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工作之后,在我的人生经历记忆中,曾经有过大大小小许多次的自愿的捐款活动。
但数量一般都不多,少则十元八元的(注:是指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多则一百到二百元的比较多些,也有过一次一千元或两千元的(进入20世纪之后,个人的收入逐步有所提高了之后)。
比如,在1998年我国长江发大水闹洪涝灾害时,还有就是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都是一次捐款一千或两千元的。还有在进行对单位对口县的扶贫工作时,也是一次捐一千多元的。
所以,对于这些无数次的捐款活动和具体捐了多少的数字,我早已经记不清楚了。
因为,无论是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还是一个企业的中层干部,尤其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在我们中国的社会里,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互助互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都时属于平平常常的一件极其平凡的事情。
只要单位或组织上有人说句话,或打个招呼,大家谁都是自觉自愿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出来的,而且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记住它的。
有些时候,为了尽量能给灾区的人多捐一点儿的钱,宁可自家少吃点肉,少喝点酒,少穿一件新衣,少一趟出门旅游,也要挤出些钱进行募捐的。
正是,凡是在灾区的人最困难的时候,生活上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此时能够进行点募捐,那就是价值体现出最大的时候。黄金难买,一分钱价值千金!
虽然向有困难的人捐款,是个平凡的事情,但往往平凡之中也会发生有不平凡的事来。
譬如,曾经我就有这样一次的捐款,就遇到了很不平凡的经历,是使我一生都是难以忘记的,而且是终生的难忘。
那次捐款的事,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期里。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不平凡的捐款呢?是因为根据我个人的实际收入情况,这次捐款的数目字不但有些大,而且情况又十分地特殊,尤其是几乎超出了我本人的可能性时。
有一年的夏季,我正在省会郑州工作单位的办公室里办工,突然听到了有人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的家乡村上的支部书记和会计两个人来找我了。
请来人落座、沏茶,寒暄之后,我方知,老家村上有一千多人口,有百多个娃娃需要上学,村上没有小学,现在得跑好几路到外村去上。于是,村委会研究,并且征得大家的意见,决定要建一所希望小学,盖些房屋。算作村委会为村里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土地规划和房子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就是差些钱,难以落实。
村支书瞅着我的脸,为难的说:“你知道的,咱们村上在外边有正式工作拿工资的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你了,对吧?”
会计接上话茬道:“那两个人呢,我们俩都去找过了,商量过了,他们每人各拿了五千元。我们也知道他们的收入比你的还高些呢,也知道你家里的情况不太宽余,比不上他俩个人。所以……”
看到会计有些难为情时,没有等会计的话说完,支部书记又讲:“我们还差一万元。如果你能再弄上这一万元,回去后,我们就可以马上动工盖学校的房子了。”
他还补充了一句:“这叫雪中送炭!”
这时,我瞧着他们两个脸上的表情,其实也不是那么十分地自然了,表现得既为难,心里又没有底,可又期盼我能够答应他们的期求。
对于我能不能拿出一万元来,到底我的手里有没有一万元钱,因为他们心里也是没有个谱的。
事过之后我才明白,还是别人告诉我的,农村里的人干什么事情,都喜欢砍砍价钱。对我能不能拿出一万元来,其实他们多少也有点儿像在玩砍价钱的游戏规则。对此,只是我不明白罢了。
因为他们晓得,我那时的工资收入每个月就只有百来元左右,我妻子的月收入更少些,仅有六十多元呀!
况且,他们知道,我老家农村的父母两个老人现在还跟着我们一起生活呢!我们是个五口之家了,天天人人都是要吃饭生活的啊。
面对家乡来的父母官,我这个已经出门离家20余年的人来讲,此时此刻,也是太难为情了。
不给吧,我还从未有给过家乡什么大的帮助,怎么能让家乡的人为难而不管不问呢?
似乎这样做,显得对不起生我养我的家乡人民。
实情是,我手里确实还有一万出头的存款呢。
给吧,这突如其来的似乎像是逼迫我开始考虑之时,还真是有点儿心痛和为难啊。
因为,这是我从军队转业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给我的安家费钱有一千多元打的底子,加上到郑州工作后逐年的省吃俭用,没有舍得花,想留着应急,才积累下这么多的。
如果形容这些钱是从我家里人的牙缝里一点一滴省出来的和抠出来的,最为恰当不过了。
另外,因为我的父母是农村户口,来到城市后是没有医疗费报销之说的。每每他们有头疼脑热看病时,还得由我出钱。
说实话,这一万元还有余,是全家的应急钱和救命的钱!
