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宋春晖先生曾做过同事,宋春晖是个有情怀有大爱的人,对他人品担当我相当钦佩崇敬,对他优美的文字更是有种天然的喜爱,喜欢他文笔的洒脱,喜欢他文笔的传神,他的文章藏风聚气,有很好的风水。
他的《在青石寨,雨中拥抱那座英雄山》,就有这么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字:
“几位友人相约,我们又来到了汝城延寿瑶族乡青石寨红色景区。延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两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那时景区还没有开发,只能看见一座小小的纪念碑,一座矮矮的烈士墓,而它后面的青石寨顶峰,云雾飘渺,山高路险,杂草丛生,我本想攀登却放弃了,这也就让我遗憾至今。当得知青石寨红色景区已经扩建竣工,增添了很多新内容,我那颗要实现愿望之心便又‘蠢蠢欲动’起来……”
宋春晖的执著性格就在这字里行间呈现出来,他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他要用他的爱国情怀告诉读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朝圣那一段红色的历史,否则就不会知道,我们今天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文章中宋春晖写道:“青石寨山顶约十余平米,石块裸露,草木不生,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岩缝中,迎风招展。我登上山顶,张开双臂,像与久别的朋友,与这座英雄山相拥。”这几句话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接下来他又写:“我站在红旗下,手抚旗杆,思绪万千,仿佛闻到了当年那浓浓的硝烟味,仿佛听到了那尖锐呼啸的流弹声,还仿佛看到蒋匪军的军官躲在后面,用枪指着他畏缩不前的部下命令道:“谁想当逃兵就赏谁一粒花生米,大家都给我上。”而我们身先士卒的董振堂军团长则冒着枪林弹雨,振臂一呼:“同志们,跟着我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他身后跟着一大群英勇的红军战士。
红军烈士用生命热血换来了我们当今的太平盛世,现如今:千年古县汝城,春天,她是濂溪书院大坪里的健身舞步踏出快乐生活;夏天,她是姑娘的花裙与荷塘里周敦颐的千年莲花比艳;秋天,她是飘荡在红色沙洲村金黄稻田上的歌声;冬天,她是古老祠堂旁的香火龙不惧寒风在腾跃祈福。汝城的青山绿水绘就着中华民族复兴的画卷,山欢水笑构筑了老区蝶变的新气韵。层层梯田,丰收在望的庄稼飘着清香;公路硬化村村通,车辆来往穿梭,他们踏歌而行;新房一幢毗邻一幢,袅袅炊烟中美食飘香,百姓幸福写在笑容的脸上;……
展示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的欣欣向荣。这就是宋春晖所竭力要表达的情感与主题,寓意深刻。
2.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宋春晖那篇全景式展示汝城百姓民俗风情写汝城半边街的作品,作品承载了无数汝城人喜与痛,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半边街是县城里一条最古老、也最繁华的街道,之所以称为“半边街”是它一面临江,一面为店铺,半边街所临的河叫寿江,岸边杨柳依依,碧波清流潺潺。传说江中有块巨石,叫龟鹤石,龟鹤为长寿动物,古人就把这条江叫寿江。江边有好几处石阶码头,街坊们就在这日夜流淌的寿江里洗衣洗菜。夏日,孩子们脱个赤条条,跳到河中游泳纳凉,洗涤身上的泥汗。半边街上的石板被人踩得光溜溜;当年半边街上布满了岁月沧桑的痕迹:街上都是一些两层简易房屋的商铺,秦砖汉瓦马头墙雕花窗,背阳接近地面的屋角长满了青苔;楼上窗户的开合多半是往上下运作的,楼上的房间想要通风就得用木棍把窗页撑起来。上面住人下层经商,商铺开门迎客关门睡觉,用的都是白天可拆卸、晚上能装回去的编号厚木板。
