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童年和少年的具体年龄阶段划分是,童年0到7岁;少年是8到13岁。照此划分,我的少年期是从上小学二年级起到初中一年级期间,共6年的时间。如果按年份记载应该是1961年到1965年期间。
那么,回顾我6年的少年时期,生活得又是如何的呢?又有哪些值得说道的事呢?我可以用这样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概括:
首先,从吃的上讲,基本上保证了有饭吃,但是,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靠吃粗粮过日子,只有过年那一两天和夏季刚刚收割小麦时能吃上短暂的几天的白面,其余都是吃粗粮了。而且吃粗粮大部分主要是吃红薯。那时我们的农村有这样几句非常流行的话:“蒸红薯,煮红薯,烧红薯;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有法儿活。”即使农村人走亲戚串朋友,无论到谁家都是一样的吃法。
为什么那时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几个省的农村人吃的红薯特别地多呢?主要是当时红薯的产量高,一亩地可以收几千斤,又便于保管,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在那时的农村人看来,能够吃上一天白面的话,就算是过大年了。还有,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两顿肉,平时是闻不到腥的。过年一个四五口之家,顶多分上2斤肉。不管如何,一日三餐是有饭吃的,没有象童年那样有时没有饭吃或经常吃不饱肚子的现象了。一年四季有饭吃,在少年时期就这我已经很知足了。
或许因为从小出生在农村,习惯了和懂得了长期吃粗粮的滋味是个啥样的生活水平,自从我参加工作后,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吃什么,只要是吃粗粮少点,有肉吃了,就特别地满足了,而且会感到自己生活得非常地幸福!
其次,从穿上来讲,打从我记事起,穿新衣服是少之又少的事。尽管我是个男孩子,有时也得穿我两个姐姐换下来的旧的衣服。因为那时候女孩子穿花布的衣服也是很少见的,当时兰、黑和灰色的布料是中国人穿衣服的主打颜色品种。我清楚得记得,那时候每人每年发布票仅有3尺,一个人的布票一年只能够做半条裤子的布料。
所以,我工作后有了工资收入,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买衣服穿上就行,基本上是不讲究高档和漂亮不漂亮的问题。时常一件衣服能穿上十几年的时间。只要衣服不烂,我就不舍得扔掉。
第三是学习上,我十分地庆幸我自己,由于我的父母亲对我这个家里的唯一宝贝男孩子高看了一眼,所以,他们对我上学的事情特别地重视,让我一直有学上。很可惜的是,我的两个姐姐可没有我有福气了,他们一天学也没有能上过的。所以,她们一生也没有离开农村。
第四,在住的问题上,那时的农村基本上整个村、整个大队、整个公社,乃至整个县的农村,住房都是一样的,墙是用麦秸草掺泥巴砌起来的,房顶是清一色麦秸草搭盖的。有讲究一点的人家,就在屋脊上压上一行砖头。窗口是用几根细木棍支撑的,非常地透风!如果家里缺少男人劳力者,或者是年老体弱的孤寡老人家,有些就是用几个木棍支撑搭个草窝子住。那时我家住的是泥墙上搭草的那种普通的三间房屋,一直住了30多年的时间,直到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才换上了砖瓦房。
第五,在玩的方面上,男孩子处在少年时期时,正是天性好玩的年龄段,谁不喜欢玩呢?说实在的,那时的农村里男孩子可玩的东西和项目,真的还不少呀。不过都是根据农村的现实和实际出发,玩的都是比较土的项目。象打弹弓,玩碟溜,踢毽子,跳绳,推铁圈(都是自家制作的,用三根铁丝缠几下),踢皮球,斗鸡(两个人各搬起一条腿,使用膝盖碰膝盖),赛跑,下河游泳及捞鱼捉鳖,还有玩躲藏迷找人等,大致玩的就是这些东西了。
可是尽管农村少年玩的比较土些,但是,时常和伙伴们玩得还是十分开心的。有时候为了玩得开心,忘了吃饭的事时常发生。为此,还多次挨过父亲的拳打脚踢呢!可是在玩的事情上,男孩子往往没有记性,挨打过不了三天就完全忘记了。忘记了就得再挨次揍呗。
男孩子在少年时期,要说爱好看书学习是个完全应该的事情,可是由于农村那时候贫穷缺钱,除了学校发的书本外,我的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给我买过一本书和一本连环画书。连个多余的作业本也舍不得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两本作业。我的作业本都是正反两面使用的,从不浪费纸张的。好的影响和结果是,从此我学会和懂得了勤俭节约的滋味和意义,不会随便浪费纸张和笔墨的,真是终生的受益啊。
提起我上学的事情,也并不十分地轻松啊。上小学三年级,也就是八九岁的时候,就得每天往离家7里路的公社的学校上跑了,因为本大队上只有一二年级小学可读。
每天跑7里路两个来回,一天两次啊,早上去,晚上回。那中午饭怎么办呢?只好书包里带上两个凉窝窝头吃呗。从小学到中学,一年四季年年如此。农村男孩子是天生不怕吃苦的料,无论是徒步走路上学,还是在学校里吃凉窝窝头,都不会怕。而且上学来回走在路上,有同学作伴,一路又说又笑,根本不知道啥叫累!
