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民的头像

何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8
分享

章仇治蜀地,文治武功有建树

章仇兼琼(?-750年),复姓章仇,鲁郡任城县(今山东嘉祥县)人。唐朝玄宗时期重臣。曾任殿中侍御史,礼部主客员外郎、后迁任益州长史、司马、剑南防御副使等,因战功累迁剑南节度使。后入朝担任户部尚书、殿中监等职。

章仇兼琼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辈多有任刺史、太守等官职。在蜀地任职八年,文治武功多有建树,政绩斐然。章仇兼琼在川的首功便是率兵攻克安戎城,平定四川西北边境。其后在蜀地大兴水利,整修都江堰,修建通济堰等,使天府之国延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庶。继又开发成都南市,促进成都商贸繁荣,为“扬一益二”奠定了基础。捐献俸禄续建乐山大佛,亦是章仇兼琼留给蜀地的一笔文化财富。

章仇兼琼蜀地任职八年,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贡献,在老百姓中口碑极佳。章仇兼琼在蜀的政绩,遂使其能“泽流万世”,为蜀民所怀念。史乘载:“创新津通济埝溉眉蜀二郡田,人怀其惠,立庙于地南,号寅德公祠”(《章仇元素碑跋》)。今天在都江堰离堆公园的堰功大道上,他的塑像和诸葛亮、文翁、丁定桢等治水功臣一起并排矗立,受到后人的景仰。

天宝十年(750年),章仇兼琼去世,谥号为忠

一、保境安民,智取安戎平边地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琼任益州司马、剑南防御副使。时吐蕃据安戎、维州(均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等城池屡屡进犯蜀地边境,而时任益州长史兼剑南防御使的张宥是文官出身,不谙用兵之道,攻防皆失策,屡吃败仗,致蜀地边境经常遭吐蕃侵扰,老百姓身受其害。章仇兼琼执掌益州军事后,认真研究了与吐蕃的军事态势,认为吐蕃之所以长期对蜀地进犯,是据安戎、维州等城池为后盾,要彻底消除吐蕃军的威胁,就必须攻克安戎、维州等城池。但安戎、维州均在藏区腹地,吐蕃据有天时地利,唐军若是强攻,定难获胜,且伤亡一定惨重,因此必须智取。章仇兼琼向唐玄宗上奏智取吐蕃安戎城之策,唐玄宗闻之大喜,当即提升章仇兼琼任益州长史,代张宥节度剑南道。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章仇兼琼派人秘密与安戎城守将翟都局及维州别驾董承宴等接触,策反二将作为唐军内应。三月,章仇兼琼率军进攻安戎,安戎城守将翟都局打开城门放唐军入城,里应外合,吐蕃军大败,章仇兼琼顺利攻克安戎城。随后章仇兼琼又在董承宴的配合下拿下维州。安戎城和维州城落入唐军手中后,章仇兼琼任命监察御史许远率兵镇守安戎。吐蕃军当然不甘心失去安戎这座重要城池,当年十月,吐蕃又派兵攻打安戎城,均被章仇兼琼派兵击退。自此,饱受战事困扰的蜀地边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平静下来。唐玄宗大喜,下诏改安戎城为平戎城。

二、兴修水利,古堰灌区续传奇

章仇兼琼在蜀地任职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修水利。章仇兼琼深知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天府之国粮食稳产丰产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定川西战事后即对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整修。经过详细的勘察,发现岷江中游建于西汉时期的通济堰因长期失修而报废,眉州(今眉山市)一带的农田因缺水而欠收,百姓时有饥荒,而从都江堰流出的岷江水却白白地流失。章仇兼琼当即筹集资金,组织人力物力,重修通济堰。章仇兼琼经过查证历史资料和实地走访,在新律县城东南岷江支流南河、西河与岷江的汇合处筑坝,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到眉山县西南入岷江。施工中,章仇兼琼吸收了都江堰竹笼填装卵石的优点,以竹笼卵石筑坝,坝长二百四十余丈,堰成,可灌溉眉州一带一千六百余顷农田。《新唐书》载:“(通济堰)自新津中江中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顷,开元中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开。”通济堰与都江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都江堰为无坝引水,通济堰是竹笼卵石砌堤的活动坝,开六门引水灌溉。

章仇兼琼在复修通济堰时,借鉴都江堰的治水箴言,并结合通济堰自身的特点,总结出通济堰的治水准则,即“滩见石鱼,堰齐四划”的控制标准。就是在通济堰渠口底部的红砂岩上刻上石鱼,作为每年淘挖河床的控制标准,以此控制进水口的渠底高度。史载,通济堰每年岁修时,上以余波桥下海底石板(指石鱼处)为凭,下以瑞鳞寺沟底过江石为则。

章仇兼琼复修通济堰,为后世扩展都江堰灌区奠定基础。唐末眉州刺史张琳在章仇兼琼修建的通济堰基础上,将其延长到眉州西南,增加灌溉农田数百顷。通济堰的建成,扩大了都江堰灌区,使都江堰灌区的岷江中游眉州一带成为天府之国的又一旱涝保收粮仓,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时有民谣:前有章仇后张公,疏决水利梗稻丰。南阳杜诗不可同,何不用之代天工。

通济堰经过两千多年发展,总结出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积累了“岁修准则”“定点飞沙”等治水经验,创造出“砌石硬堰”“以篓易石”“铁壁筒”等传统工程技术,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是人水和谐的典范工程。通济堰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其拦河坝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至今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灌溉效能的水利工程。通济堰于2022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都江堰灌区范围内的第二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三、繁荣商贸,南市津头有船卖

