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济让的头像

洪济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4
分享

由爷爷讲的抗战故事想开去

我爷爷生前喜欢给我们讲故事,一个一个故事串成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不由想起,爷爷曾经不止一次跟我讲述过的,他经历过的滇西抗战,他见证过的修筑滇缅公路、日本人侵略家乡时候、家乡被侵占期间,发生的那些事情。故事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总会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奔涌而来。

我爷爷生于一九二九年。对于一九三一年发生在遥远的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进而侵占东三省,以及一九三七年的“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炮轰宛平城,随后祖国东面半壁江山沦陷等等那些事件,他当然不可能全部知晓。爷爷记忆深刻的是,修建滇缅公路,打通全国抗战大动脉这个工程的中后期,还有一九四二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缅甸侵入中国,占领了怒江西岸大片国土之后发生的那些事。

关于滇缅公路,爷爷是这样回忆的:“那年,我七岁多八岁左右,跟着大人去修路,我们寨子分配到的路段是怒江东岸,施甸境内的半山腰处,几乎所有的人都去了,分批分批轮换着去。那时候,整个怒江两岸都是人,老人,娃娃,男人,女人,不分白天黑夜,换着班的干。我们这些小娃娃,主要是用撮箕端土,端石头,端砂子。”

“一年不到的时间(实际是九个月左右),就在山崖子上开通了一条路。各式各样的汽车好像早就已经等不得了,像蚂蚁一样,一辆接一辆在路上走。不断听到飞机的声音,炮弹爆炸的声音,那是日本人反复在轰炸公路。惠通桥旁边,那个老虎嘴,当时就是用钎子,錾子,硬生生地在岩石上凿出来的一个口子,车子只是勉强能通过,拉着的东西如果高过车厢,就得先把货物卸了一部分,车子过去以后再搬过来装上去。”

“解放以后,整条道路再扩宽,先后铺上了砂石,弹石。老虎嘴那个地方,也用炸药配合着把口子打开,成了现在的样子。”

“惠通桥是在原先的老桥位置上修起来的,来修桥的人有些是黑人。大热的天,在离江面很高的桥墩上干着活,突然会听到一声尖厉的口哨或者尖叫,像猴子叫一样,就见有一个或者几个人掉到了江水里,什么都不见了,以为出事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在下游的水面上,这些人又陆陆续续地冒出来了。那些人的水性是真好。”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三月间(爷爷那一代人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纪年,习惯于讲民国多少年),日本人进来了,惠通桥被炸断。打败日本人以后,又修通。再后来,建起了红旗桥,比惠通桥就先进得多了。”

爷爷的记忆中,家乡被侵占和被占领期间,是这样的状况:“听说国军炸了惠通桥,日本人被堵在怒江西边的消息,家家就拖家带口到附近躲藏了起来。当天,日本兵就到了我们寨子。家背后的营盘坡——当时那座山不叫这个名,正是日本兵在山上建了营房,当地人才开始称那座山为营盘坡,沿用到如今——上就来了一伙日本兵。后来,附近寨子大量的人又被征去修工事。日本兵天天到寨子里面来,要求轮着给他们挑水,送吃的,稍不合意就打人。好多人都被日本兵打过,有的被打嘴巴,有的被用枪托打,有的被吊起来打。”

“日本人刚刚进来那些天,好多飞机,上面坐着几个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两年多时间,日本兵一直驻扎在营盘坡。老百姓的日子总得过,稍稍安静了,就正常开始生活。一听到点消息,就赶紧到附近的树林里藏起来。那个时候养的猪、牛都非常听话,一有情况都乖乖地跟着主人走,到了哪里声音都没有。那段时间,就一直这样提心吊胆地、艰难地过日子。”

“民国三十三年,国军开始渡江反攻。营盘坡上驻扎的日本人不知什么时候撤走了。腊勐松山附近,大湾子,大垭口,那些地方,尸体跟码柴一样,打死了太多太多的人。”“如果有人把这些事,攻打松山的事,拍成电影电视,我一定要去看看(后来拍了好多抗日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比如反映滇西抗战的《滇西1944》,等等,遗憾的是爷爷没有看到)。”

改革开放,农村包产到户以后,日子开始变好。爷爷又经常跟我们讲这些话:“这些年的这种日子,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已经是最好的了。”“只要肯吃苦能吃苦,就能过上人身安全有保障、吃穿用度有保障的生活,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可能正是因为经历过乱世的乱,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所以爷爷才会如此满足。

“老人不讲古(历史),小人不识谱。”“失落黄金有找处,失落家谱不是人。”爷爷还经常跟我们念叨这些古语。这些普通的话语,蕴含着最大的道理,那就是家国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奋斗的故事也需要一代一代讲下去。

人,不能忘记国从哪里来,家从哪里来,自己从哪里来。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了解家的过去,学习国的历史,从中汲取力量,努力拼搏,奋力前行。

如今,爷爷已经故去快二十年了。

经历过被侵略、受蹂躏,国家蒙难民族蒙辱,奋起抵抗的那一代人也已经所剩者寥寥。抗日战争持续十四年,我的家乡龙陵县以及滇西的大片国土被侵占两年。滇西大反攻最终取得胜利,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牺牲、伤亡了无以计数的人。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多舛的家庭。这些,构成了一部民族抗争和奋斗的历史。

最近,趁着休息,我特意从自己出生和工作的龙陵县,去了一趟畹町口岸。畹町是滇缅公路国内段的终点,是十万中国远征军将士离开祖国奔赴战场的地方。当年日本侵略者从这里踏入中国大地,滇西大反攻胜利后,日寇也由此被赶出中国。而我所在的龙陵县,是终止侵略者铁蹄踏入祖国腹地的地方,是滇西大反共开始的地方,是饱受侵略者迫害,但英雄辈出、全体人民奋起反抗的地方。英雄的松山,英雄的惠通桥,英雄的滇缅公路,英雄的龙陵人民,在家国蒙难的岁月里,忍辱负重,顽强战斗,谱写了一曲曲英勇赞歌。

当我再一次站立在建于二〇一九年的第四代国门下,徘徊于这个几步之外就是异国他乡的小镇内,用双眼、用思想朝祖国的方向回望。我似乎看见了曲曲折折穿行在云南群山之间——也穿过龙陵县的整条滇缅公路,听见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修建滇缅公路时怒江两岸鼎沸的人声,触摸到了滇西人民及全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呐喊。当然,也感受和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实现家国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建设和奋斗。

新时代,国家设立了纪念日,隆重祭奠英烈、回顾历史。有一句话讲:世界并不太平,只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所以,希望所有中国人,特别是身处和平盛世的新一代的中国人,千万不能忘记,今天的生活是多少先烈和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当倍加珍惜,更应当接续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认真真地完成好自己的任务,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