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青蓝的头像

何青蓝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6/07
分享

张生全《大宋籍田歌》:叙事美学与精神突围的结构新建

张生全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籍田歌》近日出版,掀起了各大线下实体书店和线上门户网店读者朋友们的抢购热潮,还入选了四川省2024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由此不难看出,张生全该部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他个人创作态度的人格魅力。这部历史小说以宋时谏官田锡及其关联事件作为起始点,以他的个人生平和官场仕途为线索,在结构性和创新性的叙事双视角下,以精简的散文化语言和幽趣的章节及灵巧布局等,将历史素材与当代生态、传统文化及现代精神需求并融,呈现出跨时空的政治策略和乡村农业变化的图景(愿景),为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经济模式背景下如何取得新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新范式和新探索。

故事发生在宋太宗端拱至至道年间,围绕出生在蜀地洪雅,有“天下正人”之称的田锡的人生经历,如朝中大臣朋党之争、太宗儿子储位争夺、蜀地百姓怨恨暴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条主线,同时,小说也刻画了寇准、吕端、吕蒙正等一系列心怀天下、正直上进的朝臣群像等这条线,以多线交叉的结构,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田锡直言敢谏、勇于担当的儒道精神,潜心求学、耕读传家的人生态度,清廉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追求,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战斗勇气。使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踏入宋时那片土地,亲身感受一场政迁、政革的风云变幻。

笔者认为全本小说中,作者在设叙历史故事与情节进程以及细节处理和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厚重的推演。各类出场人物各具特点,如人物形象、人物言行及行为举止等,并且这些写作处理手段还继续延展到不同的场域设置之中。从自然到人文,从人文到地域,最后落实到对历史的洞察审视。因此,本文笔者将从《大宋籍田歌》的写作视角、叙事手段、语言运用及题材形式四个方面,浅析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创新性与通俗性。

一、历史题材写作全视角里的跨时域等值共振

是单纯考究一段历史的过去,还是通过一段历史的过去引发新思考新觉悟?再由新觉思得出的新结论对比当下的大环境,放弃铲除?继承发扬?重读再用……很显然作者毫不犹豫地把侧重点放在了后者。他从田锡的儒家实践作切入点,把那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操着现代语言的历史人物或虚拟的历史人物自然桥接在一起形成同域或同域的共话,仿佛他们就站在大众读者面前,再现式演绎一段精彩的历史现代剧。

田锡以民为本和休养生息的执政理念,无论是放到以前,还是摆在如今,都是不可摒弃的优秀治理理念,是值得时代一次次解读,一次次由此更新产出的鲜活。而且它还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在精神层面的解读形成了呼应。虽是过去历史的旧主张,却能在当下找到新的时代意义。这就是眼界!而田锡对茶税改革的抗争,也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它暗合了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这一永恒的命题,引发读者对现代经济运行健康与否的思考。

挖掘蜀地洪雅之资源,构建政治文化之图景。作者以小说主角田锡“从洪雅到汴京”的仕途轨迹作为记叙的切入点,把洪雅的地方经验进行延伸,通过地域元素推动关键故事叙述,像瓦屋春雪茶、巴蜀民乱等具有地方特色等内容模块,成功构建了“小地方见证大历史”的独特叙事格局。

从《大宋籍田歌》这部历史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将悬疑、权谋等通俗元素融入作品之中,达成了严肃的内核与类型的外壳双通道输出的创作模式。情节上的铺叙得当是调动读者打开一部书继而持续加码阅读欲望的一支兴奋针,液体推进皮肤组织的深浅,都会影响到效果的发挥时效。作者调取谍战片的精彩桥段,释放了田锡解救赵元佐的跌宕起伏的发展情节,又调用侦探小说的设疑解谜,把茶税案里的连环命案释放得紧张刺激。

二、小说文本叙事结构里五部交响的处理手段

而于此,落在通俗化易懂化的文本叙事方面,作者的全局考虑并非局限于此,而是持续弱化作品真正欲想讨论或说表达的深刻含义,把留白推给更多的读者,以获得更多可能!在全本小说中,我们能观见作者严肃的政见态度,杜绝一刀切的主体思辨,基于此讨论历史的演进和人物形象的变化。作者之所以如此而为之,无非是想调动大众读者的头脑,跟着他的字里行间他的匠心独运去思考去探讨。最理想的状态是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也从侧面实现了历史小说当代化书写的雅俗平衡。

多线交织的叙事结构解锁了传统历史小说单一的主题剖析,采用遍地开花的全方位围合有零有整的分述及叙事框架的精巧填充了点线面之间的空格等,相互构建了主角的生平仕途、朝中朋党、储位争夺及百姓动荡等情节。

