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春雨洗礼的村庄
今年的春雨比往年来得早,更来得猛。一时间村庄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鸟儿躲在鸟巢偷懒,云雾在半空盘绕。
我坐在门前,情绪低落,看着雨滴从屋檐瓦沟坠落到院坝石板上,水星弹起溅到木质墙板。公路从院前通过,春节期间,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可今天个多小时了不见一辆。春节刚过,一切都变得冷清。
垃圾清理车似乎还在过节,积存了多天的垃圾,村庄塞得满满的,乱七八糟。酒瓶、礼盒、炮竹纸屑、还有残汤剩饭,垃圾开始质变,散发出淡淡的臭味。
过年吃得好,不上学,有新衣服穿,孩子们盼着天天过年。老实说,这个春节我过得不开心,我家每天都在接待,不是玩扑克就是打麻将,手气不好骂娘、感冒人咳嗽、账算错了争吵,食品袋、烟头、西药盒、食用过的槟榔,乌烟瘴气、杂乱无章。
村庄是有味道的,而且与时间和空间有关。菜地里,过去我闻到最多的是母亲的奶鲜和汗臭。现在没有了,只有大地的清香和掉在地面的蔬菜叶子腐蚀后的酸臭。此时的天空弥漫着烟酒味,掺杂浓烈的硝铵气息,由于云雾的隔离,失散速度减缓,要不是这场大雨,不知还要持续多久。不知是被炮竹声吓跑还是醉过酒的小鸟一窝蜂回来了,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给村庄增添几分热闹。
这场大雨也把沉睡的大地淋醒了,万物复苏,一个崭新的村庄生活从此记录。
河边已经聚集了很多垂钓的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大包小包行李,似乎要停留多天。不分白天黑夜,困了就打开简易床铺,休息一会,那用心劲胜过我读书。垂钓者选择好位置后,有经验的人不急于下钩,先打好“窝子”,过去叫“撒油粑”。所谓“打窝子”,下钩前两天向河里集中投放鱼饵,把四周的鱼吸引在一块。如果要钓专类鱼,鱼饵有所不同,油粑多类鱼都吃,而葵花鱼只吃葵花,鲢鱼好吃鸡肝。可惜现在很多类鱼已经少有了,比如葵花鱼、青鱼、马食狗等等,取而代之的是投放鱼苗时从外引入的罗非、翘嘴等,罗非、翘嘴都有个共同点,繁殖快,还吃他类幼鱼,这就导致本地的一些弱势鱼类减少。
“撒油粑”现在专用于人了,就是引诱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经验的鱼很精灵,它不会一口吃下鱼钩上的鱼饵,总是吃边缘的鱼饵,不会被鱼钩逮住。垂钓人见鱼杆抖动,还以为鱼上钩,结果大失所望;也有贪婪的鱼,生怕被同伴抢食,张开大嘴,把鱼饵全部融入嘴里,命运可想而知。“吃鱼没有钓鱼欢”,看见白花花的鱼肚晒出水面,这是垂钓者最幸福的时刻。很多垂钓者把鱼钓起后再放生,他们追求的是快乐,而不是满足食欲。
垂钓是修身养性的好手段。一些人为减肥而垂钓,多数人是爱好,退休的人群中不乏垂钓者。不过垂钓的花费不少,人们自驾车跑到几十甚至百公路的地方垂钓,呆上十天半月。市场上销售的垂钓器具越来越贵,也越来越先进、科技。仅就花费而言,很多家人宁愿选择玩麻将也不垂钓。
记忆中,村寨四围的小山丘光秃秃的,分布着大块小块的石头,从石缝间长出的树木缺乏营养,枯萎、残败,两三个年轮的就已经苍老,像面黄肌瘦的人一样;后山的森林里光秃秃的,掉颗针都能找到。现在绿油油的茂盛,连进山的小道都长出树木,阴森可怕,面目一新,独自进山还能看见一群群野猪在活动。
村庄的喇叭早上八点准时播放节目,成天在院角的电杆上吼叫,很烦躁!间隔半小时重复着不准大超乱办酒席的通知。镇政府已经意识到再不严格控制这种乱象,将会影响社会治安,春节期间还专门成立工作组值班,进村轮回巡查。今天张三生日酒、明天李四满月酒、后天王五入宅酒、还有立碑酒、钉门酒,实在找不到科目就办无事酒,已经泛滥成灾。我们村支书就因为对乱办酒席管理不力,群众举报后被停职。
奶奶在厨房煮饭,我懒得帮她烧火。寨上多数人家都修几层的砖房了,我家还是木房,人家煮饭用电,奶奶坚持烧木柴,说什么柴火炒的菜香点,甑子蒸的饭爽口些。还经常在我跟前说,木房住起方便,进进出出换鞋子多麻烦。我清楚,奶奶说有些话是在自我安慰,否则她就不会训斥父亲:人家在外打工两年就把洋房修起来了,你们都在外头十多年啦,还是老气的瓦房。也是,寨上与我一起上学的孩子都转到县城读书了,我还坚守在乡里初级中学,为这事母亲经常埋怨父亲:你在外面打工十几年了,要房子没得房子,说为子女读书,人家都送去县城了,你没经济能力,天天就是赌,这些年找的钱全在桌上输了。不过,城里上学老师管得紧,作业多,晚上十二点钟还不得睡觉,我们乡镇学校读书清闲很多。
