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夜,只有天籁的夜。对于我,它是一场诱惑的制造。在我记忆里,这样的夜,看见的月光是那么明亮,听过的蛙声是那么清脆,虫鸣是那么悦耳。今夜,确切地说是2025年6月14日之夜,我在周宁杉洋村,再度被这样的夜呼唤,让我从房间走出,踩着月光,形影相伴,徜徉在月光下。
日月星辰,我格外喜欢月亮。她在夏夜流淌清辉,带来一片片清凉,冬夜则照彻归家的路,让人披光回到温馨的家。今夜,我借着月光环顾杉洋村,南山高耸,北山巍峨,随水相引自东向西延绵,它们相互守望,又相互谦让,在近野让出缓坡,给杉洋人开荒种地,在杉溪两岸让出平地,给杉洋人开田、建房、安家。今夜,杉洋村的山水、田野、茶山、房舍、墓冢以及林公祖殿……都安安静静地和谐在这块土地上。若有古代采风者路过,一定会以《诗经.小雅》“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寝成孔安,君子攸跻。”来相赠。
是的,寝成孔安!杉洋的家家户户如是,落户在这里的林公祖殿如是,月光下的一切各得其所,“寝成孔安”合情合理,合境合心。我边诵边走,漫步到新建的林聪殿前,再朝着林公祖殿方向移步,直到护栏边。凭栏而望,仔细地瞧着镀着今夜月色的林公祖殿,静穆与我的思绪有了契合,那就是趁夜深人静时,我把敬仰之意用月色涂抹到三重檐的彩绘中,趁月华满天时,把深爱之情,借月光流淌,漫过一排排鱼鳞黛瓦。我的思绪正要从太子亭后的天井沉落时,听到了一声关切的问候。他是当地茶厂老板詹先生,随着他招呼,我的思绪也就在他递来一支香烟中回到与他的对话中。
詹先生地道杉洋人,听着杉洋故事长大,也说着杉洋故事变老,他的故事里自然少不了林公祖殿。他说,林公祖殿落址在那里,是林公自己的选择。我有些不解,林公诞辰于庆元二年(1196),15岁到杉洋,发明排铳消除虎患,悬壶济世,行医50多年,72岁羽化成仙,那一年可是南宋咸淳四年(1268),可林公祖殿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相距245年。我问了句,詹先生,此处建殿说是林公自己选择,是卜居而得,或是生前留记?詹先生摆了摆手,说,此处原为詹氏祖墓,一天,墓主后人得梦,梦中林公告诉他说:墓之所处之位,为村之水尾,适合营宫建殿,把墓穴再向外迁三里许,一定人丁兴旺。据说那天夜里,墓主后人得了这梦,要为林公建殿的缘首也得同样的梦,两人同梦一事,这梦似乎就是神示,林公祖殿就这样落址。
在这一席话启发下,再看山情水性,再读林公祖殿落位的图谱,这里建殿完全合乎闽东山区乡村建设布局,村头植树补豁,水尾建桥、建殿聚瑞挡邪;再想林公精神品质,也合乎其思维逻辑,作为一个能为民救患难、解疾苦的英雄,肯定自主选择定居在村头或水尾,为守村庄安宁要勇当先锋,愿为镇尾。彼此一声,晚安!后来,我熟睡得连做什么梦都记不起。
清风拂晓,杉洋村醒来了,可她是怎么醒来,真不知道,我醒来时从窗帘缝隙里透入的阳光有了力度,隐约中能听到窗外有人说话声,且是方言。在我记忆里乡村的清晨有一种美梦的延续感,打个呵欠,接着问声好!那些小媳妇一边绾发,一边打开大门;起早的爷,有的早到园子里浇了水,还捎回一把带露的青菜,……样样清新。我提速赶到村边,想拾取些曾经的感觉,见到几位年长的叔在闲聊,我用夹生的土话问候一番,可谁知他们说都吃过饭了。我搔了搔首,有点失望,吃过饭的人梦早就醒了,吐出的气息已混着今早的烟火气,不再是昨夜的清冽。问起林公的故事,他们说的全是我昨天、前天或更早时听到过的,且越说越简短,多问几句,居然搬出他的爷,说他爷就是这么告诉他。他们骄傲着自己的爷爷,一位说为建林公祖殿他爷捐了地,一位说他爷捐了山里的木头,还有一位说,他爷都在殿里做活,帮人解签等。我与几位叔,虽说的不多,但方言的交流,如同乡亲,像同咬一块咸萝卜,彼此对味,点点头,既为感谢行礼,也为作别。
宫庙、殿宇多修筑于高台之上,居高临下,以示威仪,而林公祖殿则居在杉溪南侧,新修公路之下,与民居相邻,同属一个台地。我想这就是来自民间的可亲,可敬。我在溪边参观过敬字炉,数过一通通的乐捐碑,目光顺水流方向停歇到“聚风桥”,整条的溪谷,风咏品德之尚,水流善行之波,阳光下的溪面波光粼粼,像游鱼跃动,而林公祖殿如港湾,静纳这方水土的善德之光。
阳光熙和,光影从树荫里透下,八点了,预定的早餐时间到了,这一个多小时的先潜行动,让我感受收获不小,体会到人可以造神,可以建宫立庙安神,神可以借此弘德,教化后人,凸显神灵神威!“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寝成孔安!”