这里不得不提下全本小说所采用的“五部结构”(即徵羽角宫商)的多结构布局而编织成网的叙事模块。笔者接下来分别做个简单的个人释解:“徵”部,即事。什么事?何事?何起?为何等……作者以赵元佐纵火焚烧楚王府展开小说叙事情节,也从侧面刻画了田锡“制度理想主义”的实践生命周期;“羽”部,即物。何物?作者以洪雅之茶作物,并且文本中多次提及《论语》这部儒家思想的大成作为人物共话,反思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角”部,即民。蜀民安?蜀民不安?显然作者旨在刻画巴蜀之地的民乱,也是推演政策、思潮等合理性的辩证场景;“宫”部,即君。君与臣,臣与臣,君子与小人等,展现了朝堂权谋的政治风暴,当然也是作为正人的田锡所主张的籍田礼的象征;“商”部,即臣。臣与臣,笼统讲这部是“宫”部后续,铺陈了茶税案的经济博弈,同时融入悬疑元素,十分的精彩。

其中,雅儿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虽是如此但却是精妙的设计,她像是局外人视角,跟着田锡的脚步,成为那段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讲述者”。雅儿既是小说主角的情感投射对象(雅儿,即洪雅之地),又以民间视角解读书生参政的荒诞性。川妹子的泼辣与纯真赋予了雅儿独特的情感输出和输入;并且她还以地方性语言直观地拆解小说的叙事,如她在质问田锡时说的“先生洁净如雪,可能洗净这污糟世道”的反问。“耿直硬汉”的寇准呈现出通俗的魅力,“智慧长者”的吕蒙不缺乏经典的形象;即便是那些反派角色(如贪腐官员)的刻画也具备典型化特征,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为了强化善恶对立的形象鲜明;这种“虚实双线并行”的叙事策略,既保证了历史真实感,又为思想表达留足了弹性空间。

作者借鉴类型小说的悬念设置技巧,例如开篇以“楚王装疯”“皇宫大火”等强视角情节切入正题,迅速建立戏剧冲突。茶税案中的连环命案、赵元佐解救行动等情节,均有借鉴侦探小说与谍战片节奏的设计影子。通过探案式的推理推动叙事进程,既满足了大众读者急于解谜的快感,又自然而然地传递了历史知识的普及。尤其是作者在历史脉络中植入的探案式推理,使读者在解谜过程中以辩证的思维接受作者的历史观。这种“知识包裹于情节”的叙事智慧,有效降低了历史认知门槛。

布局得当的叙事,仅是作者巧思的细小部分,如何不遗余力地深入推动叙事,拆解时空位移的坐标系,把众多人物分布式的推到读者面前,这一重担不得不落在叙事(语言)革新(过去历史的现代写法)的实践上面。

三、古典与当代语言交叉式运用的叙事美学磁场

是配合宋时大背景,也是配合历史的脉络,更是配合作者的写作手法!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能亲切地体会到在看似简洁明快的语言单元之底夹带的古雅之调。例如在历史事件和人物语序上的精准通俗,或者说在官文、话本等层面的挖掘与拼接,使得语言之间的交叉介入得到松紧适中的精彩调配。尤其是我们能在作者采用蒙太奇的叙事进程中清晰地捕捉到故事不断发展的历程。

全本小说创造性地融合文言雅韵与白话叙事,融合了古典韵味与现代叙事技巧,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张力。例如引用《诗经》《周礼》等原文的历史质感;民间对话采用巴蜀方言的地域化表达(如“幺妹儿”“摆龙门阵”),激活地域生命力,增添民间叙事的鲜活质地。这两种语言系统在田锡分遇不同人物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这样也从主角的双重身份中拆解出来,即官之语言和儒之语言。如他和苏雅儿的对话,是儒系统;如劝谏太宗时的语言是官系统。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

若说散文式的书写和语言的运用可轻松得以拆解,那么小说文本中很多隐喻词汇着实成为大众读者阅读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不经几番细细推敲,不容易理解其中所隐藏的意义。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瓦屋春雪”。对于这个四字词汇,坦白讲我并不陌生,读这部作品之前就有所了解,它是一款产自洪雅县瓦屋山镇的茶叶的品牌名(有幸品尝过,味道确实不错),当然小说里已有提及解读。四字拆开讲“瓦屋”是茶叶的产地,而“春雪”是产出的时节。但是如果依照这个解释强融进小说里,多少是不通的,我想作者故此借用,除定向指出历史故事发生的区域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隐晦地表达了某些尚且未被“开发”的东西。如理想、想法等。类似这样的四字词汇有很多,如“犁破冻土”“籍田犁铧”等,这里我就不再强行解释。

