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个保姆半个妈,一个邻居半个家。此话一点儿不假。
我今年已经70多岁了,回顾我的一生,我就非常重视搁邻居和选邻居的问题,如果能够让自己挑选邻居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与自己相中的人家以邻作伴,并且与邻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相处的结果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管生活水平如何,工资收入怎样,只要邻居合作过得好,就感到生活得十分地愉快,心情上放松,无忧无虑。
我一生先后与多个邻居一起生活过,其中有比我年纪长的,也有比我年龄小的,还有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邻居呢,基本上都相处得关系良好。即便离开了很久,还是念念不忘,相互打电话或微信不断地联系着。因此,相互之间的亲情也一直维系着的。
在我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后,所处的第一个邻居姓姜,叫姜永久。他是我们单位上的一个负责农村电业方面的专职工程师。老姜家里有六口人,他们夫妻俩,三个孩子(其中两女一男),恰巧都是在上学的年龄。老大孩子上初中,两个上小学。他还有一个70来岁的母亲跟着他们一起生活。
由于是处在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的时期,那时,国内许许多多的单位住房都非常的紧张。我呢又刚从北京部队上转业到郑州,被安置在了和老姜一个单位上班。当时我家是三口人,我和妻子和一个孩子,孩子不到两岁。
我向单位管房子的部门申请要住房,由于单位公用住房实在紧张,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将我家和老姜家安排合住在一套房子里。
这套房子共四个房间,其中一个大间,3个小间。老姜家住一大和一小间,算是一间半房吧;我家呢就给了两个小间,其实就是一个大间隔开的两个小间,总共不到20个平方。好在厨房是两个单独的,就是小得很,一个不到3个平方,但是紧挨着。平时连炒菜翻锅铲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的,更别讲两家人的说话声了。卫生间是合用的,而且也很小,内侧连一个平方都不到,仅仅是能蹲下一个人而已。两家合用的一条细小狭窄不足一米宽的走廊,平时如果过人走对面时,只得侧着身相互让路才过去。
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狭小紧张的一套住房子里,我们两家相处了四年多的时间。那么,我是如何与老姜家处好邻居关系的呢?简单说就两个字:忍让。
譬如,我们平时在家里,说话时尽量压低声音,养成小声说话的习惯。除了做饭以外,做好的饭菜拿到房间里吃。由于两家是合住房,就告知亲朋好友,尽量不要到我的家里来,有事的时候,就到外面比如上公园或河边上去见面说话,而且坚持到外面请客人吃饭。我之所以坚持这样的做法,主要是考虑到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原因而影响了老姜家孩子的学习和做作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对此,老姜时时看在眼里,并且多次当面给我讲:“你们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们孩子的学习,跟你做邻居太高兴了!”
此外,两家合用一个卫生间,八九个人,大家早上起床的时间又习惯于大致差不多,因此早上使用厕所就成为了一个平常大家不易讲出口,但又十分为难的事情。对此我采取的办法是,尽量早上不使用家里的厕所,一般都是跑到单位办公室去入厕。这就大大减少了遭遇尴尬局面的机会。
我们一家人如此的谨慎小心的与老姜家相处邻居,所以,用真诚和真心换来了老姜一家人的欢心和好感。
我与两位医生的家庭为邻,换来了一条生命。这也是个真实感人的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好不容易熬到了我们自己有了一个独立的套房,一间半房子,不到50个平方。但是和以前与别人两家合住一套房相比,总还是好得太多了。我的新邻居夫妻两个都是我们单位上的医生。男的姓刘,女的姓葛。他们家里有5口人,夫妻俩和两个女儿,还有刘医生的一个母亲。
与新的也是我的第二个邻居做伴,相处得非常好,收获更大呀!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的冬天,有一天晚上,我妻子上夜班没有在家,只有我和儿子两人在家里。大约十点钟的样子,儿子睡着了,我正坐在桌子旁上写作材料。突然感觉到头晕,浑身无力,我试着站起来,一下子摔倒了,我心想,坏事了,可能是煤气中毒了!无奈之下,我为了自己的生命,更是为了儿子的生命,强打起精神来,慢慢爬到了门口,费尽力气,终于打开了房门,并且敲打几下刘医生家的门,轻声喊叫他们……之后,我便昏过去了。
说来真巧,刘医生和葛医生两口子此时还没有休息,他们急忙开门,看到我躺在了地上,有经验的他们俩,赶忙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并将我抬到了车上,陪我一起去了河南医学院抢救。或许是因为我中毒不那么严重,又经过一路的颠簸换了空气,赶到医院急诊室时,我已经缓过来劲儿了,此时只是有点儿头痛,刘医生和急诊室的医生陪我在阳台上坐了一会儿,看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了,刘医生便又陪我一起回家来了。
我儿子因为睡着了,加上年龄小,并没有什么不适。因为有葛医生在我家里陪着,她还跟我妻子打了电话回家来。
就此,才使我躲过了一劫灾难,是我的好邻居刘医生和葛医生两口子及时相助,才挽救了我的一条生命。这使我终生的难忘啊!多亏遇到了负责任的好邻居。
经过这次我经历的灾难,使我更加懂得了处好邻居的重要性。所以,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非常注重和邻居处好关系的。
譬如,我退休之后,由于我们夫妻两个的腰都不太好,冬天怕受凉。于是,我们就在海南岛的乐东县城里买了一套小房子,58个平方,当时用了20来万元钱。我住的房子,是一层一梯四户的,其它三户邻居,有来自新疆的马先生和骆大姐两口,有山东的老扬两口,还有一户来自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一家。我们每年在海南要相处半年多的时间。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民族,但是,因为都是退了休的老人,住在了一起生活,大家都很十分的珍惜美好的时光。大家都是相互的尊重,呵护,关心,帮助,其乐融融,从没有红过脸的事情发生。平时,谁家做了好吃的东西,总是相互的分送一点儿给邻居品尝。
有一天晚上,我的一位住在楼下的来自黑龙江大庆油田的张姓邻居的妻子,突然肚子不适,当我们知道后,立即陪他们一起前往医院就诊,光陪他们在医院打针的时间,就足足超过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以前我们互不相识,而今住在了一个楼门洞里,当知道了谁家有困难时,能不伸手相助吗?半夜时分回来时,他们两口子一再说感谢的话,我们回答到:“请不要客气,我们走到这并住到了一起,这就是中国人讲的缘分嘛!这事是应该的,不值得一提。”
即便是我们来到了儿子工作生活的新西兰探亲居住的期间,我们的邻居是洋人了,我们也一如既往的十分重视与邻居的关系。我们将从中国带来的小礼物,如茶叶、女人用的头巾等,送给洋人邻居家里。他们非常地喜欢。而洋人邻居呢,对我们更是态度友好,他们经常给我们送上他们亲自制作的各式面包、蛋糕等,让我们品尝。由于两家相处关系融洽,大家平时见面时,总是都热情主动地相互打招呼。虽然我们的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友好和友谊是不隔国界的,邻里关系相处得很好。
2025年10月8日(中国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