早餐过后,每个人身上散发气息是今天的汗息,每个人说的话,就是那种大白于天下的话。我跟着队伍再拜林公祖殿时听到的是:“林公祖殿,依山傍水,占地面积共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清嘉庆十二年(1807)增建太子亭、清同治十年(1871)于祖殿东北方增置敬字炉一座、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太子亭。主体建筑为一殿、二楼、三阁。主体建筑正门前的空坪上立有石旗杆,有棵枯而不朽的灵树。”
解说者确实熟悉,熟悉得可以随性忽略,我紧跟的同时,又迅速拾取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在这大门埕上,我拾取那石旗杆共有四柱,还有一对护殿雄狮,又匆匆跟上队伍。接着听:“正门两侧建有马房,各塑有一马奴,执缰绳,牵骏马而立,那整装待发的样子,十分威武。中间的太子亭高18米,为三檐歇山顶结构。正门上方有敕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石额。左右为石雕门神。正门墙上环以泥雕三国故事,人物造型如生。亭屋上昂鱼翘栋,十分壮丽。”
进门步入天井,解说词应景而生。“天井左右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建筑形式为穿斗式歇山顶,土木结构,屋檐上泥雕人物十分逼真。”。接着跟着他拾七级台阶而上,便是林公祖殿的正殿。
“正殿宽17米多,深34米余,高10米,为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内有多处大幅石雕花草吉祥图案,供奉有林公及其从祀诸神、部属神像。并悬有一口古钟,立有建宫碑记,圣火殿正中央则是一尊带锁的铜香炉,香炉内置一柜,柜中香火一年四季不断。各地求林公者,就是从祖殿香炉之中分取香火。此外,殿中还镌刻着‘舜之克谐、武之继述,兄弟天生、大被同眠,士贵修己、乘时励志……’等以‘护国佑民、秉正驱邪’为内核的《林公忠平王家范》,正殿东西还有个偏殿,各偏殿占地面积达260平方米。整个祖殿在建筑手段上,以官式大木作法为主,小木装饰,造型手法多样,斗拱、木雀、弓梁、垂花柱、花座木锯花、花窗、博风板、悬鱼,兼以灰塑、彩绘、木刻、石雕,展现出周宁民间建筑者智慧和精湛技艺,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着有板有眼的解说,方方正正地解读了祖殿建构,我再借《诗经.小雅》中的“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诗句来点赞林公祖殿建筑之美。
林公祖殿,寝成孔安,神安其所,可以想象,几百年来,这里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虽说这里没有早课、晚读的诵经声,没有规范参拜的科仪,只有蓝衫布衣,普通话夹杂方言的急切表达,然而一波波一场场,在此,化作一缕缕香烟,一茬茬交替,一代代接力,殿里的一切在缕缕青烟中上了“包浆色”。我不知为何会被这一色彩迷住,且有种深陷其中的感觉。铜锈的色斑纹透着历史的痕迹,浓郁烟熏的褐色饱含着居家老宅的温馨,晃光的酱赤色亲如早上与我叙话的老乡肤色,……端详着,品味着,在这色泽里仿佛能看到时光在这里写下的密语,能听到千年的回声从包浆深处透了出来,那是一副题在祖殿里的联句“伏虎显圣震南域,悬壶化境奉北辰”;那是一对明宪宗朱见深亲授的“护国佑民泽沛四方,秉正驱邪灵昭万古”诗联。林祖亘,一位凭着勇敢和智慧,一心为民排患解忧的草民,以不朽的精神居住在这里,安下一颗有着强大基因的文化种子。
看,杉溪水尾,那里又建起了一座“聚风桥”,它立在溪谷最前沿,以自己之躯为林公祖殿挡风;看,与祖殿正对的北山脚下又一座脱胎于祖殿的林公宫落成,且以五倍之规模安驻下千年的香火传承,让山风与溪流都成为殿宇前的叩拜者。据说全国有林公宫1600多座。真可谓是“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寝成孔安!”。
2025年6月29日 于听月轩
寝成孔安
禾 源
