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郝胜忠的头像

郝胜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伊犁行

百闻不如一见,早听说新疆伊犁有塞上江南之誉 ,加上读过王蒙先生所作的《这边风景》,心早往之。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西北之北的阿勒泰早早地降雪了,冻的人们瑟瑟发抖。此时的伊犁却是气候适宜,温暖宜人,不冷也不热。从乌鲁木齐坐着动车到伊犁 ,一路上经过石河子、沙湾 、奎屯、乌苏,目之所及,多是棉花,白绒绒的小骨朵镶嵌在棉杆上,远远望去像是铺了一张白色和紫红色相间的大地毯,真想躺上去好好地睡一觉。

火车行驶至乌苏到伊犁时,中间穿越隧道,眺望四周的山光秃秃地、没有几根草木,列车快速向前行驶,高山大岭向人的视线聚来,有一种压迫感在血液中窜动。

快到伊宁县的时候,从列车车窗向外看,西天山的皑皑白雪在暖阳映照下格外美丽。和刚刚的光秃秃的山一对比,心情顿时好了许多,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到了伊犁直奔惠远古城,在清朝的时候,那是新疆的首府所在地。惠远古城门楼庄严肃穆,出租车进进出出,路上偶遇维吾尔大叔赶着高头大马车,拉着游客在城内穿梭,听着远去的哒哒的马蹄声,也是一种享受,领略到古城之美。进入伊犁将军府,看看昔日的将军们如何办公。展览馆内陈列着当年十几任将军们戍守边疆、治理边疆的实物和图片。最有历史厚重感的莫过于是那幢古城墙。在昏暗的灯光映照下,摸一摸当年戍边将士夯实的土城墙,感受到他们的坚守不易。那时候,交通不便,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如铜壶里煮沸的水满满地往出来溢。尤其看到他们开垦的一块块土地,仿佛看到他们或者拿着坎土曼刨土,或者拿着鞭子催着牛马犁地,或者挖渠道浇灌田地,一个个挥汗如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人生短短几十年,稍纵即逝。在伊犁若不去林则徐纪念馆是一大遗憾。关于林公的事迹,史料记载的很多,最为著名的是虎门销烟。他也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记得在故乡的时候,大约十来岁左右,有一次翻开一本泛黄的历史书时,有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回”。那种坚定的决心,让年幼的我深深佩服。如今在伊犁的林则徐纪念馆,看到这句话时有“温故知新”之悟。年龄增长,看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也在改变。尤其是林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饱含着多少爱国情怀!在纪念馆里,方知林公从关内流放到伊犁是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一起来伊犁戍边的,让人潸然泪下。在人生低谷时,他不忘优良家风的传承,对孩子是言传身教。林公三年的流放岁月,走遍了天山南北,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协助伊犁将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修建了著名的“林公渠”。不顾跋山涉水到阿克苏、喀什、和田、吐鲁番等地勘测当地的实际情况,燃烧自己、奉献边疆。做人当学林公。

秋日的伊犁河和夏季相比,虽然水量减少了,仍不失大河的气魄。伊犁河大约有二三百米宽,河水平缓奔流,两岸绿树苍翠。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太阳斜射,暖呼呼的,伊犁河两岸老少咸集。或拿着手机打卡留念,或三五成群在河两岸散步,或有小孩在堤岸上奔跑,享受着假日的惬意。对于长期鲜少看到大江大河的我来说,看到伊犁河大桥下滚滚西流的河水兴奋不已,身体的疲惫一扫而光。这时候,河面上三艘小型船载着游客从东向西奔去,没过几分钟从西往东驶来,船后留下一道十几米长的水浪,煞是好看。我不禁想起,明朝杨慎的诗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同时也想到了孔老夫子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如同那艘游船在岁月的长河中驶过一般,我们要激起几朵浪花,不枉此生,活出人生的真正价值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