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广生的头像

周广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条件

自参加工作起,在我工作的单位上或是与朋友同事聊天时,就经常听到关于条件争论的话题。

有的人说:“不管叫干啥,首先要看条件如何。有条件了时就干,没有条件或不具备条件时就别干。这样才不会犯错误。”

“是啊!遇事没有条件时非要去干,不是盲干和吓成能是什么?”有的人接上话茬说到。

然而,也有人不是这样讲的,他们说:“人做任何的事情,哪有这么多现成的条件啊,应该凡事有条件的干,没有条件的也应当干,这叫做在干中学习嘛!”

有时也能够听到有人是这么讲的:“人活在世,总得有点主动进取的精神劲头才是,遇事有条件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干!只要干得多了,经验就丰富了。有许多地条件和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和总结出来的。”

“对呀!如果是遇事没有条件就不干了,都等着一切条件成熟了时再干,那会多耽误事啊!这不是我们中国人应有的工作作风。”还有人如此慷概激扬地回答。

总之,凡干事先看条件,讲究条件,不但是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效率,少走些弯路,少受点儿损失,或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还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总是这样想的。

干事情讲条件,恐怕不光是我们国人的专利,外国人做事同样也是要讲究条件的。因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大多都是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因素的。这决不是唯条件论。

譬如,如果没有必要的生存条件,我们的人类社会就不能够健康地活着和发展着,就不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所以,遇事先看看条件,有无必要的条件,并非就是个错误的思想认识。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凡是都要先讲条件,只有满足了所有的条件了才去干事,否则就不干事,那就是非常错误的态度了。道理十分的简单,如果不问干什么事情,没有现成的条件就不干,一切等待有了条件或条件成熟了变好了时再去干,那么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无法干了,就做不成了。哪有那么多现成的或成熟的条件等待着我们呢?朋友,天底下从来没有这等的好事情啊。

那么,条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说,既有自然的条件,又有人为的条件;既有客观上的条件,又有主观上的条件;既有外部的条件,也有内部的条件;既有他人给予的条件,也有自身就有的条件;既有比较好的条件,也有比较差的条件;既有现成的条件,又有后天创造的条件。

进一步的讲,任何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条件都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条件有时会好,有时会差。有时候好的条件会转化为差的条件;有时候有利的条件也能转化为不利的条件;差的条件能够变成好的条件;不利的条件也能够变成有利的条件。让条件如何改变,这里的关键在于人的思想和态度。

所以,条件也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放弃的,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需要不断地改善条件,需要对条件不断地进行总结。只有不断地放弃,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改善,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各种条件,使已有的条件变得更好,没有的条件只要需要,也能够进行创造出来,从而去满足我们大家做事的需要。

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条件。但不能唯条件论,不能迷信条件,不能过于苛求强调条件。过于苛刻强调各种条件,会给自己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因为,社会上不少条件都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而存在的,而利用的,条件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为了条件而生存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条件时,或者条件暂时不成熟时,都不是不能做好事情的唯一的理由。过分地夸大条件作用的态度也不可取。

我们应当也一定能够做到,在很多地情况下,各种条件是由人的主动性创造出来的,条件是被人逼出来的,条件是靠我们的双手要来的,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因此,我们做事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才是我们人生应有的正确地积极地态度。

我们始终不会忘记,在条件论这方面,大庆石油工人、全国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就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光辉榜样,他就是这么样带头干出来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在“铁人”王进喜的身上,充分彰显出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实践证明,等待条件干事,是愚蠢的表现;创造条件干事,才是智者的选择。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聪明的人善于创造各种条件,懒惰的人喜欢依赖各种条件。

有了条件时,应当抓紧运用,不能等待,如果一味地等待条件,条件就会在等待之中被消失掉的。有了条件时关键是会利用,假如不会科学的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有了好条件时也会自行消失或转变的。

不是嘛,我们在读《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使人们记忆犹新,那就是孔明“草船借箭”的生动故事。主帅周瑜认为,能否拥有足够的箭矢,是决定孙刘联军战胜强大曹兵的关键。他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来做,且只给三天的时间,要他造出十万只箭来,还立下了军令状。即三天期限内,倘若完不成,就要按军法处置。

周瑜知道,即使诸葛亮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也绝对完不成这样数量庞大而艰巨又刻薄地事情的。其实呢,他只不过想通过这件难办的或在他看来就办不到的事情压一压诸葛亮的锐气,树一树自己主帅的尊严和威风罢了。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竟然痛快地答应了下来。让他更加想不到的是,诸葛亮按期交付了十万只羽箭。结果,周瑜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周瑜想的是,要消灭敌人,就要造箭,而且要造数量多多的箭。因此,就得需要过硬的条件,比如需要材料,需要时间,需要多个行家里手,他心知肚明:在三天的时间内,别说是诸葛亮了,就是天底下的所有能人谁也办不到的。

诸葛亮当然心里十分地清楚,按照现实的客观条件不可能做得到,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造箭,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是根本不可能的,那肯定是死路一条!但他更深知“正难则反”这个做事的道理与哲理,即不是我将箭射向敌人,而是让敌人将箭射向我。如此这般地思考计谋就有了,条件就有了,来个巧借东风,而且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在周瑜看来根本就不可能解决的一个天下的大难题。

显然,诸葛亮的这些“条件”都是被周瑜逼出来的。同时无不彰显出了他过人的聪明和智慧,被后人世世代代传颂。

简言之,从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干事讲究必要的条件十分的重要,但是,在没有成熟的条件时,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和应用积极地态度,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2025年9月25夜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