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不少的人对于文字的真正的含义、及它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并不十分的了解和清楚,但凡讲到关于文字的话题时,他们就会不假思索的马上回答到:“说文字的事,不就是教人们怎样读书和识字的吗?其它还能有什么新鲜的事可谈的呀?”
如果我们讲,掌握和学习文字和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读书和识字,而且在很多地问题和事情上,尤其在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文字还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和无法评估的宝贵的价值财富呢,对此或许有的朋友未必是完全同意的。
我这里就信手拣来几个发生和影响我国古今中外史的经典事例,与朋友们分享。
仅换了一个字的位置,使他清史留名。
人们常说,为官从政离不开智慧,这话一点儿不假。凡为官者,无论地位高低,职务大小,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要真正的认真履行好其职责,当一名称职的好官,尤其需要较多的聪明才智和智慧。没有智慧,或缺少智慧,是当不好官的。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话说清朝的湘军首领曾国藩,他亲率大军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结果却连连遭到惨败。如何把这军事上屡遭惨败的战况向皇上禀报呢?曾国藩苦思冥想,搅尽脑汁,无计可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在奏章上写下了“屡战屡败”的字眼。然而,曾国藩属下有个军师读了奏章之后却连连摇头说:“不可,不可啊!”
因为他觉得若如此禀报给皇上,曾国藩就有被杀头的危险!
曾国藩连忙向他请教挽救的办法,只见军师微微一笑,提笔将“屡战屡败”四个字改成了“屡败屡战”四个字。曾国藩看后,不禁拍案叫绝。
因为从字面上看,含义就大不相同。“屡战屡败”,则表示了指挥者昏庸无能的表现,指挥不利,打仗才屡屡失败的;而“屡败屡战”呢,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这样一改,则表示和体现出了指挥者不畏失利、不甘失败、英勇顽强、誓死效忠皇帝的英雄气概和大无谓的精神。同样是四个字,仅仅将其中这一个“败”字换了换位置,就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和境界,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使曾国藩留名清史。这不能不说为官者在重大的问题和关键的时刻,应当如何谨慎的使用文字的态度,是多么地需要大智慧啊!
用错了一个字,输掉了一场战争。
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沁阳”境地上开战,而是阴差阳错的弄到了河南的“泌阳”对垒。原来沁阳是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焦作境内,而泌阳则在河南省的南部驻马店境内,这一北一南相差了200多公里呀。所以,由于用错了一个字,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那么,为何误将“泌阳”当成了“沁阳”的呢?原来是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作战命令时,将沁阳的“沁”字写成了“泌”字,多写了一撇。谁能想到,就因为多了这一撇,谬之数百里,使冯部误入泌阳,结果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入了被动,导致联合作战的惨败局面。
嗨,一场战争竟输在了这“一撇”上,岂不令人叹息。然而,就因多了这一撇,使阎、冯联军失败,使蒋介石从中受到了警醒,后来就加剧了国内势局的变化。若不是冯部的参谋多写了这一撇,如能做到作战命令正确无误的话,假若阎、冯部队在沁阳联合作战成功,重重歼灭了河南境内的蒋军,那整个中国的时局后来还真不知道将会发生多么大地变化了呢?也许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的改写记载了。
真是,此事不想不可怕,越想这文字的力量太重大。因此,这个误写一撇作战命令的故事,也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篇章,以启发和警示后人。
在一个字上多点了一点,竟然救了几条人命。
话说在我国清朝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到县衙门报案,说是晚上有几个人蒙面撬开了大门而入室偷窃,当被主人发现后仓皇逃走了。县官勘查现场后发现,大门没有明显破坏的痕迹,而这户人家只少了一块银圆。案件报告写明窃贼“由大门而入”,但县官的师爷(相当于现今的文书)在审查案件的报告时灵机一动,把“由大门而入”中的“大”字上加上了一点,改成了“由犬门而入”。
朋友你可曾想到,在一个“大”字上就改了这么一下,多点了一个小点,却保住了几个案犯的性命!