中午在学校啃凉窝窝头,从来没有热水可喝,都是自个掂个玻璃瓶系上个绳子直接打井水喝,又凉又甜,爽快的很哪。
当然,这样的日子到夏天好过些,可是每到了冬天的时候,喝井水就没有夏天爽快了,特别是隆冬三九天的时候,有时想打井水喝也没有门啊!因为天冷,大雪加上冻溜凌封上井口了,无法打水了。那又怎么办呢?在我们农村男孩子的手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于是就拿木棍敲学校教室房檐上的长长的结冰的琉璃棒当水喝,那真是个又脆又凉的刺激呀。有的叫榨牙的凉,也感觉好不痛快。
也有偶尔雪下得太大了的时候,由于路上的雪积压得太厚了无法走路回家,我就向家在学校附近的同学寻求帮助,跑到他们的家里,一起吃饭,夜里和同学睡一个被窝里。不管是哪个同学的家,只要我去了,他们的父母对我都是像对待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温暖、关怀和热情无微不至,不是爹娘胜似爹娘!
待我长大了之后,才使我懂得了这就叫人间的大爱,人间有大热情!这也是让我终生难忘的一件如何为人处世的认知。
既然讲少年时期上学的事情,就不得不谈谈那时农村孩子上学特别困难的事,就更不得不谈谈那时农村的女孩子上学是难上加难的事了。
以我们村为例。那时我村有六个生产队,近千人。单说到了上学的年龄的人数,少说也有三四百个。可是,和我一起到公社上小学的只有四个人。不光是离家远的问题,那时上小学每年要收2元钱的学费(含发给每人两本书和两本作业本)。就为此事,绝大多数家里就出不起或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了。
我粗算了一下,那时农村实际上小学的人数只占百分之一左右。所以,我很骄傲,我成为了这仅有的占百分之一的一名小学生。
为什么说那时农村的女孩子上学是难上加难的事呢?这话不是故意夸大的,是个真实的情况。探究其主要的原因,还是那时农村人思想上太守旧了(当然,重要的原因当时国家还比较贫穷,教育也落后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比如拿我家来说,我的父亲还当着生产队长,就是不让我的两个姐姐上一天的学啊!就别讲其他的人家了。我们村和我一起到公社上小学的4个同学,就全都是男孩子。
从我所在的公社小学校情况来看,那时一个公社大约有3万多人,而一个小学只有六个班,从1到6年级都是一个班级,每个班20多到30多个学生不等。如果按照全公社的人口比例测算,当时上学的人连占百分之一都不到。而女学生占的比例呢,以我所在的班级来看,班上30多人仅有两个女学生。就这两个女学生的家庭背景来讲,他们的父亲都是国家的公职人员,一个是所在公社的干部,一个是县上的干部。若不是这样的特殊情况,很难想象我们的班上可能或许连这两个女生都不会存在了,可能全部是清一色的小“和尚”了。
我深知,如今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而且是个退休多年70多岁的老人了。我为什么还是要写写我的少年经历呢?仅从我自身上来讲,根本没有什么可写可谈的东西,或者讲没有多大的价值可谈可写。写了,似乎也是世俗己见。然而,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的思索,再认真的思考我们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地变化,再回头看看我生长的少年时期的我国的真实的情况和面貌,以我个人的经历与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个人的点点滴滴进步,与祖国的巨大变化,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个人真的没有啥了不起的,但是,中国真的是很伟大,中国真的是了不起,中国真的是大有希望啊!
202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