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哈艳的头像

哈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7
分享

和AI面对面

午后,我坐在书桌前,手指敲击着键盘,写一篇未完成的散文。窗外,蝉鸣与新能源汽车驶过的声音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庆幸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自然与科技和谐共生。

AI写作工具的出现,给办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需对着屏幕说出几个关键词,文字顷刻间便如泉水般涌出。豆包、Kimi、文心一言这些数字助手,确实能在眨眼间完成过去需要数小时的工作:一份格式严谨的报告,一篇面面俱到的总结,一首押韵工整的诗词。

记得去年修改年度工作总结时,我同时打开了三个AI窗口。它们给出的建议各不相同,却都精准地指出了原文的逻辑错误。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那些飘带翻飞的仙女们手中都持有不同的乐器——AI工具恰如这些法器,能否奏出天籁,终究取决于执器之人。

但当我尝试用AI写一篇小说时,屏幕上的文字却让我感到陌生。它描写主人公失恋时的痛苦堪称“教科书级别”,却缺少了那种能让读者心头一颤的真实感。就像用显微镜观察雪花,虽然能看清每道结晶的纹路,却失去了仰望漫天飞雪时的那份悸动。AI的文字里堆砌着“肝肠寸断”、“泪如雨下”这样的成语,却捕捉不到泪水滑过脸颊时那种灼热的温度。

我渐渐感悟,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需要生活的淬炼。去年到梨园采风时,遇见一位老农卖梨。梨是去年的,在地窖里储存。梨花节,把梨拿出来,就如同拿出窖藏的美酒。他眼神里带着笑,脸上洋溢着幸福,握着鸭梨的手微微颤抖。这种细节是任何AI都无法凭空想象的,除非它也感受过汗水渗入泥土的咸涩。

写作终究是灵魂的独白。张爱玲笔下香港的"倾城之恋",老舍书中北平胡同里的市井百态,沈从文湘西世界里的纯净与哀愁,无不浸透着作者生命的体验。AI可以模仿海明威的简洁句式,却复制不了他在非洲草原狩猎时,子弹擦过鬓角时的战栗;它能重组鲁迅的犀利词锋,却永远无法体会他以笔为刀,破釜沉舟的决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AI这样的工具来筛选纠错、提升效率。但真正的创作永远需要慢下来,需要像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般苦吟,需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敬畏。在我居住的小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老夫妻——阿姨推着轮椅,不时弯腰为老伴整理衣服。这样的场景里藏着人类复杂的情感密码。

完成了一篇文字,我关掉了所有AI界面。屏幕暗下去的瞬间,身后书架上那些纸质书的轮廓渐渐清晰。或许写作的真谛,就在于保持这种微妙的平衡:让科技拓展我们的视野,却不让它稀释生命的浓度;借助工具的力量,却不沦为工具的奴隶。

傍晚蝉鸣停歇了,此刻的寂静中,我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不完美,却足够鲜活。这才是写作应该守护的,在AI的浪潮中,我们更需要这种清醒的坚持。毕竟,文学创作核心在人。

  2025年8月6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