不然的话,按照清朝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果是“由大门而入”的话,他们这几个蒙面撬大门而入室偷窃的人是要被统统杀头的。
我们暂且不论古代对制裁盗窃犯的法律条款是否过于严厉和苛薄,是否完全正确,也不论制定严厉的法律条款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所有权的,还是为了保护皇权的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但就这位县师爷在审查案件的报告时能主动地在关键“大”字上加上一个小点就能够救下数人的性命上来说,足以显示出了他的聪明和智慧,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迪价值作用。这的确是一个经典的巧妙使用文字救人的生动故事。
为什么在“由大门而入”的“大”字上加一点改为“由犬门而入”就能搭救数人的性命呢?单从字面上理解,如果几个人夜间明火执仗地从大门而入实施抢劫,与其晚上从狗门里悄悄地钻进去进行偷盗,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在旧时的法律处罚上,前者要严惩杀头,后者就可以从轻处罚的。
只为一个字,名扬全天下。
据报载,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因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了,难以修复。于是,皇帝告示天下,向全国书法名流征集那个“一”字,希望恢复山海关匾额题字原来的面貌。不久,全国很多书法名流的字幅纷纷上报而来。结果呢,这些书法名流的字都未能被选中,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客栈店小二写的“一”字竟被中选了。因为,其“一”字写得炉火纯青、惟妙惟肖,令人称绝。
人们不禁要问:众多书法名流的字未被选中,而那位店小二的字却中选了,是不是店小二有意偷偷临摹了这个“一”字上报了呢?
不是,绝对不是的。是在题字的当天,只见那位店小二拿起一块抹布,往砚里一沾,又用力大喝一声:“一”!
众人眼看着他十分地干净利落,立刻就出现了这绝妙的“一”字。真乃不是原貌,胜似原貌。
然而,那店小二是如何把这“一”字练得惟妙惟肖、炉火纯青的呢?他又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做人启示呢?
原来,那位店小二打工的客栈,就在山海关的城门对面。每日他弯着腰拿抹布擦洗桌上的油污时,刚好视角对着“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又用抹布在桌子上天天临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形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字早已印在了他的心中。
因此,在皇帝这次告示天下征字时,他才一举中选了。这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侍候他人的店小二,从来没有拿过毛笔,却能在皇帝征集题字时中选,这件事的确令许多的人生发联想。
这说明,天下无难事,熟能生巧。尽管很多书法家字写得不错,在书法方面肯定胜出那位店小二的。但是,在对“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字的熟悉程度上,他们又总是不如那位店小二的。
智从心生,有心者事竟成。我们相信,生活在“天下第一关”匾额附近的很多人,又能经常看到这几个字的人,决不止那店小二一个。可为什么在皇帝下昭征集题字的时候,这地方的人很多没有去应征,而那位从不拿毛笔而使惯了抹布的店小二不但敢于应征,而且还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能够运用自如一气喝成了呢?这说明那店小二本是个有心之人,实际上他已经用心练上几十年的时间了,只不过他从不是为了皇帝应征而练的,而是出于有心好奇和好玩罢了。这真是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那句老话。
实践出真知,别具一格成奇才。皇帝下昭书征集题字,这“一”字没有出自众多书法家名流之手,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店小二却成了能功巧匠。这事之所以说让人稀奇,就奇在他不用毛笔,而使用抹布上。假如店小二不是用抹布临摸,而是用毛笔写字,或他几十年来一直用毛笔临摹“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字,即是中选了,别人也不会为他称道的。
所以,大家别小瞧了这个“一”字,很多人可能倾其一生也未必能够写得象的。就是这个“一”字,让店小二出了大名,名扬天下,使后人传为佳话。
无数的历史实践证明,我们人类社会的文字所包涵和折射出的聪明智慧是胜于任何强大的武装力量的。其价值财富也是无法进行估量的。
2025年10月1日夜(中国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