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识“遵义”是从小学课本开始的,遵义是座历史名城,更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之地!
之前,我多次路过遵义,没成停留。现在女儿就职《伟大转折》剧目,才有机会对这块宝地深入了解,跳出课本的局限。
感受遵义从了解湘江开始。湘江是乌江左岸一级支流,由喇叭河、湄江在遵义城区汇合而成,主流发源于娄山山脉金顶山,覆盖百分之九十的城区,距遵义会议纪念馆两百米,是遵义的“母亲河”,承担着供水、灌溉和生态调节等功能。
“十年不饮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概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的惨烈程度。我曾一度把两条河流混为一谈,对遵义这条湘江滋生了更多敬畏,了解历史后才幌然大悟。不过,走进遵义湘江,也能勾起对湘江战役的追问,对历史的铭记,对英烈的缅怀!
城区所处的湘江上游,没有长江的暴烈、黄河的汹险,像一只小羊羔,温顺、腼腆,生怕打扰市民。放眼能清晰河床,两岸水深不及两米,河床由砂石、淤泥混合堆积,逐渐向河流中央缓缓而下,没有明显的陡落。挤身在城市之中,“出淤泥而不染”,偶尔出现一处跌水,人为拦截,落差小,水势平缓。
桥梁是连接湘江两岸的纽带,两百米左右就生一座,成为遵义这座城市的一大亮点,比不上现代化城市桥梁的雄伟、壮阔,多数是石拱桥,跨度不大,古朴而简洁。
河道两岸是石块拼成的走廊,红色主基调,宽两米许。在河岸走廊行走,是儿时踩在母亲肩膀的感觉,坚挺而不坚硬,高耸不失温存。金秋十月,不经意地有一片法国梧桐叶子在跟前飘落,金黄色彩点亮你的双眼。这种惊喜会经常出现,来自邻近的街道。沿途可见河里游泳的人,不分男女,都在感受城市的温度;有戏杆的,从河岸跳到水面的竹杆上,稳重自如,不见浪花;河岸走廊跑步的人你来我往,挑战自我;垂钓的老人,一根鱼杆,一把独凳,一支香烟,悠闲自在中隐藏一份期盼。
离开湘江,从红军街进入遵义老城,不见高楼大厦,不见豪华装饰;没有车辆穿梭,没有商人叫卖。石板拼接的路面,古朴、结实,沉重的历史感涌上心头。街道两旁的店铺以酒为主,路牌展现的都是红色文化。行走的人群少有本地口音,那些好奇的目光不分大人和小孩,都没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还有窃窃私语,谈天论地。
阵阵微风从遵义纪念公园方向顺着旁边的巷道进入街道,凉意满满。天空早已拉下黑幕,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在店铺透出的灯光和路灯的配合下,捕捉空中的飞蛾,似乎能听见身体与空气摩擦的声音。
没人在意这条路每天走过多少人,这是一条不寻常的路,见证了中国从内乱、贫穷到繁荣、富强的变革。时间回到1935年1月,刚经历湘江战役惨战的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享受着没有枪炮声的宁静,可平静的背后是一次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决择。
位于子尹路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前大门,每天早上八点至晚上八点,连续十二小时免费向社会开放。为方便群众,五百米长的路段实行封闭管理,车辆禁行。每天人们早早排队,高峰时段排了四五列,拉满封闭的路段,脚下的石板为了防滑不得不三年就更换一次。参馆的人群只有一个目的:再现红军长征的历程,领悟遵义会议的果断与智慧。
每次走进纪念馆,我必须去柏公馆东侧拜见那棵槐树,它是见证遵义会议的唯一活体。时间就是一把雕刻刀,把树皮刻满交错、依偎的褶皱,千姿百态。茂盛的枝叶代表了当今中国的欣欣向荣、繁荣昌盛,“V”字型的树型,是胜利的标志。
生物是具有灵性的,当人与其它生物形成共鸣,就会相知、相恋。一棵树,风雨同舟九十载,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