山村的夜,只有天籁的夜。对于我,它是一场诱惑的制造。在我记忆里,这样的夜,看见的月光是那么明亮,听过的蛙声是那么清脆,虫鸣是那么悦耳。今夜,确切地说是2025年6月14日之夜,我在周宁杉洋村,再度被这样的夜呼唤,让我从房间走出,踩着月光,形影相伴,徜徉在月光下。
日月星辰,我格外喜欢月亮。她在夏夜流淌清辉,带来一片片清凉,冬夜则照彻归家的路,让人披光回到温馨的家。今夜,我借着月光环顾杉洋村,南山高耸,北山巍峨,随水相引自东向西延绵,它们相互守望,又相互谦让,在近野让出缓坡,给杉洋人开荒种地,在杉溪两岸让出平地,给杉洋人开田、建房、安家。今夜,杉洋村的山水、田野、茶山、房舍、墓冢以及林公祖殿……都安安静静地和谐在这块土地上。若有古代采风者路过,一定会以《诗经.小雅》“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寝成孔安,君子攸跻。”来相赠。
是的,寝成孔安!杉洋的家家户户如是,落户在这里的林公祖殿如是,月光下的一切各得其所,“寝成孔安”合情合理,合境合心。我边诵边走,漫步到新建的林聪殿前,再朝着林公祖殿方向移步,直到护栏边。凭栏而望,仔细地瞧着镀着今夜月色的林公祖殿,静穆与我的思绪有了契合,那就是趁夜深人静时,我把敬仰之意用月色涂抹到三重檐的彩绘中,趁月华满天时,把深爱之情,借月光流淌,漫过一排排鱼鳞黛瓦。我的思绪正要从太子亭后的天井沉落时,听到了一声关切的问候。他是当地茶厂老板詹先生,随着他招呼,我的思绪也就在他递来一支香烟中回到与他的对话中。
詹先生地道杉洋人,听着杉洋故事长大,也说着杉洋故事变老,他的故事里自然少不了林公祖殿。他说,林公祖殿落址在那里,是林公自己的选择。我有些不解,林公诞辰于庆元二年(1196),15岁到杉洋,发明排铳消除虎患,悬壶济世,行医50多年,72岁羽化成仙,那一年可是南宋咸淳四年(1268),可林公祖殿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相距245年。我问了句,詹先生,此处建殿说是林公自己选择,是卜居而得,或是生前留记?詹先生摆了摆手,说,此处原为詹氏祖墓,一天,墓主后人得梦,梦中林公告诉他说:墓之所处之位,为村之水尾,适合营宫建殿,把墓穴再向外迁三里许,一定人丁兴旺。据说那天夜里,墓主后人得了这梦,要为林公建殿的缘首也得同样的梦,两人同梦一事,这梦似乎就是神示,林公祖殿就这样落址。
在这一席话启发下,再看山情水性,再读林公祖殿落位的图谱,这里建殿完全合乎闽东山区乡村建设布局,村头植树补豁,水尾建桥、建殿聚瑞挡邪;再想林公精神品质,也合乎其思维逻辑,作为一个能为民救患难、解疾苦的英雄,肯定自主选择定居在村头或水尾,为守村庄安宁要勇当先锋,愿为镇尾。彼此一声,晚安!后来,我熟睡得连做什么梦都记不起。
清风拂晓,杉洋村醒来了,可她是怎么醒来,真不知道,我醒来时从窗帘缝隙里透入的阳光有了力度,隐约中能听到窗外有人说话声,且是方言。在我记忆里乡村的清晨有一种美梦的延续感,打个呵欠,接着问声好!那些小媳妇一边绾发,一边打开大门;起早的爷,有的早到园子里浇了水,还捎回一把带露的青菜,……样样清新。我提速赶到村边,想拾取些曾经的感觉,见到几位年长的叔在闲聊,我用夹生的土话问候一番,可谁知他们说都吃过饭了。我搔了搔首,有点失望,吃过饭的人梦早就醒了,吐出的气息已混着今早的烟火气,不再是昨夜的清冽。问起林公的故事,他们说的全是我昨天、前天或更早时听到过的,且越说越简短,多问几句,居然搬出他的爷,说他爷就是这么告诉他。他们骄傲着自己的爷爷,一位说为建林公祖殿他爷捐了地,一位说他爷捐了山里的木头,还有一位说,他爷都在殿里做活,帮人解签等。我与几位叔,虽说的不多,但方言的交流,如同乡亲,像同咬一块咸萝卜,彼此对味,点点头,既为感谢行礼,也为作别。
宫庙、殿宇多修筑于高台之上,居高临下,以示威仪,而林公祖殿则居在杉溪南侧,新修公路之下,与民居相邻,同属一个台地。我想这就是来自民间的可亲,可敬。我在溪边参观过敬字炉,数过一通通的乐捐碑,目光顺水流方向停歇到“聚风桥”,整条的溪谷,风咏品德之尚,水流善行之波,阳光下的溪面波光粼粼,像游鱼跃动,而林公祖殿如港湾,静纳这方水土的善德之光。
阳光熙和,光影从树荫里透下,八点了,预定的早餐时间到了,这一个多小时的先潜行动,让我感受收获不小,体会到人可以造神,可以建宫立庙安神,神可以借此弘德,教化后人,凸显神灵神威!“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寝成孔安!”
