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易石秋《橘黄人已远》
秋风又起,满城橘香如约而至。那些金黄的果实堆积在街角巷尾,在秋阳下泛着蜜色的光泽,仿佛整个季节都被浸泡在甜熟的汁液里。然而,当我们俯身细嗅,却在馥郁的香气中捕捉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锈迹——那是时间在果实深处悄然蚀刻的印记。易石秋先生的《橘黄人已远》,恰如一把精致的时间解剖刀,以一枚寻常果实为切口,层层剖开了半个世纪的精神断层。那些在刺丛掩映下滋长的渴望,在时代帷幕后偷尝的悸动,在物质洪流中渐逝的温度,共同凝结成一幅关于记忆蚀变的史诗图景。
记忆的源头,要从一棵被重重守护的橘树说起。在六七十年代的湘北山村,罗爹家菜园里的那棵橘树,不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座矗立在集体无意识荒原上的精神图腾。那些盘绕在树干上的刺团,那些昼夜逡巡的犬吠,共同构筑了一个时代的隐喻结界——欲望在禁锢中顽强滋长,希望在围困中默默淬炼。易石秋先生以“望橘止馋”的童真视角,为我们复原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情感地貌。当整个村庄的童年都被浓缩在一棵果树的投影里,每一道渴望的目光都在编织着物资匮乏时代的精神经纬。这种将个体记忆与集体经验熔铸一炉的叙事技艺,让文本在个人抒怀中获得了史诗的品格。
就在这片被禁忌笼罩的风景里,历史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显露它的诗意。1976年的政治仪式,意外地成了味觉启蒙的契机。在庄严肃穆的灵堂布置中,《橘颂》的典雅诗意与偷尝青果的稚拙渴望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位。那些酸涩的汁液在舌尖绽放的瞬间,不仅是个体味觉的苏醒,更是一个民族感官世界的重启。易石秋先生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个体体验完美缝合,让我们在时代的褶皱里,窥见了历史与人性的复杂纹理。
时光的洪流奔腾不息,将我们带往岳麓山下的鎏金岁月。橘子在此时完成了它的华丽蜕变——从被禁忌封印的欲望客体,化身为情感流通的鲜活纽带。农学院实验田里那些沉甸甸的果实,不仅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凯歌,更是一代人修复物质创伤的良药。当同窗好友将仅有的珍藏倾囊分享,当青春在橘香中完成一场酣畅的狂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疗愈。但易石秋先生的深刻在于,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叙事距离。在饕餮的欢宴背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隐忧:这些用漫长匮乏换来的瞬间丰盛,是否正在酝酿着新的失落?
当鎏金的岁月渐渐沉淀为记忆的琥珀,答案在当下的超市货架上缓缓浮现。当昔日的奢侈品沦为无人问津的装饰品,当“橘仙”的饕餮传奇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响,我们终于看清了这个时代的真相:橘香正在被悄无声息地蚀尽。那些曾经鲜活的集体记忆——刺丛外的窥探、灵堂里的初尝、校园中的分享——正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片片剥落。易石秋先生以“萧萧白发”与“低徊怅惘”的意象群落,完成了对改革开放心灵史的文学诊断。这个诊断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物质生活的沧桑巨变,更揭示了这种变迁对人际关系、情感模式和记忆机制的深刻重塑。
在这场关于橘子的史诗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水果的命运沉浮,更是整个中国文化记忆的现代转型。从《诗经》中的“果臝之实”,到屈原《橘颂》的“受命不迁”,再到易石秋笔下的“橘黄人已远”,橘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谱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嬗变。当一枚需要重重守护的珍品,变成触手可及的寻常物,它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一种滋味的变迁,更是一种情感方式的式微,一种精神尺度的模糊。这种文化记忆的蚀变过程,恰如地质史上的沉积岩层,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每一个细微颤动。
在文本的深层结构中,易石秋先生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文化记忆的考古发掘。那些看似琐碎的吃橘细节,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橘事橘情,都是构成民族精神图谱的重要坐标。当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从童年的刺丛走到中年的超市,从乡村的菜园走到城市的货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变迁史。橘子在这里成了一个多棱的文化棱镜,折射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精神光谱。
易石秋先生的文字宇宙,最终让我们直面这个时代的深层悖论:我们在完成物质解放的伟大征程中,是否也在经历着精神的缓慢蚀变?橘子的命运轨迹,恰如这个时代的缩影——当外在的辉煌不断累积,内在的某些珍贵质地却在悄然流失。超市里那些无人问津的橘子,不仅是一种水果的过剩,更是一种情感联结方式的终结,一种精神坐标的模糊。这种蚀变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日积月累的渐变,就像水滴石穿,就像风蚀岩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精神地貌。
《橘黄人已远》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在物质的盛宴中触摸到了时光的蚀痕。当那些熟悉的金黄在时代洪流中渐渐淡去,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特定的滋味,更是丈量世界的尺度,安放情感的坐标,辨认自我的镜鉴。在这个橘香蚀尽的年代,易石秋先生用一个时代的滋味记忆,为我们敲响了精神的警钟。这钟声不是悲观的哀鸣,而是清醒的提醒: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警惕这种悄无声息的精神蚀变。
当阅读的时光在指尖轻轻流走,那些金黄的意象仍在眼前浮动:刺丛中窥见的童年,灵堂里偷尝的青春,校园中分享的盛宴,超市里沉寂的当下……这一幅幅关于橘子的时空画卷,最终拼合成一个民族的精神自画像。在这个画像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变迁。而易石秋先生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保存了这些正在消逝的精神坐标,让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依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这篇散文最终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乡愁,不是对某个具体时空的怀念,而是对一种正在消逝的情感浓度、一种逐渐蚀变的精神质地的眷恋。当橘子完成了从稀缺到过剩的历史循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如何在物质丰裕中保持精神的敏锐,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守护记忆的温度,这是易石秋先生通过一枚橘子向我们提出的永恒之问。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读者对自身记忆的珍视与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之中。
在这个橘香渐蚀的年代,让我们像易石秋先生那样,用心珍藏每一个滋味的记忆,用情守护每一处精神的坐标。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记忆,正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史诗的鲜活细胞。当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记忆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抵抗精神蚀变的永恒力量。而这,或许就是《橘黄人已远》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