施,只是严禁强销青苗贷款时,苏东坡只引用了孟子的话:正如一个偷鸡贼想改过向善,决定每月只偷一只鸡,予以驳斥。其耿直和无畏实在让人敬佩。当小人对其捏造罪名,东坡也不屑上表自辩,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眷径赴杭州任上去了。那份洒脱,那份豪迈,已露端倪。
五
苏东坡被贬杭州,赴任途经弟弟子由所在地陈州,在此盘桓数日,在弟家度过了一段悠闲而美好的日子,成为他以后难忘而幸福的回忆。
兄弟二人都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且政见相似,但性格迥异。东坡直率好辩,开朗豁达,文采飞扬;子由则沉稳寡言,恬淡务实,思维严谨。兄弟二人相谈,有时竟觉子由为兄,子瞻为弟。子由深知哥哥耿直率真,直言无隐,便劝哥哥要“三缄其口”。其情恳切,实为兄长担忧。
后兄弟二人分手,东坡吟诗曰:“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并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予弟弟以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手足之情浸润每一个文字。
六
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而人生中最美好最快活的日子却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似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在那里留下了他很多美文佳句和轶闻趣事,更多的是他勤勉为民的政事。
正如文中所言:杭州的美丽赋予了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了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他们热爱他那潇洒的神韵,不拘小节的胸襟。觉得他和杭州是最为融洽的。
第一次来杭州,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四年(一O七年)被贬至此做太守助理。因无有多少实权,在政绩上也就没有多少建树,只是组织捕蝗赈灾,修治六井。但因被西湖之美所吸引,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他关于西湖的诗文著述已成为西湖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最为著名的当属《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新奇生动的比喻也只有这位潇洒率真、文采飞扬的东坡先生能想到了,当然也足以说明其对西湖的喜爱。另一首《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用一“翻”字、一“乱”字、一“忽”字写尽了西湖山雨欲来、乍雨还晴、雨势迅疾、水天相映的美景。大自然变化迅速,诗人用笔神奇。没有浪漫洒脱的情怀,没有厚实多彩的文字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美的诗的。
杭州的生活,是诗,是酒,还有名妓和高僧。苏东坡徜徉于这湖光山色中,饮下一杯杯甘醇美酒,有美人相陪,与高僧逗趣,写下一首首醉人的诗。生活是美好的,诗人永葆那颗赤子之心。在诗与酒之间,诗人还选择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