可是,我马上又冷静下来思考:我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我更是一名在党组织的党员呀!
此时此刻,家乡人有困难了,要建希望小学了,他们登上门希望我进行支持和帮助时,如果我有能力而不做,又算什么人呢?
情急之下,容不得我与妻子商量了,就得对老家的人要进行现场表态。我便强装笑脸,又像若无其事的平静地说:请二位放心吧,这一万元钱今天我全部拿啦。
我的话没有讲完,他们两个人立即站了起来,向我伸出了四只大手,紧紧地和我握在了一起,激动地说到:“谢谢!谢谢你!我们代表全村的百姓父老乡亲感谢你们全家人!”
谢什么呢,这也不是你们两个人家里的私事,毕竟你们跑这么远来找我,是为了给村民大家办事的。我理解,我理解。我忙接上话茬说到。
谈话间,中午时分到了,我又请两位吃了午饭。
期间,我顺便到附近的银行取出了所需的一万元钱现金,如数交到了他两人的手里。
当他们拿到一万元后,用似乎是他们早已商量好了的口气对我说到:“我们知道你在省城里平时工作忙,离家远,不可能经常回家看看。我们计划打算有这样三条安排,任你选和定:
第一和第二条,要么是学校开工典礼时,请你回去参加剪彩;要么是学校竣工典礼时,请你回去参加剪彩。
如果你都回不去,第三呢,到时我们制作一面锦旗,亲自送到郑州你的办公室,或是送到你工作的单位上。”
罢,罢,罢!我一连摆着手,说出了三个罢字。
最后,在我的反复劝说和拒绝之下,他们才依依不舍的与我分了手。
还是后来听来自家乡的客人讲,我们村的希望小学校建好后,村里为了以示纪念我们三人的款款深情,还在学校边上立了一块小石碑,在上面刻上了我们三个捐资人的名字,并且刻上了每个人捐款的数字。
听了之后,我一笑了之。
因为,我只想着家乡遇到困难之时,我出了一点微薄之力,再说了,他们总是为老家人建成了一所新的希望小学,解决了许多家庭子女的上学困难问题啊!
无论怎样说,他们这都是办了一件好事。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值得进行肯定的好事。
亲爱的朋友,你可知道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的社会里,那时期的一万元钱,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来说,这相当于什么吗?
谁家里如果有一万元,或是一次能够拿出一万元钱来,简直是个稀罕物和稀奇的事!是个让四邻八舍羡慕不已的大新闻,极大的消息。
因为在那个年代,谁是个“万元户”,谁就是个新时代新社会的“地主”或“资本家”啊!
拿到现在的社会物质价值换算上来评估,30多年过去了,那时的一万元钱,少说也顶上个现在的十万、二十甚至五十万元的呀!
因为,那时候全国大多数人的工资,都在30几元到100元之间哪!
能够月工资拿到80元靠上的,不是领导干部,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了。
但是,我在家乡父老乡亲最需要我的帮助和支持时,虽然有过短暂的犹豫,我最终还是决定付出了。
我认为我自己,这是我一生给老家办得最称心最满意最不会后悔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
这里顺便给朋友交待一下,在我老家学校建成之后,我的一位同乡,在河南某报社工作的同事,为此,还在其报上左下角的位置上,特意为我发了一个近似一句话新闻式的消息:“某某同志,为了支持老家建立一所希望小学,自愿捐款一万元,受到家乡百姓的赞扬。”
总共用34个字,作出了他对我这次进行捐款的评价。
我看到了之后,还给他不无开玩笑似的说:这些夸奖都是多余的,完全没有必要嘛。
我之所以在前面讲,这是一次不平凡的捐款,令我难忘,不是说捐款本身有什么不平凡的,而是围绕着我捐款这件事,还有发生在背后的一些故事呢。
许多人,包括我的亲人、家人、本村的不少村民百姓,对于我的一次一万元钱的捐款行动,说什么的都有,态度不一,认识各不相同,有褒有贬,有好有坏。
总之,好听的话,难听的话都有,真乃五味杂陈。
我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们那时都生活在老家农村。姐姐还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生活上经常是比较困难的。
而我的弟弟呢,也已经结了婚,生活上也不宽余。
当然,我的两个直系亲人的家庭,实事求是的讲,这时候也都需要和希望我能够给予他们些帮助。
此时,他们知道我给村里一下子捐了一万元钱,虽然都没有吭一声,但心里也自有想法的。好在他们都没有讲出什么反对的意见来。
而我的堂兄哥及嫂子一家人却不同了,直截了当地给我捎话说:“他有这么多的钱,不给自己的家里人花,而给了其他不亲的人,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他心里还有我们这兄哥和嫂子一家人吗?!”