住在这里,放眼就能看到巍峨屹立于河畔的雄伟七层宝塔,这象征汝城文脉的宝塔始建于明朝,毁于清道光,复建于清光绪年间;它任凭风吹雨打,一如既往守候,年复一年地迎日出送晚霞。一千多年前,周敦颐在汝城做县令,他风节慈爱,吏治彰彰,治下的汝城县域太平乐业,路不拾遗,勤民耕读;周敦颐在汝城写下了《爱莲说》《拙赋》等千古名篇,那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也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汝城代代相传。受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熏陶的宋春晖年轻时常哼唱一首老歌出门进屋:青砖黛瓦刻着岁月的符号/红柱屋檐还是依旧的风貌/一幅画卷翻开你千年的素描/古风古韵品味你时光的美好/石板路上弥漫老街的味道/一路故事装满你千年的自豪/……
宋春晖把昔日的半边街写得栩栩如生,请他笔下的半边街市井百态:
“早先的半边街上,最醒目的是卖酒的店铺,铺子里大小酒缸,瓦缸口都用内装沙子的布袋封住; 铺子里有浓烈的白酒,也有低度数的黄酒;许多打酒衡器:一两、二两、半斤、一斤的酒提子挂在墙上;货架上还陈列着许多密封很好的瓶装酒。铺子里酒香扑鼻,引来不少酒客,酒客中有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打上二两散装酒,一边站着解馋一边撩拨女人;家有喜事了更是离不开酒,也有酒客拿个酒瓶向酒店走来,打酒回去庆贺;还有小孩被大人唤去买酒招待来宾,剩余的分币小孩就买了糖果,快到家时,小孩突然脚搂到路上的石板,跌了一跤,酒洒了,含在嘴里的糖果也飞了出来,接下来就是“呜呜”地哭声……
半边街上的警局又是宋春晖笔下的另一处风景:“在附城卫生院的隔壁,就是城关派出所,派出所也是一个经常门庭若市的场所。白天,涌来许多办事的老百姓,有民间纠纷者也来寻求调解,打架斗殴者被传唤,被抓的还有小偷扒手们;这里的晚上有时也会传出撕心裂肺的告饶声和哀嚎声,让人毛骨悚然。宋春晖曾经收藏过一张手绘的解放前县城地图,在城关派出所这个位置,民国时期一直就是汝城县国民党县政府的警署,尽管朝代更替,巡捕房衙役廨警局的威严却一日胜过一日。宋春晖写他要做父亲了,妻子生孩子坐月子,岳母从乡下送来了几只老阉鸡,因无处存放,就在临街的屋檐下用几块木板钉了一个临时鸡窝,日夜关在室外,也许得益于与派出所为邻,在那缺衣少食、小偷泛滥的年代,竟然鸡毛也没损失半根。
写到这里,宋春晖笔锋一转,写出老百姓的“痛”来,“没想到百密一疏,妻子花了半个月的工资做的一条新裤子,洗好后晾晒在屋外,结果被小偷盯上顺走了,这让妻子先是歇斯底里嚎叫,后就暗自流泪了好几天 。”半边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这样呈现出来了,写的虽是百姓人家寻常琐事,却写得格外耐看,勾起读者心里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也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好像就踏在家乡坚实的土地上。
3.宋春晖描写邻里友情,格外打动人心,半边街上有一排临江而建的三层砖木结构的老楼房,在他的记忆里,除了大土匪胡凤璋的高店外,它就是当时整个汝城县城最高的楼宇了。宋春晖两口子也曾在这里居住过,他们邻里关系相当融洽,淳朴好客的街坊每天见面都会打招呼,“食嘟花(饭)吗?进俺屋囊食一点呀!”他们来往密切,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照应帮衬,大家都暖心地感叹:远亲不如近邻!每天放学后,邻居丽娥姐家的燕燕等三个孩子,就像三只百灵鸟,在老屋里飞来飞去;无拘无束的快乐童音,为这百年老屋增添了不少生气和活力。宋春晖的女儿也在这里蹒跚学步,突然有一天,女儿扶着墙壁踉踉跄跄走向隔壁的丽娥姐家,喊出了她人生第一句话“燕燕”姐姐,这居然是在还没叫出‘爸爸妈妈’之前。
那年,宋春晖动用多年的积蓄420元,利用去郴州开会之际,买回了一台9英寸的手动式黑白电视机,那时,电视机算是一种高档奢侈品,汝城的商店还没有卖,自有了这电视后,每到晚上,邻居们都会兴趣盎然聚集到他们家里来,房子小,大家就收缩着身子挤坐在一起。常常看到深夜十二点,直到电视台说再见才离开。那时,电视里只有中央台几个频道,信号也不好,只有不厌其烦转动着机顶上的天线,才能搜索到尽可能清晰的节目。
