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偶尔睡个懒觉,追个剧。感觉很惬意,但是每每看到“全剧终”三个字,曲终人散,现实仿佛从空调房又回到了烈日下,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自己又虚度了一段宝贵的时光。
短剧之为物,实在是现代人发明的最精巧的麻醉剂。它们短得像一声叹息,却能填满整个下午的空隙。我想起从前茶馆里的说书人,一个故事能说上十天半月,人们日日来听,津津乐道。而今的短剧却像精巧的糖果,一分钟一粒,立竿见影。人们吞下一粒又一粒,却永远吃不饱。这种饥饿感很奇特,不是想吃更多,而是越吃越饿。
那些俊男靓女在屏幕上晃来晃去,像橱窗里的模特突然活了过来。他们的爱情来得比快餐还快,第一集相遇,第二集接吻,第三集就能闹分手。这种爱情像塑料花,永不凋谢却也永不真实。我见过邻家女孩对着手机屏幕里的男主角流泪,而她的男友就坐在旁边打游戏。这场景颇有几分荒诞剧的意味。
至于豪门生活,更是现代人臆想出来的海市蜃楼。那些首富千金和豪门公子住着普通人十辈子也买不起的房子,却总有理不清的爱恨情愁。他们的烦恼如此精致,像摆在玻璃柜里的奢侈品。普通人在屏幕外看着,仿佛透过钥匙孔偷窥另一个世界。这种偷窥感很奇怪,既让人羡慕,又让人觉得假——毕竟那只是戏。
童话故事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现代人明明知道生活没有剧本,却依然渴望一个好的结局。死亡可以重生,错过能够重来,这哪里是戏剧,分明是成年人的摇篮曲。可是一部热搜短剧几千万的点击量实在让人汗颜。
这些短剧像一种新型的集体催眠。人们明知不存在,却甘愿被骗。看剧时的快感很真实,关掉屏幕后的空虚更真实。这种分裂感,就像明知梦境是假,醒来时仍会怅然若失。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就这样被分割成两半——一半在屏幕里,一半在屏幕外。
追剧的人其实都在逃避同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平凡。屏幕里的生活太耀眼,衬得现实更加灰暗。这种对比产生的不是动力,而是更深的无力感。就像小区里的快递员,他送了一整天别人的包裹,晚上还要看别人虚构的人生。他的生活被压缩在送货和看剧之间,像一块夹心饼干。
我不反对追剧,就像不反对吃糖。但糖吃多了会蛀牙,剧追多了会蛀空灵魂。那些被短剧填满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做许多事——读一本书,学一门手艺,或者只是发一会儿呆。发呆在当今社会已成奢侈,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再也拼不回完整的形状。
偶尔我会想,一百年后的人会如何看我们这个时代的追剧现象?也许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人沉迷斗蟋蟀。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麻醉方式,追剧不过是更“文雅”些罢了。
说到底,追剧不过是现代人对抗虚无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终究治标不治本。
追剧可以,不要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