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下午
铺开水写纸,一撇一捺地练习隶书的基本笔画,间或写几个简单的字,打开手机在抖音里搜出李娟的散文在线有声阅读——《妈妈的信仰》里有草原的风,《我的阿勒泰》里有牛羊的影子,《与世隔绝》里有旷野的宁静。她的文字非常的原生态,干净、利落,唯美、纯粹,读着读着,仿佛整个人都置身美丽的草原,能闻到野花淡淡的香,连呼吸都变得轻盈。
这里空调的温度刚刚好,不冷不热,可我还是打开了从家里带来的小电扇。扇叶轻轻地转起来,风带着些许凉意,拂过脸庞,把伏天动不动就冒出来的汗都赶跑了,整个人清爽通透。
不知不觉已过去一个多小时,累了,便到沙发上歇一下,抬眼望出去,窗外的天蓝的透明,云朵洁白舒展,四周绿树环绕,偶尔有几只鸟从天空飞过。有这样一间陋室,有这样的自在与安宁,夫复何求。
郭老师今天没来。他去付佐看老人,或许是跟弟兄们凑在一块儿又贪杯了。他在的时候,我们谈艺术、谈写作,谈日常琐碎,东一句、西一句,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没有谁觉得谁的话突兀。偶尔也会争论,多半是他误解我的本意,我又不肯轻易低头,可谁也不会真往心里去。几十年的情分像亭亭如盖的大树,再激烈地争执也伤不了深深扎在地下的根。 更多时候,我们各做各的事。他听他的名家访谈,我练我的字,我们自嘲,“时光就是用来虚度的”。我们安静的像停靠在岸边的两只小舟,互不打扰。偶尔来个人串门,就像往水里投了一枚石子,打破了这份松弛。我们立刻都变得不健谈了,没话找话,生怕冷落了客人。最后,那个自觉多余的人起身走了,我们送到门口,屋里又慢慢恢复了原有的气氛。
傍晚六点,该回家做饭了。儿子和儿媳在家,总要准备的丰盛些。我只会做些家常饭,他们偏爱快餐。每日问起想吃什么,明明总懂事地说“都行”,可真做了不合口的,便说,“不饿”。一日三餐,天天问,买菜、做饭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日子还得过。回去的路上特意买了牛肉,全家都爱吃;羊肉虽是大补,我手艺稀松,总做不去那股膻味。回到家面起好了,我先烙饼,锅里冒着热气。我怕饼糊了,喊儿子过来炒菜,冰箱里有鲜嫩的豆角、自己种的茄子、集上买回来的土豆。
儿子说,他们不在家吃了,去明明家。我便把刚烙好的发面饼包好,让他们带上。
门轻轻带上,屋里霎时静了。窗外的晚霞正慢慢染红天际,我端起碗,就着一碟咸菜,慢慢嚼着香喷喷的发面饼。
这样的下午,像一杯淡雅清香的茶,喝到最后,竟也品出些回甘来。
2025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