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郝胜忠的头像

郝胜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3
分享

记忆深处的星火

清澈的爱献给最可爱的人。训练场上,每每听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几句振奋人心的铿锵之音,心中激动不已。在边境线生活了十多载,这里的一草一木让自己饱含深情,这里的人们用点点滴滴行动,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西北边防线。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来到边境线是红色之脉延续,是时代之需,也是我辈之荣幸。我出生在山西晋北雁门关以北的一个农村,在抗日战争时期那里叫晋西北革命根据地,也是电视剧《亮剑》里经常提到的地方。小时候,经常听父辈讲雁北支队打日本人的故事。我的祖父早年在新中国成立前的40年代初入党,是标准的“地下党”。那时候日寇在华夏大地肆虐,侵占我土地,残害我同胞,掠夺我资源,件件桩桩惨不忍闻、目不忍视,血腥画面不忍再叙。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首捷,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誓死不当亡国奴,对日寇的嚣张气焰形成震慑。随后八路军掀起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同蒲铁路北段破击战、百团大战等等都是在山西境内发生的。八路军的总部也在山西的武乡县。

八路军120师主要在晋西北那里抗击日寇。1937年,时任120师358旅716团团长兼任雁北支队队长及政委的宋时轮将军亲自到我家动员祖父参加八路军。祖父那年只有十几岁,是高小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本人也满心欢喜要加入八路军,打日本鬼子。但是在于曾祖父商量之时,吃了“闭门羹”。曾祖父老泪纵横:“好不容易拉扯起来你这么一个儿子,子弹不长眼,担心老来丧子!”曾祖父有他的苦衷,曾祖母三十多岁离世,没有留下子嗣。曾祖父不得已抱养了祖父,终身再无续弦。雁北支队的领导几次到我家做曾祖父的思想工作,老爷子泪如雨下,部队领导一看这样子,就此作罢。爷爷也考虑到曾祖父养育自己不易,抛下老父亲有失孝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最后几经思想斗争,秘密加入地下党组织,为我党秘密运粮运草和提供情报,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新中国成立后,祖父成为上神泉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来担任白殿沟乡的乡长,在村里建起了第一所小学、第一个油坊、第一个合作社……。

每每听到过去这些感人的故事,心潮澎湃。没有当成八路军是祖父一辈子的遗憾。老人家期望后辈能够走出大山,走出黄土地,去建功立业,去报效祖国。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身上有一股彪悍之风,天不怕,地不怕,不服输,也不认输。我从小喜欢边塞诗,小学时就对王昌龄的那首《出塞》情有独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简直是倒背如流.我家距离雁门关仅有几十里路,说起天下第一关—雁门关来,内心很自豪、很骄傲。那汉墓群、那明长城,那广武古城,就是家乡的最好代言人,无声诉说着变迁的沧桑历史,虽是星星点点,但足以形成燎原之势,是我心中永不磨灭的熊熊火焰。

时代在变,但戍边戍防的使命依然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依然激励着我奋进。和平年代更应该回望历史,想一想革命先辈流过的鲜血,想一想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不易,只有换位思考,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就会感同身受,增强了历史自觉,会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问一问苍茫的边境大地,想一想八十年前战胜日寇的艰难困苦,燃起胸中满腔星火,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用辛勤双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奋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