早餐过后,每个人身上散发气息是今天的汗息,每个人说的话,就是那种大白于天下的话。我跟着队伍再拜林公祖殿时听到的是:“林公祖殿,依山傍水,占地面积共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清嘉庆十二年(1807)增建太子亭、清同治十年(1871)于祖殿东北方增置敬字炉一座、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太子亭。主体建筑为一殿、二楼、三阁。主体建筑正门前的空坪上立有石旗杆,有棵枯而不朽的灵树。”
解说者确实熟悉,熟悉得可以随性忽略,我紧跟的同时,又迅速拾取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在这大门埕上,我拾取那石旗杆共有四柱,还有一对护殿雄狮,又匆匆跟上队伍。接着听:“正门两侧建有马房,各塑有一马奴,执缰绳,牵骏马而立,那整装待发的样子,十分威武。中间的太子亭高18米,为三檐歇山顶结构。正门上方有敕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石额。左右为石雕门神。正门墙上环以泥雕三国故事,人物造型如生。亭屋上昂鱼翘栋,十分壮丽。”
进门步入天井,解说词应景而生。“天井左右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建筑形式为穿斗式歇山顶,土木结构,屋檐上泥雕人物十分逼真。”。接着跟着他拾七级台阶而上,便是林公祖殿的正殿。
“正殿宽17米多,深34米余,高10米,为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内有多处大幅石雕花草吉祥图案,供奉有林公及其从祀诸神、部属神像。并悬有一口古钟,立有建宫碑记,圣火殿正中央则是一尊带锁的铜香炉,香炉内置一柜,柜中香火一年四季不断。各地求林公者,就是从祖殿香炉之中分取香火。此外,殿中还镌刻着‘舜之克谐、武之继述,兄弟天生、大被同眠,士贵修己、乘时励志……’等以‘护国佑民、秉正驱邪’为内核的《林公忠平王家范》,正殿东西还有个偏殿,各偏殿占地面积达260平方米。整个祖殿在建筑手段上,以官式大木作法为主,小木装饰,造型手法多样,斗拱、木雀、弓梁、垂花柱、花座木锯花、花窗、博风板、悬鱼,兼以灰塑、彩绘、木刻、石雕,展现出周宁民间建筑者智慧和精湛技艺,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着有板有眼的解说,方方正正地解读了祖殿建构,我再借《诗经.小雅》中的“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诗句来点赞林公祖殿建筑之美。
林公祖殿,寝成孔安,神安其所,可以想象,几百年来,这里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虽说这里没有早课、晚读的诵经声,没有规范参拜的科仪,只有蓝衫布衣,普通话夹杂方言的急切表达,然而一波波一场场,在此,化作一缕缕香烟,一茬茬交替,一代代接力,殿里的一切在缕缕青烟中上了“包浆色”。我不知为何会被这一色彩迷住,且有种深陷其中的感觉。铜锈的色斑纹透着历史的痕迹,浓郁烟熏的褐色饱含着居家老宅的温馨,晃光的酱赤色亲如早上与我叙话的老乡肤色,……端详着,品味着,在这色泽里仿佛能看到时光在这里写下的密语,能听到千年的回声从包浆深处透了出来,那是一副题在祖殿里的联句“伏虎显圣震南域,悬壶化境奉北辰”;那是一对明宪宗朱见深亲授的“护国佑民泽沛四方,秉正驱邪灵昭万古”诗联。林祖亘,一位凭着勇敢和智慧,一心为民排患解忧的草民,以不朽的精神居住在这里,安下一颗有着强大基因的文化种子。
看,杉溪水尾,那里又建起了一座“聚风桥”,它立在溪谷最前沿,以自己之躯为林公祖殿挡风;看,与祖殿正对的北山脚下又一座脱胎于祖殿的林公宫落成,且以五倍之规模安驻下千年的香火传承,让山风与溪流都成为殿宇前的叩拜者。据说全国有林公宫1600多座。真可谓是“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寝成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