章仇兼琼在蜀地任职期间又一重要举措就是在成都“兴大南市”,有力地促进了成都的商贸,繁荣了蜀地经济,使成都成了唯一可以和商贸之都扬州比肩的繁华之都。史称“扬一益二”。

蜀地得都江堰水利之优势,不仅农业发达,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十分发达,更有蜀绣、蜀锦、银花丝和剑南烧酒等精美绝伦的产品闻名于世。早在秦朝时期,官府便在成都大城外侧修筑少城,少城南面便逐渐发展为商贸活动的经济中心。成汉嘉宁元年(346)十一月,东晋桓温伐蜀,次年攻陷成都,少城被破坏,成都的商贸活动也遭受重创。

唐初,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对商贾互市的需求日益增大,许多地方已自发形成集市。章仇兼琼顺应时势,以隋代蜀王杨秀修建的城垣为基础,开发商贸集市,鼓励川内外商家进市进行互市活动,并提供食宿便利和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一时间成都的南市声名大噪,各路商贾云集,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随着南市的兴起,与南市相通的成都水陆码头也出现了繁荣。成都三道堰是一座通往成都南市的重要水码头,不仅各地客商往来频繁,据传李白、杜甫、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曾经慕南市之名而在此地停船留宿,并留下诗篇,如杜甫的《春水生》诗:“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陆游的《感旧绝句》诗:“南市夜夜上元灯,西邻日日似清明。”

唐宋时期,成都享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扬自然是指扬州。扬州得大运河之利,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甚至超过京城长安,而当时能够与扬州比肩的,非成都莫属。章仇兼琼大兴南市,为促进成都的商贸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捐俸建佛,世界遗产留辉煌

章仇兼琼在蜀的又一突出贡献是捐出自己的俸银续修乐山大佛,使这座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坐像得以最终完成,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举世闻名的四川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地处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先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历时约九十年得以完成。乐山大佛气势雄伟、法相庄严,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相传唐开元年间,乐山一名叫海通的禅师,因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之水流势太急,致使往来船只大量倾覆。为拯救苍生,平灭水患,海通禅师便设计在此凿岩建造一座石刻弥勒坐像,以镇水患。遗憾的是,大佛石像刚凿刻出一个头像,海通禅师便积劳成疾而“全身未毕,禅师去世”(《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海通禅师去世后,大佛建造工作中断。这一停就是十余年。

章仇兼琼先任益州长史,继迁剑南节度使,期间到嘉州(今乐山)视察水利农事,得知已停工十多年的大佛修建工程,因大佛工程浩大,所需费用巨大,一时无人接手,便有心续建这项工程。但费用从哪里来呢。考虑再三,章仇兼琼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费”,就是捐出自己的俸银二十万作为续修大佛的经费,同时向唐玄宗上书,申请朝廷府库拨款修建。玄宗皇帝批复同意用嘉州的麻盐税来修大佛。史载:“开元中,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在章仇兼琼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下,大佛工程得以续建。在章仇兼琼的主持下,乐山大佛修建持续了七八年时间,完成了大佛上身至膝部的主体工程。天宝五年(746年)五月,章仇兼琼离蜀赴京城任户部尚书,乐山大佛工程修建再度停工。又过了四十多年,才由继任的剑南节度使韦皋续修完成。乐山大佛修建完成后,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详述了乐山大佛修建的过程。

1996年,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章仇兼琼作为乐山大佛承前启后的修建者,自然是功不可没。

两个小故事:

1、整修“万岁池”

古时成都城北有个地方叫“万岁池”,又名北池。据《华阳国志》载,此万岁池为战国时张仪为修筑成都城,在城北约十里处取土筑城,留下的一个大池。取名“万岁池”,顾名思义,这地方以前就是皇家御园,是刘禅、孟昶等蜀中帝王的游乐之地。唐天宝年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主政成都,见这个昔日专供皇家游玩的地方,池塘年久淤塞,而周围老百姓又无水灌溉。集数年兴修水利的经验,章仇兼琼决定清淤筑堤,蓄水用于灌溉农田,并将“万岁池”向社会开放,将昔日只供皇家游玩的地方整修为既可灌溉农田,又可供老百姓游乐的地方。《华阳国志》载:成都 “北十八里有万岁池,天宝中长史章仇兼琼筑隄积水溉田。”功成,成都周围老百姓不仅享受到水利之便,市民更增添了一处游玩的地方。岑参在此处参观时就留下了“日暮舟中散,都人夹道看”的诗篇。

2、礼贤下士

章仇兼琼在蜀地为官多年,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多有建树,这与他尊重文化人,虚心向他们学习讨教不无关系。李白写有一首诗,《答杜秀才五松见赠》,诗中有“闻君往年游锦城,章仇尚书倒屣迎”的句子,意思是章仇兼琼身为剑南节度使,朝廷的封疆大吏,听说有个姓杜的秀才来求见,匆忙中倒穿着鞋就跑出门来迎接,足见章仇兼琼对杜秀才的尊重。其实李白在这首诗中的“倒履”是引用了东汉蔡邕“倒履”迎王粲的典故。蔡邕时任左中郞将,才学和地位都非常显要,王粲虽然年轻,但学问非常好,王粲求见蔡邕,蔡邕为尊重王粲,匆忙中倒穿着鞋就跑出来迎接王粲,由此产生了一个“倒屣相迎”的成语。“倒屣相迎”形容主人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尊重。因章仇兼琼于天宝五年升任户部尚书,李白在追述其事时即以章仇尚书称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