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玉平的头像

何玉平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28
分享

攀登诗学的精神海拔

——评钟可闻《诗途深浅处》的创作哲学与美学建构

钟可闻老师的《诗途深浅处》,恰似一部用诗意语言写就的创作论,在灵感的星火与创作的荆棘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美学体系。这首诗既是对创作过程的生动写照,更是对诗歌本质的哲学思辨。

诗歌开篇以“心中的礼花绽成星雨”的意象,巧妙揭示了创作灵感的神秘特质。这种将抽象创作意念转化为自然现象的艺术手法,展现出诗人对创作规律的独特把握——真正的诗意往往诞生于无意识的迸发,如同晨曦自然铺展,韵律自在升起。这种创作观打破了刻意堆砌的技术主义迷思,直指艺术创作的本真状态。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中“溪涧漫过石堤”与“涌泉冲破岸基”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这两种意象恰似诗歌创作的双重维度:既有浸润滋养的柔性能量,也有爆发创新的刚性力量。诗人通过“思维攀附山川,思念融入大海”的空间建构,实现了从个人情感到宇宙意识的升华,这个过程中传统山水精神被赋予现代性的转化,展现出中华美学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然而诗途从来不是坦途。诗歌中部笔锋一转,直面创作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凛冽的风”和“迷离的雾”象征着创作者面临的困惑与不确定性,而“顽石碰翻日记”、“陡岩碎呼吸”等意象,则生动刻画了创作过程中的挫折体验。这些诗句不仅是对个人创作经验的写照,更触及了艺术创作普遍存在的困境本质。

值得深思的是诗人提出的解决方案:“芳草只有两个方向/一截在土里扎根/一截在风里张扬”。这个精妙的比喻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传统与创新之辩证关系——向下汲取文化传统的养分,向上追求个性表达的张扬。这种辩证思维既避免了泥古不化的保守倾向,又防止了脱离传统的盲目创新,为当代诗歌创作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诗歌的结尾部分,“草原黑马”的意象奔涌而出,带来令人振奋的艺术力量。母亲“催千里马的风”之语,既延续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古典意境,又注入了现代性的解读:真正的诗意往往诞生于对抗与张力之中。最终抵达的“更深的诗意”,已然超越了个体情感的抒发,升华为一种生命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创作境界。

通观全诗,钟可闻老师通过精致的意象组织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成功构建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宇宙的诗学桥梁。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汉语新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美学参考——如何在保持古典美学基因的同时,完成当代性的创新转化。《诗途深浅处》的创作实践本身,就是这种诗学理念的最佳证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