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广生的头像

周广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2
分享

“干电池”与“蓄电池”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使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在参加河南省委党校在职领导干部研究生班上课时,老师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干电池”与“蓄电池”的现象和道理,给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

何谓“干电池”?老师说:在大学学习毕业,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这只相当于一块“干电池”。毕业之后,如不再继续的学习,靠吃老本,就好比把自己当作了一块“干电池”来用,用一点就会少一点,用完了也就完了。他所讲的所谓的“干电池”现象,在实际上也是如此的。

而什么是“蓄电池”呢?老师说,你千万不能把大学毕业当作了“干电池”来使用,而应当把自己变成一个“蓄电池”用,何时没电了就及时地进行“充电”,这样就可以保持经常地“充电”,经常的有“电”可用,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得到丰富,不断地给予充实,不断地进行更新,永不衰退,永远会发光的。他讲的“蓄电池”的道理,也的确是如此的。

我的这位老师他把大学毕业形象的当作“干电池”,说明了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大学毕业以后不再继续的努力学习了,就一定会落伍的。所以,应当提倡大学毕业生甘当做个“蓄电池”,始终保持自己有满负荷的“电”,以适应国家和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尽管其比喻未必是十分的恰当,但从其人生哲理意义上来说,它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它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也确实体现和反映出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甚至是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之后,自持有文凭,有知识,有本事,认为自己这块“干电池”一生都够用了,不需要再充电了。所以,他们就盲目的骄傲自满,不再重视毕业后的继续学习,结果一生在工作上也没能够取得什么新的成就来,更没有什么大的创造,让“干电池”最后实际上变成了“废电池”。而有的人虽然毕业时可能只是个中专生,或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生,但是,他们能够把自己当作了一个“蓄电池”来看待,来使用,始终不懈地坚持刻苦的学习和钻研,经常给自己“充电”,结果是工作越干越出色,取得了多项优异的成果,令大家和社会尊重。

为了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要建立学习型的社会,这更要求我们大家不要盲目的把自己当作成了一个“干电池”,而应当主动地当作个“蓄电池”才是正确的选择和良策。

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做块“蓄电池”而不要当个“干电池”。让自己踏着时代的鼓点行进吧。(74岁老翁)

2025年11月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