宋春晖文笔细腻,情感丰富,对人物描绘刻画入木三分,他回忆半边街往事时,说他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帮他们带了两个孩子、在他家住了三年的老保姆,宋春晖夫妇叫她“娘娘”。这“娘娘”,不是宫廷里那种皇后、太后和皇帝的嫔妃。汝城人喊的“娘娘”是老阿姨,是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老保姆忠厚淳朴,勤劳善良。他们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情谊。三年换来了“三十年”,老人后来去世了,三十多年过去,宋春晖还总忘不了娘娘慈祥的面容和总是手上抱着一个、背后背着一个孩子的身影。那个时候孩子饿了,哭着喊着要吃糖果饼干,老保姆就把宋春晖每月给她的15元工钱,又差不多悉数还给了两个孩子,最后,没钱买零食了,为哄孩子,保姆娘娘就从瓶子里抓几粒豆豉放到孩子手里。
寥寥几笔,就将小县城的人情世故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写活了汝城百姓的生活图谱和那个年代的艰难。宋春晖的作品有一个让人读来意犹未尽的功能,读着读着就让人产生许多联想,突然冒出另一个画面。
前些年,这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最气派的老搂被拆掉了,原址上又建了一排新房,大街上弃去残破的石板,铺上了新的石板,街道变得整洁宽敞,市容也更加美观宜人。
一位被乡愁击中心房的网友在评论这篇作品时,用诗一样的语言说道:汝城的民俗风情和烟火气息像永远也唱不厌的歌谣;回忆让人明鉴生活的意义,流年让人品味岁月的故事。
4.宋春晖走过天南海北,见识广,朋友多,他经常向外地人介绍家乡汝城:汝城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开始置县,穿越历史的星空,文化底蕴深厚;汝城也是“理学名城”,砖雕“二十四孝”,木雕“渔樵耕读”,老建筑上的楹联、碑刻、壁画,无不渗透“忠孝廉节”的理学精神,为理学教化之可视化文本。香火龙以本地稻草、棕叶、竹篾为骨,外插数万支特制龙香,夜色中星火万点,如赤龙腾空;香火龙的一把火,映照着汝城百姓对宇宙生息的敬畏;“装故事”的一抬阁,延续着民间戏剧的血脉;瑶畲歌舞的一针一线,吟唱着山地民族的绚丽史诗。古祠堂的一柱一石,镂刻着宗法社会的伦理秩序;流芳百世的古祠堂文化闻名全国,保存完好的700余座明清祠堂,被誉为“南方建筑博物馆”,有着极高研究、观赏、旅游价值;千百年来,汝城百姓族群迁徙、商贸往来、理学教化与山地农耕,共同酿就了既厚重又灵动、既质朴又瑰丽的民俗风情。汝城是片多情的土地,这里素有“脚踏三省、鸡鸣五岭”之美誉。祥云飘荡在蓝天上,古木参天遍地花香,山奇、水秀、石雄、洞幽、泉美,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乐不思归。 特色风情小镇热水镇据说是:后羿射日的时候,其中一个太阳就落在了汝城,砸出了一条热水河。河里分布着许多的温泉泉眼,水温高达98℃,四季滚烫、如沸水开锅。“三月三”民俗节庆活动当天,文旅部门要在温泉里煮3万3千枚鸡蛋,犒劳散发给观光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热水镇夜晚的热闹篝火晚会和清晨热腾腾的水雾朦胧之景,都让人如痴如醉。
热水镇的妇女都喜欢到温泉里去浣洗衣服,洗出的衣物都有种香气;这里的老乡杀鸡宰猪,舀一瓢热水一冲,毛便尽数褪去,方便得很;煮酒、煮食、煮碗消毒,只需把器具往温泉里一放,便可坐享其成;烟熏火燎的无奈、柴禾煤电的花销一概省去。有温泉眷顾,因此不少女人感慨:做女人,就要做汝城热水的女人……
宋春晖还向朋友介绍汝城方言:汝城话不太好懂,最初接触,就像听异域人讲外国语,但真读懂了听懂了,就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别有一种文化传奇:夸人漂亮称“好骚皮”;骂人看不清世事就叫“瞎都田螺仔”; 穿衣服就是与衣裳约会,叫“约裳”;去玩叫“诗搞客几”,给人一种温暖的遐想;还有汝城话讲“说”为“屙”;比如开会讨论发言:“我也来‘屙’两句。”虽不文雅,却十分的生动形象精准,让人抿嘴偷乐;当有人打哈哈时,发言者还振振有词辩驳:“我错了么?这都是从人身体上出来的啊。”汝城方言的确让人“好提神”;不错,逛汝城老街,“提神”;喝汝城水酒,“提神”;与汝城妹古子谈恋爱,更“提神”。
汝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戏曲有祁剧、鬼脑班;汝城香火龙入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还有让人捧腹的民谣“汝城十八怪”:开口挑酒买,火笼人人爱,勺子叫汤柄,骂架称磨高,姑娘曰太太,街上净刁人,人杰地也灵……
