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启兴的头像

周启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2
分享

桂花二重香

这便有些奇了。

今年的桂花,竟是性情中人,破了岁岁年年只开一遭的规矩。

中秋时节,它们确已热热闹闹地开过一场。那时的月华清冽如新酿的米酒,凉凉地泼洒下来,将人间浸在柔光里。花香便乘着这光,一缕缕、一丝丝地弥漫,不霸道,却无孔不入。坐在院中,那香气如极温柔的手,轻抚面颊;走进屋内,它又尾随而至,在帐幔间、书页里悄然潜伏。那是圆满的、带着甜意的香,与天上的玉盘、人间的瓜果正相配衬。我们都以为,这已是桂花今年全部的心意了。

谁想得到呢?

中秋过后,香气一日淡似一日,终至渺然。枝头那些金黄银白的小碎屑,渐渐干枯憔悴,被几场秋雨打落,零落成泥。心里不免怅然——这秋光,恰似盛宴初散,宾客已去,空余杯盘狼藉的冷清。

日子从白露流到寒露,秋风渐紧,天色常是灰扑扑的,欲语还休。

可就在重阳前两日,偶然闻到校园金桂、银桂树,一阵熟悉却恍如隔世的香气,猛地攫住了我。

惊愕抬头,几乎不敢相信——那早已沉寂的枝梢间,竟又星星点点地爆出无数新蕾!金桂的颜色更深了,像饱饮了日光;银桂更显皎洁,如凝结的霜华。这不是旧花的残余,而是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绽放。

这次的香,也与前番不同。中秋的香柔媚缠绕;而今的香却带着清刚之气,爽朗里甚至有些泼辣。秋风已带寒意,不再温存,香气被冷风过滤得格外纯粹、凛冽,直透心脾。

痴立树下,忽然悟得一个绝妙的比喻:中秋初开,如宴席初启,主宾揖让,浅斟低酌,酒意温和地漫上来。而宴散酒未酣,待到重阳,天高云淡,这桂树便如豪迈的饮者,嫌杯盏太小,索性抛却,直接捧起酒坛仰头痛饮!

这是何等的快意与放达!不与百花争春,偏在萧瑟秋日,将生命之酒酣畅淋漓地饮上两回。这一回的“开怀”,比前番更多了不管不顾的狂放与真率。

这意外的二度花开,让我想起许多。人间岁月如线,一去不返;草木世界却自有循环之理。它们不执着于“一度”,更看重“当下”的尽兴。该开花时,便拼尽全力;若机缘允可,再开一次又何妨?这是生命力的奢侈,也是无言的智慧。

我们常被教导要“惜福”“知足”,这固然不错;但如桂花般,在恰当时节,将内在的美与香毫无保留、甚至加倍地释放,不正是极致的“惜福”么?它将生命的热忱,挥霍得如此慷慨漂亮。

自此,每日在桂树下盘桓。看细碎花粒在秋风里簌簌抖动,如饮至酣处的微醺;闻那愈发浓烈的香,仿佛能醉倒整个秋天。

重阳日,人们登高饮酒佩茱萸,说是为避祸。我倒觉得,不如来这桂树下站一站。这慷慨的再度绽放,是对萧杀秋季最温柔也最有力的抵抗。它不言不语,却分明在说:凋零不是唯一的结局。只要根在、力未竭,便可再灿烂一回。

今夜,又踱步院中。月不如中秋圆润,却清减得更有风致。金桂银桂的香气在冰凉月光里浮沉流淌,如一泓无声的酒泉。深深呼吸,肺腑似被洗涤,连日心底那些微尘般的烦忧,都被清烈的秋气一一拂去。

虽不善饮,此刻却也醺然了。仿佛不是站在自家院里,而是立在一片广袤的无形筵席中,四周尽是慷慨畅饮的生命。

我举起空空的茶杯,向满树繁星,默默致意。

写于乙巳年重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