是一条主线叙事在彰显主角的魅力方面有吸引力?如美国大片那些拯救地球的英雄角色,还是由安排得当的配角或正面或侧面的衬托主角有吸引力。我想答案很明显是后者。每部小说不缺主角和配角,但要如何调动他们比较关键。在《大宋籍田歌》这部小说里,无论是耿直的寇准,他是硬汉的形象代表,还是聪慧的吕蒙,他是大百科式的典型人物形象代表,抑或是泼辣的苏雅儿(虚拟人物),他是洪雅之地川妹子的形象代表等,作者动用这些不定时间不定地点适时出现在田锡身边的人物,或是表达官场的复杂,或是表现社会的多样,一并承载着小说主题、人物主题,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关键因子,也是作品主旨深化的能量磁场。

有比喻,有拟人,有排比……但纵观全文还远不止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强化全文的表现力(如语言方面)之外,不乏还有深化文本主旨的感染力两个方面的作用。作者在写田锡的内在本质时,着重突显内心信念这块儿,把其比作燃烧的火焰,火焰的熊熊燃烧不正是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吗?另外,作者在写自然景色的时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山川的灵动赋予情感和生命……文中有许多手法的应用,这里不再举例。语言的生动依托修辞的推动,修辞得当托举着情节的发生,使得小说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更加饱满,读者跟随小说文本的“一‘部’部”推进,如同切身走进宋时的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场景,读者的情感和小说的情感自然可以产生共鸣。

四、借传统作新技里严肃历史小说的形式突破

先是它的独特性。跟着田锡生平一直走,我们或许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好像你正处在某款游戏世界里疯狂地打副本,做任务,刷排位,直到最后的王者之巅。从平民到王者的道路,是历练、见识和经验的历练,这就能把主角一路的行走轨迹圈一起,例如洪雅、海州、汴京等各地,自然也就可以把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相同”和“不同”作为单个事件合并处理,看似是非典型的历史事件,却是历史演变的复杂脉络。打怪升级,从底层儒官视角作历史透视,作者以小河流的分叉口切入到宋时特定时期的主河道,看似外围的叙事却是用心在围合全局。

再是它的创新性。说到历史题材的小说,无非这些框架,如诸侯势力割据、后宫嫔妃戏话或忠奸臣子们的明争暗斗等,但《大宋籍田歌》却并非囿于这些例子之中,而是突破这些司空见惯的纲本,选择了“爱国是爱,也要天下是爱”的新路子。小说主角田锡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独孤求败。在推行籍田礼等道路上,是那个欲要(想)站在理想顶端的“至上者”。推政不拘泥于政,而在于试图撕开推政的新口子,只为看到新事物,即是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命题对接的尝试。

最后是它的通俗性。这儿可先拟定个比喻:疯狂生长的大树。因为全本具有散文式的树干,雅趣幽默的枝叶与可感知的脉络。它们把小说全文的情节串联得游刃有余,从这些不断舒展的情节中,读者能在每个章节之中拾取历史的记忆碎片。可是宋氏科举,也可是茶叶贸易;可是官场争斗,亦可是籍田礼的推行之路等等。作者沿着处理轻松的文体和笔触,把读者从枯燥的历史文言困局里解放出来,一棵具有“历史—媒介—文化”的大树不断的呼吸,不断地生长,直至枝繁叶茂。

五、结束语:写在后面的话

《大宋籍田歌》通过田锡的谏官路、儒者路以及耕读传家的人生态度等,在宋时乃至当代都有着永恒的精神价值。打破,修正和重构!全文通过对宋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社会问题,在文本上创新式地把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命题做了全方位探索。尤其是作者以“五部”章节的叙述结构推进人物和事件的跨时空对话,把故事情节之间的叙事策略,官言和俚语之间的共融等,给大众写作者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这样就解放了单一语言句式的枯燥和难懂,使得读者能轻松地阅读和理解。

作者在坚守历史事件必须严肃对待的态度上,又兼顾了通俗易懂的传播策略,让一些传统的历史资源得以现代转译及去旧思新,做出了可背书的文样,使严肃历史的曲高和寡迎来新的推广模式。显然,这在如今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的时代非常重要。作者在《大宋籍田歌》的创新性试验,把中心深度和可持续阅读两者之间的并列关系打通,促使叙事创新的力度和历史写作题材的轻便化共生。

它不仅是一部令人沉醉的历史小说,更是一座在历史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间架起的桥梁。作者通过对田锡生平事迹(田锡,是谏官,也是影响力响当当的儒者)的深析,各单元元素的嫁接、虚实之间的叙事及历史情节的包装等,既阐释了儒家精神在政治生活里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新经济(农村)与时代的深切思考,向读者传递了历史和现实交织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经济飞速发展的车轮始终没有停歇,但碾过的痕迹辙痕值得观察关注,现代经济固然是历史长河的必然物,但也不能舍弃对传统农业、传统文化的拥抱。只有两驾马车同时向前,乡村振兴带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才能反哺政治经济等,新山乡才能拥有更好的新巨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