今天,当温泉热雾与龙舞火星在夜空交汇,当老祠堂的木窗透出现代光影,汝城正以“活着的民俗”告诉世界: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当今生活继续对话的滔滔江河。
5.宋春晖是汝城县的文化名人,未退休前就做过药监局局长,也算是“一方诸侯”,把汝城的事当“家里”的事,说起汝城诸事如数家珍:他格外关心汝城的发展变化,他欣喜地诉说魅力汝城一方面保持悠远绵长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用现代高科技创新美好生活,可享受难得的逍遥快活;魅力汝城现在天翻地覆,因地制宜,创造了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基地+农户”脱贫富民新模式,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小作物”助力乡村振兴“大作为”;文明瑶族乡培养1500人次绣娘、扎染师,实现“妈妈的手艺”变“脱贫的产业”;交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汝城答卷。
可这里当年也曾发生过一件孰是孰非、争论得脸红脖子粗的事情:
批评的声音是:当年汝城县距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而时任“县太爷”不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反而大规模举债修建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略了群众的疾苦和冷暖,没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据说那时该县下辖的两个山区村几户村民家中都还没通电!靠点煤油灯照明,有关部门没去帮扶,不搞“乡村振兴”,却斥资4800余万元,把县城的爱莲广场修建得无比奢华,夜晚华灯闪烁,美轮美奂,好似天庭落人间;还修了一条高等级的林荫大道,让好多大城市都自愧弗如。正是这样,这位主要领导就涉嫌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政治生态、政府债务、脱贫攻坚等问题上都负有诟病,最后被掳去了乌纱帽。
当然也有一些关注“政治生态”的人,就为被罢免的汝城“掌门人”鸣不平:“凡事不要偏激,要全面思考看问题,我们修路,是为了让老区百姓脱贫致富,营造好的投资环境;老区也不能永远落后贫穷下去,也需要现代化的幸福生活。”这话也得到了不少朝野人士的声援。一时间,汝城这革命老区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沸沸扬扬在打架,热闹非凡。其实这也是好事,象征着社会民主在不断进步,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可以让决策者们,充分听取民意,从中博取众长,统筹兼顾、实事求是为民施政。
汝城是革命老区,具有很多史诗般的红色印记,诞生过很多的红色经典故事:“红军的借据”“半床棉被的故事”“朱德的汝城情缘”等等,这些在宋春晖的文章都有所谈及,宋春晖还谈到了半边街上有一家名为“星光书店”的书屋,“据说,它在大革命时期就是中共汝城地下党组织最早的窝点,1926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共汝城县特别支部,领导汝城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伪警署卧榻之侧虎踞龙盘,这与《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计谋和俗话里说的灯下黑,异曲同工: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
这一段文字写得很有乾坤,就是有个词汇用得不是很恰当:“窝点”,乃贬义词,蛇鼠一窝,有点大不敬。如果把“窝点”换成“据点”,或“联络点”,文章会更好读一些。
汝城乃千年古县,文化底蕴厚重,在这里生活,沐浴这里的文化阳光,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福气。盼望宋春晖的如椽大笔,发掘开辟更多的文化风景,以飨广大读者。“品一回民风淳朴草木飘香,梦一回春燕归来喜气洋洋。”
原载《豆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