父母亲商量好的:父亲出门打工找钱,母亲在集镇租套房子专门管我上学,到头来父母都外出了,母亲出门前歉意地告诉我,她不能陪我上学了,他们俩今年还要出门找点钱回来修砖房,明年我读九年级,再陪我读书。我懂,这是借口,算对我一个交代,重要的事春节期间,父亲把去年打工找的钱输完了,现在集镇租房的钱都没有。说心里话,我不想让母亲陪着,自己成绩不好,中考铁定上不了重点高中,到那时无法交代,愧疚。
今年外出打工日子并不好过,父母出门半个月,昨天来电话说还没找到班上,寨里有人上不了班返回了。一场春雨使村庄清晰了很多,偶尔有人带着农具在路上行走。过了大年打工的都匆匆忙忙外走了,读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也返校补课,村庄恢复了往日的清静。还有几天我也该上学,可寒假作业没有完成,多数不会做。一个春节把自己变懒了,干脆返校了找那些做好的作业抄,能骗过老师就行!
前方的高速公路大桥像根扁担横跨河流挂在两山,来来往往的车辆在扁担上跳舞。前几天,村寨有男孩就从桥上跳河了,尸体还没捞着。男孩在县城读高二,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像我一样长期跟奶奶生活。这次月考后放假回家后就跳河。不就是成绩差,班级排名严重下滑?有什么了不起啊!考不起大学就不活,还算男人,人家好多人初中都没毕业还不是活得很好?真无解!他倒眼睛一闭就了事,害了父母,留给他们一辈子的遗憾和痛苦。
抗压能力与生活环境有关。我们这一代的家庭两个孩子居多,父母把孩子看着宝,尽情娇惯,他们优越感强烈,稍有不顺心的事就无法承受选择极端,这一现象已司空见惯。过去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填肚子都成问题。父母为全家生存绞尽脑汁,孩子们也全力帮助父母解难,因家庭条件差辍学的现象不少,经过的艰难多了,承受能力自然强大。
九十高龄的老奶奶成为村庄的一个亮点,虽然她背已经很驼,身体其他指标都不是问题,经常看见她左手拿鞋垫,右手握针线,在鞋垫上表达自己的思绪,几天时间就绣出完美的自己。同时,田间地头常常有她的身影,仿佛那一锄锄挖出的不是农产品,而是她的健康和快乐。我不明白人到了那个年龄还有什么奢望?对家人和她自己来说,健康才是永远的幸福!她已经神次不清,当下连子女都会认错,谈起过往的事却如数家针,记忆犹新。我辦着手指数过,村寨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多了,不足总人口的百分之二,老奶奶的存在史无前例。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村人拼命往城市挤?农村有什么不好啊!就说我们村,高速路通了,混凝土入户路有了,出门种地不会脏鞋子,家家户户公费修了生活废水过滤池,还列入全省乡村旅游试点村。蔬菜是原生态的,想吃什么去菜地采就是,不花钱;肉是熟饲料产品,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杀年猪,火炕上都挂着边吃边熏的腊肉;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你们农村人和我们城里人”这句话把过去在一个村庄生活几代人的两家彻底划清界限,拉开距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城里经常听到这句话,当时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城里人对农村人的鄙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农村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已经出现城市人往农村迁移的现象。
如果说大山是一座村庄的脊梁,河流就是村庄的衣装。从电视上我看见过一望无际的平原,村庄在这里渺小而孤单,完全被耕地排挤,显得无能为力;尽管耕种不费力不费时,完全机械化,森林却成为奢侈品。我不认为这是最好的,是老百姓期望的。有山有水的村庄才会有活力和灵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