为此事,他们几乎多年不怎么给我来往了,好像少了一门亲人似的。
再说说我所在的一村子人,褒贬不一的杂言碎语吧,更是多了。
有的人说:“这个人出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了,都几十年了,还是没有忘记咱们村的人呀。不错,难能可贵。”
有的人说:“看来还是走出农村的好啊。只有走出了农村,吃上了公粮(即在城市由国家供应市民粮食吃的人),才不愁有饭吃,不愁有钱花。当上官的人真好。”
“是的。看来人还得要读书上学啊,才能有能耐。”有的人这样讲。
也有人这样如此评价的:“看来这人也不怎么精悉呀(意思有点儿憨和傻),有了钱不给自己家里的人,反而给了村里。不知道他是咋想的?死脑筋。”
不仅如此,事后过了多年,我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件事。
我弟弟给我说:“那一年,我参加高考,离上中专线只差2分而没有被录取。当时,我打听到,有的院校只要能够交上2000元钱,就可以录取的。如果我上了中专,那时国家包分配,还能够当个公务员呢。我没有敢给你说。我怕给你说了你也不会同意的。”
我知道了,我弟弟是把他想说的话没有对我说,而是埋在了自己的心里许多年。
显然,我弟弟对我当年一下子捐一万元给村里,而没有帮助他上中专以至失去了当公务员的机会,心里还是有个过不去的坎啊。
而如今此次捐款一万元的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也已经是个74岁的年迈之人了。
但是,即使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待这件事情,我依然是不会后悔的。我自信,当年我的选择是正确地,而且是比较坚定和果断的。
无论是进行纵的比,还是进行横的比,我都觉得我那时一次捐了一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希望小学,都是很值得的。
因为,在我心里头一直在回想:我们村里建起了希望小学,这就是始终有了希望啊!
不但是村里有希望,乡里有希望,国家更有希望和未来!
譬如,就拿我们村子里因为有了自己的学校,孩子们能够就近读书学习,接受教育了。后来,从村子里走出的各类人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有的人成为了学校的老师,有的人成为了政府机关里的干部,有的人成为了军队里的团级军官,有的人走出了国门创业一举成名,还有一个更为优秀的呢,到北京成为了一个著名理工化学科研单位里的博士后研究员,听说业绩不凡。
看到如此之多地从老家农村走出来的人,确切的讲,从希望小学走出来的人,一个个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人才,我真为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啊!
相比之下,因为我一次捐款一万元,影响了我的亲弟弟上中专,当公务员,可是,现在又有了那么多地人都超出了一个中专生和公务员的价值,孰轻孰重?相信读者会给出自己正确地答案的。
对了,可能有心的人会问:你的农村老家在哪里?说实话,特别地偏僻。
就在安徽亳州市与河南省商丘市和周口市“两省三市”地界交接的地方。按照农村人的表述习惯,我家离商丘市60里路,离亳州50里路,离周口120里路。不过按照国家规范使用的公里来表述,实际距离要再减半。
我小时候住的村子,就在商丘到亳州之间的一条名叫宋河的河畔边上。
所以,能够在如此偏僻之处的老家农村,建上一所希望小学,作为家乡的人,就是割心、挖肉、掏肺,希望你捐点儿款,假如有能力的话,能不接受吗?(74岁老翁)
2025年9月13至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