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历史深处的风情画卷;她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作为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不仅是边关重镇,也是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以其独有的风情,吸引着无数旅人跨越万水千山,奔赴一场浪漫约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独特的风情。
这座位于我国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小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备受瞩目。堪称“中东铁路第一站”,她在中国铁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百多年前,日俄列强以中国为战场角逐,催生了这条横穿中国东北大地的铁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为了摆脱日本割地赔款的窘境,寻求发展。在沙皇生日的时候,清朝政府派钦差大臣李鸿章前去祝寿。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在彼得堡同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密约里确定修筑中东铁路的有关事宜,沙俄取得了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力。满洲里因中东铁路的建设而繁荣,铁路使这座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满洲里曾经被称为“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俄国人将“霍勒津布拉格”改名为“满洲利亚”,随后这个名称被翻译成汉语,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我们熟知的“满洲里”。中俄两国边贸活跃,互贸区的存在促进了满洲里的经济发展和异域风情的形成。中东铁路建成后,以铁路为依托,以商贸为中介,注入了大量资本,商贸活动发展迅速,满洲里、扎兰屯、哈尔滨、绥芬河等城市由此发展起来。同时,这条横穿东北的铁轨,向西一直可以通往欧洲,向东能够直抵太平洋。中东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与国外接轨的铁路。1907年,满洲里开埠通商,晋冀的商人与东欧、中亚、东亚等地的客商云集于此,“万国商都”的名号不胫而走。
踏入满洲里市区,清新与整洁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小城仿若被精心雕琢的一件艺术品,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别样的韵味。它街道两旁,建筑风格各异,一楼一景、一街一式,皆为中俄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金发碧眼的异国面孔与欧式风格的建筑相互映衬,恍惚间,让人仿若置身于遥远的俄罗斯,空气中弥漫的奶茶香与熟悉的乡音,又时刻提醒着这里是中国的北疆。漫步在满洲里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风情画卷之中。城市中的俄式建筑将满洲里变成了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童话之城。无论是现代的银行商场,还是旅馆住宅,都能看到俄罗斯建筑的影子。高耸的尖顶、拜占庭式的洋葱顶,以及鲜艳夺目的色彩,在蓝天的映衬下,宛如一座梦幻般的童话之城。
天边成片火红的晚霞,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天边徐徐展开。与异域风格的建筑相映成趣,每一座建筑都仿佛被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美到令人窒息。大街小巷灯火辉煌,风格各异的建筑在灯光的装点下,宛如童话中的城堡。街道两旁,所有的店铺都使用中文和俄文两种文字的招牌,店内的服务员也大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街道上,随处可见挂着俄罗斯牌照的汽车,引擎声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特的边城夜曲。行走在这样的大街上,不经意间,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身处异国他乡的错觉。一幢俄罗斯的建筑和现代建筑遥遥相望。走到满洲里街上,那也是五彩斑斓,一条街一个景,各种建筑几乎是俄罗斯风格的,感觉满洲里真是不一样的靓丽,大型饭店夜总会里都有正宗的俄罗斯舞蹈和风情表演,大街上直播和照相的,有美丽年轻的俄罗斯姑娘,也有老年如中国人穿戴的俄罗斯大娘。满洲里是个有中、俄、蒙、回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很少看到蒙族穿戴的人,印象最深的,是走进铁路车站站前的俄罗斯的建筑群,留下深刻的印象。
雨丝斜斜织下来时,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墙根的苔藓浸了水,把百年光阴泡成软乎乎的绿。墙头上几株绿植斜斜探着,叶片上的水珠滚过,替过往行人接住了没说出口的惊叹。踏上满洲里风情街的石板路,就被一阵面包香裹住。街边的俄式面包房里,列巴在烤炉里膨胀,师傅戴着白帽子,正把刚出炉的列巴摆到玻璃柜里,金黄的外皮上撒着芝麻,看得人直咽口水。往前走几步,又听见手风琴声,循声望去,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街角的长椅上,手风琴的旋律带着异域的温柔,几个孩子围着他,跟着节奏轻轻晃头。街两旁的店铺各有特色,有的挂着鲜艳的俄式披肩,有的摆着精致的套娃,套娃的眼睛亮晶晶的,从大到小叠在一起,像一串彩色的梦。还有的店铺卖着俄式糖果,透明的罐子里装着五颜六色的糖块,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去,糖块泛着甜甜的光。偶尔有穿着俄式长裙的姑娘走过,裙摆扫过石板路,留下一阵淡淡的香水味,与街边烤肉串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成了风情街独有的味道。套娃广场是文化交融的象征,巨大的套娃雕塑色彩斑斓,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情。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个瞬间都展现着独特的风情。
为了住宿方便,在网上预订“满洲里饭店”,满洲里饭店原名“尼基金旅馆”,由沙俄将军尼基金于1904年开办。当时,它是满洲里规模最大、环境最好的标志性建筑,成为驻地军政要员、达官显贵的聚会娱乐、商务洽谈之地,俄罗斯俱乐部、俄罗斯驻满洲里总司令部等先后在此办公。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事机构也曾在此驻扎。抗战胜利后,尼基金旅馆的政治色彩逐渐变淡,成为满洲里当地重要的商业综合体。在满洲里饭店的部分房间门上看到这样的铭牌:“3001室,李大钊1924年赴俄罗斯彼得格勒参加学习途经满洲里入住此房间”“4001室,陈独秀1922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途径满洲里入住此房间”“5001室,朱德1925年赴苏联学习军事,途径满洲里入住此房间”。一家小小的饭店能迎来那么多革命家,与满洲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栖居于满州里大饭店,美丽的景观书写着蓬勃发展的创意新篇。时间曾在此停留,那些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的岁月;我在心底默默期许祈望;时间,恰似一位神秘的旅者,悄然穿梭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2025年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