我留意了参观纪念馆的游人表情,进场前多是期盼、渴望,经过大量图片展现和解说员的绘声绘色感染,出场时形态各异:少年的困扰,青年的振奋,中年的沉重,老年的伤惑。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疾书愤发,一首《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伟大转折改变中国命运后的感慨。
距离遵义会议纪念馆五百米的湘江河畔凤凰山广场旁新建了一栋大楼,它是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伟大转折”剧场。遵义流行着一句话: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必看《伟大转折》剧目,否则一定后悔。伟大转折剧场最近很火,每天上演八场,场场爆满。
该剧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以普通红军战士军医小华佗的命运为辅线,通过现代舞台创意和新科技手段,运用巨幕油画、战场硝烟、红歌水舞、环绕音效等技术,再现中央红军两进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通过灵活作战、迂回穿插,最终胜利北上的革命斗争历程。舞台运用多层次旋转、升降与沉浸式投影组合,场景逼真、生动,振憾人心。如果说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是静态的革命教肓,观看《伟大转折》剧目则是动态的精神传递,展现了一代伟人的智慧和才干。
在我眼中,“小华佗”不是剧目的主角,却能记忆深刻。他不是一个人,是革命战争历程中所有战地医生的缩影,他那解决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才成就中国的和平、繁荣。这样说来,“小华佗"在剧目中又举足轻重。
每次接受红色文化的陶冶后,不自觉地来到凤凰山广场,希望平静澎湃的心脏。广场占地百亩,呈长方形,低于剧场二十米,台阶连接。广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停车、休憇场所。场所隔成大小不一的方块,外缘是树,树种繁多,柏树、柳树、桂花等,树龄都超过五年,大的杆径达到五十厘米,要是车停在树下整天不被阳光照射。停车位贴的是空心地板砖,草从空隙伸出头,绿绿嫩嫩。车辆大多外省牌号,轿车、越野车、大客车、房车,车型繁多。房清晨,鸟儿在树间穿梭,“叽叽喳喳”欢个不停,有人的地方它们会过来打个照面,或撒娇,或显摆,要是看见人们手里有食物,留恋得久久不愿离开;另一部分供市民健身,形形色色的临时小店占据外围,陈列着当地特色产品。中央的大屏幕除了准点播放新闻联播,当地旅游风光和《伟大转折》剧目精剪轮番展现。早上或晚上,市民不谋而合赶过来,有广场舞,有散步,有太极,有放声歌唱。凤凰山屹立在广场后面,郁郁葱葱,更像巨人守护着一方平安。
与遵义会议一样常常被人提及的还有距离遵义古城百公里的茅台,那是酿造茅台酒的地方。说起茅台酒,不能不提赤水,它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川、滇、黔三省,是盛产名酒的摇篮,又因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被誉称“英雄河”、“美酒河”。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使臣唐蒙品尝到仁怀地区进贡的枸酱酒,将其带回长安后获武帝称赞"甘美之";清康熙四十三年,"偈盛烧房"首次将所产酒定名为茅台酒,标志着品牌名称确立。
茅台是举世闻名的国酒,一段时间“一瓶难求”。我不会酒,不作评价,借用世人对茅台的赞赏,“入口醇厚绵柔,舌尖感知微甜,舌侧微酸,回甘持久。哪怕醉酒,无头痛、口干等宿醉症状;开瓶后股股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夹杂着花果香及陈年窖香,液体清澈透明,使人无法拒绝。”
今天的茅台镇,几乎家家酿酒,方圆几公里的空中都弥漫着酒的清香!
去不同地方体验是不一样的,深圳的繁荣,张家界的险峻,黄果树的磅礴,布达拉宫的雄壮,大海的宽阔,草原的释放,遵义朴实无华,如同家乡土罐里腌制的酸菜,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