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炎的头像

叶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02
分享

臭鳜鱼,其实不臭

大美黄山,不止于自然美景,“登黄山天下无山”,也在于佳肴美味,“一品徽菜味已魂”。

深秋时节,我踏入徽菜发源地之一的歙县古城,寻味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头牌:臭鳜鱼。

披云徽府,坐落于练江河畔、徽州古城脚下的小山坡上,据说是品尝臭鳜鱼的首选之地。方总热情介绍,臭鳜鱼与徽商历史密不可分,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语道尽了徽州人年少离家、外出经商的艰辛,也铸就了“无徽不成商,无商不成镇”的传奇。正如胡适所言:“若无徽州人,地方仅为村落;徽人迁入后,设店扩张,形成市镇。”

明清时期的徽州山高路远,鳜鱼等水产多从外地运入。鱼贩自安庆、池州、铜陵等长江码头启程,将鳜鱼装入木桶,跋涉七八日运至歙县、绩溪一带。为防止腐坏,他们沿途撒盐、翻动,虽悉心照料,鱼身仍不免轻微发酵,略带异味。然而徽州厨师不忍丢弃,洗净烹制后,异味竟化作异香,一道“臭”中带鲜的经典菜肴由此诞生,成为徽州饮食文化的标志符号。

十七年前,我曾在黄山工作数载,每每招待宾客,臭鳜鱼必是席上主角。那独特气味扑面而来时,我常调侃:“此乃徽州名菜——‘轻度腐败,严重好色’。”见众人愕然,便笑着解释:“轻度腐败,指的是腌制微发酵,无损其质;严重好色,则是说徽菜重盐重酱,色泽浓郁。”一语既出,满座皆笑,食欲大开。

来黄山而不尝臭鳜鱼,实为一大憾事。初闻其味,许多游客难免抵触,甚至心生不适。殊不知,臭鳜鱼是“闻着臭,吃着香”。腌制过程中,微生物分解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释放出似臭非臭的独特气息,并非真正腐坏。一经热油煎制,异味尽散,唯留鲜香。鱼肉紧实滑嫩,呈蒜瓣状,酱香与咸鲜交融,入口醇滑,鲜透骨髓。这道省级非遗、八大名菜之一,无愧为徽菜的灵魂代表。

传统臭鳜鱼腌制周期长、产量有限,品质亦难稳定。如今,新工艺引入低温液氮技术,极速锁鲜。解冻后鱼肉仍呈红色,黏液未失,鲜度与营养得以最大保留。一斤左右的“标鳜”经自动化处理,加盐与花椒拌匀,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腌制七至十日,实现品质标准化。真空包装后冷链运输,使各地食客在家也能烹制正宗徽州臭鳜鱼。

昔日臭鳜鱼多以红烧为主,而今歙县推行“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大胆创新出臭鳜鱼宴:石锅臭鳜鱼、毛峰茶香鳜鱼、鱼丸、鱼卷、石榴包,乃至臭鳜鱼捞饭,花样迭出。更有“徽州三臭”——臭鳜鱼、臭豆腐与螺蛳粉同蒸,佐以蒜蓉剁椒,风味绝伦。金汤臭鳜鱼色泽诱人,食客品味的不仅是舌尖之美,更是徽商“诚信和合”的文化底蕴。在今秋举行的安徽文旅“超级皖”美食争霸赛上,臭鳜鱼不负盛名,独占鳌头。

山风拂秋,溪流映月。在山水环抱的徽州古城,就着一盘色香味及营养价值俱佳的臭鳜鱼细品慢嚼,每一口,皆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馈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