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诗人郑燮为其画《竹石图》题的诗。古往今来,有关“竹”的诗和画数不胜数。它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用途广泛,是我书写的理由。
伏案提笔之际,目光不经意瞄到前方不远处的墙角,有蜘蛛依靠两边墙正在织网,一边爬行一边吐丝。丝纤细,白亮亮的,爬行轨迹纵横交错。我不由自主想起了篾匠。
小时候,我家房屋三面被竹林围堵,村里人隔三茬五来找父亲讨根竹子拴稻草、捆柴禾的,父亲很大方:只管砍呀,七根八根都没关系!跟富贵人家捐赠一两百元干公益事一样,当搔痒。父亲很烦恼院子跟前的竹子太多,不是影响庄稼生长,就是晒粮食挡了阳光,就批量砍伐。砍倒的竹请个篾匠做晒席,扛上街还能卖个好价钱。正值粮食收仓时节,家家户户都需要,应该是抢手货!
竹林多蚊子,也藏鸟。夏天的傍晚,母亲抱捆刚从树上砍来柏树桠放在院子中央,底层先垫些干柴草,点火后随着干柴草的燃烧,有股股青烟在空中徘徊,赶跑猖狂的蚊子。大人拉家常,小孩也没闲着,几个一伙趁着月光,手执弹弓守候在竹林里,一旦发现有鸟活动,拉紧弹弓,一颗颗小石射出,有鸟儿中弹的时候,但机会不多。
我对竹的情结从竹笋开始。春雨过后是竹笋出土的日子。利用放牛或割草的机会轻松就可以扳来半背竹笋,一时半会吃不完的晒干后,冬季农事不忙时,煨腊猪脚是好菜!
我们这方土壤和气候宜三类竹生长:迟竹、金竹和水竹。迟竹塑性好,生长快,杆粗,高十余米,常编织晒席、背筐,捆绑柴禾等。笋味淡,不常食用;金竹刚性,杆略呈灰色,可编织斗笠、伞,一般不解剖,搭设脚手架。笋味苦中带涩,不常食用;水竹塑性不如迟竹,刚度不及金竹,生成慢,杆矮小,常用来编制精细的家什,如睡席、细筛、米筐等。笋香,味长而脆,是食用的首选。竹笋出土三四十厘米取食为宜,出土期三天左右,期长的粗糙,期短的无肉。竹笋取回剥去笋壳,高温水煮,筷子能轻易插破竹笋为准,捞出锅用冷水浸泡几分钟,撕成细条,切短节,可单独炒,也可拌合腊肉炒,爽口得很!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篾匠的出行是最简便的手艺人,随身携带篾刀就能讨饭吃,若做晒席则不同,由于工作面广,竹片相互搭接很多了才一次挤压密实,靠手无法完成,依靠篾板辅助,需再带一块篾板。不像石匠、木匠出门要背一背筐工具。
黄篾匠在当地是有名望的!听说这手艺传到他手中已经三代了,他编制的竹具耐用、美观。手脚利索,生意很好。大集体时他做一张晒席能抵工分七十,其他人的只有五十。并不是说他用时比其他的多,反而少。大队干部看中他做的晒席耐用,就多抵二十,就算其他篾匠有怨言,也只能闷在肚子里,没理由表白。
晒席用来晒粮食,每天早上太阳出来铺开,下午太阳落山收裹,粮食还要重复翻晒。摩擦频繁,又暴晒,多折腾。编织工序自然要多些,先砍伐竹子,加工成竹片。新鲜的竹片韧性差,容易折断,需凉干增加韧性后再编织。
一根竹子在村民手里,一破两开后,均匀削为一至二厘米宽的篾条,剃除节塔及内层粗糙的篾片,一不留神,要不篾条宽窄不均,或者剃除内层时折断。篾匠追求完美,进一步熟练将篾片均匀削为两层,做到“物尽其用”。拿个时髦词语描述,村民为粗放型,篾匠精细型。
后来,家家户户将院子混凝土硬化,晒粮食用不上晒席,竹的用途不再广泛应用。父亲嫌竹林太多,干脆把院子前的都毁了,种上庄稼。竹的生命力强,不连根拔掉第二年又有竹笋出土。“今年干得好厉害,连岩上的竹林都干死了!”一句出自村民的感慨肯定了竹的强大生命力。父亲感触更深,当年退林还耕费尽大力,竹林砍伐后,刨去表层土壤,露出竹根,再火烧,折腾好阵子才把竹林毁灭。
黄篾匠健在,八十多岁,手艺没丢。人老了,做晒席的体力没了,生意也冷清,失落的心情很久才安稳。儿子懂父亲,从山里砍伐好多水竹,黄篾匠才有事干。他没了野心,只挑精制的活,比如编织青篾席、凉背,这些东西还时兴。青篾席是用竹片表层编织的,供夏天铺床,睡觉凉爽。睡席按色彩分三种,青篾席、黄篾席和混合席,黄篾席是利用里面竹片,混合席是竹片两层混合使用。青篾席使用的竹片质好,耐用,出售价高、黄篾席较低。凉背专指夏天背小孩遛达的背筐,透气性好,做工细,耐用。黄篾匠手钝了,编一只凉背需要两天功夫,三天编好一床睡席。上坡下坎的事黄篾匠吃不消了,做好的竹具等到赶场天由儿子出售。一场收入两三百,称几斤旱烟花不几个,黄篾匠用不完,就取乐曾孙:“哪个给我瞌头,就得钱!一个头二十块,曾孙们争先恐后抢着瞌。黄篾匠给钱干脆,大伙都开心,日子就笑哈哈过着。
前腿侧跪,后脚蹲起,腑下身子。左手护起理顺的竹片,右手执篾板敲击编织的竹片。这是篾匠编织晒席的镜头,很多年过去了,却常常在眼前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