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给一位自称是“割毛竹的人”在网上发布的散文《那年我考上了渭南师范》所写的两则留言:
其一、老弟做为89级的同门校友,能写出这样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好文章,真是难得!
在这里,我首先要为割毛竹的这位学弟所写的这篇美文点赞了![强] [强] [强]
我是渭南师范82级的,两年制的,很快就毕业了。说句心里话,那两年我对渭南镇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印象!记得我们刚上渭南师范那会,大多数同学对未来的前途都不抱有什么好的幻象,甚至有好一部分人当中还流传着这样的奇谈怪论:渭南师范就是“为了吃饭”,天水师范就是“舔水吃饭”,天水师专就是“专门吃饭”。这实际上是,当时人们根本就看不起师范毕业生,因其便要当一辈子小学老师即“孩子王”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但“割毛竹的人”这位学弟及许多优秀的渭南师范毕业的校友就不一样了,他(她)们中大多数人毕业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吃上了不一样的“饭”,即就是,终于摆脱了“孩子王”这个在某些人眼中不怎么光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较“低下”的职业,真的是可喜可贺!
后来,经祖国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现在没有人再敢小瞧和看不起那时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了,他(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那可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呀!
以上留言发出之后,两三天都没有人反馈甚至给予回复,紧接着我便发出去了以下第二则留言。
其二、看起来,现在真的是没有多少人爱听大实话。我这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考上渭南师范的人说了些那个时代的大实话,就没有人能接受了。
再就是81级和我们82级上渭南师范的那个年代,好多人都看不起教师这个没出息还挺累人的职业,顺带着看不起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故而也就有了我前面的一系列阐述。
割毛竹的人,其实我通过留言中的熟人朋友早已了解到你就是89级毕业的余×查同学,只是你现在任什么职务在哪里高就我就不知道了;更何况早些年,我也曾通过某些渠道了解过你这位渭南师范毕业的学弟的一些基本情况的。这次,我浏览网页时,偶然间看到了你写的这篇美文,因我也是这个校园里毕业的一份子,故我就情不自禁地走了进来,还说了些不一样的话,但我郑重其事地申明: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绝对的没有其它恶意,还望余同学、及诸位渭师校友正确理解!
此第二则留言发出之后,仍然是杳无音信。无奈之下,我便将此两则留言稍加整理,便成了这篇杂文随笔的开头。并且,在这里申明一点的是,我对渭南镇的不好印象起自那个贫穷的叫人实在无法忘却的孩提时代。
其实,我老家就在渭南镇西南端,紧挨着卦台山脚的张家石滩村,背靠屲顶梁的马营里。我父亲弟兄3个,他是弟兄中的老大,在那苦难的岁月里,他那可是真正的担当起了长兄如父的职责,曾为了自己的亲兄弟,竟心甘情愿地被国民党兵抓了两次壮丁。甘、青、宁、新大多数地方都呆过,甚至还去过川中的一些地方,你像广元等地,其他一些什么地方我大都不记得了,应该是把人一生中的大好青春年华基本上都留在了这些地方,可以说是尝尽了人间百味。家乡解放的胜利炮响过之后,他才从新疆的石河子?还是喀什?或什么地方回到了我们内地甘肃天水老家。解放初期,由于弟兄三个,一大家子人,生活穷困,不好就业,就挑了一担由两只浅底小箩筐装满的当年渭南镇人独一无二的土特产——淡柿子,沿着渭河西岸上行(那时可真的是要靠两只光脚板走路的)二、三十里路至西边相邻的沿河城新阳镇,就在该镇街面上摆起了小摊,开始做起了小本生意,便可勉强糊口渡日,接着就成了家;再到后来,经历过公私合营、商业大下放……等等;大概就是在时有饿死人现象发生、口粮正紧张的1958年前后,我老爸他就落户在了我们现在的家:新阳镇和渭南镇交界处的新阳镇东山片——下蒲池沟村(今蒲池村)了。
后来,让他老人家常常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下蒲池沟村新家,走沿河城新阳镇街上赶集,与去自己的老家渭南镇张家石滩村,或是路过卦台山去渭南镇街上赶集,均有着同样不远不近的距离,那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据说是当时其他许多地方的人,食堂里喝的清汤清得几乎能照见人的影子,时不时会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而惟独我们新阳镇下蒲池沟村(今蒲池村)的公共食堂竟然能让全体村民吃饱肚子!据说是那一年过春节,我们下蒲池村的公共食堂里顿顿是羊肉臊子的荞麦或小麦面干饭,在当地都出了名了。这在当时还特别贫穷落后的中国,都能说得上是破天荒的大好事啊!有个在我们下蒲池沟村驻村的乡干部,当年曾经自豪地在他的朋友中(相当于今天的朋友圈)宣称过:下蒲池沟村真格的就是咱们天水人的陇上“小江南”。
当然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在那个年代也就仅仅是昙花一现的了。据我老父生前曾经的一些片断叙述,大概是1958年那一年吧,我们三新阳那一带,庄稼是大丰收了,但由于当时左倾冒进错误的影响,当地政府部门抢迫农民人把刚打碾毕、还未完全晾晒干的庄稼粮食交到当地政府的粮站(即粮库),许多粮食都变质腐烂发霉了。唉,那时不知糟蹋了多少人的口粮啊!加之这一年之后,又出现罕见的大旱,有些村庄可以说是庄稼颗粒无收,那就造成了很多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六、七年之后,就在我出生的1965年春那青黄不接之时,下蒲池沟村早就已经成为一个在当地挂了名的穷的叮当响的小山村了。小时候,我常能听到老来喜得子的父母在我耳边念叨:在那个年月,他(她)们要真能弄来半碗给还是月里娃的我煮糊糊(粥)喝的白面(即小麦面),那可就是特别奢侈的事情了!
小时候,无论是跟上老父亲去张家石滩老家我二爸、三叔家转亲房,还是钻过卦台山隧洞或是翻过卦台山隧洞梁顶去渭南镇街上走亲戚赶集,大都没能给我留下过多少好的印象;主要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太穷了的缘故,再加之一些叫人难以割舍的往事,一提起它,总叫人心里疙疙瘩瘩的不太舒服。
我父亲因了家里贫穷,就背井离乡的来到沿河城新阳镇讨生活,最后就落户到山大沟深的蒲池沟梁顶了,真是苦了他的后半生呀!三叔过寄给我父亲的二伯父,也就是记忆中的我二爷。听老辈人讲,我二爷年轻时可是十里八乡的俊俏后生,一套祖传的搜林棍和黑虎鞭耍得可真是虎虎生威,远近闻名。每年的春节耍社火,或是二月二、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他都要在张石村对面的卦台山顶或是三阳川东面与卦台山东西相对的导流山文化庙会上摆开阵势,为乡里乡亲耍拳弄棒助兴,赢得了不错的好名声。
顺便提一下,有民谣曾说过,咱们三阳川的这些景致好不生动有趣:两条土龙巅倒卧,两条青龙穿堂过。而卦台山上最耀眼的景致是:“九龙朝八卦”,但却早就在天水大地震的那一年,大概就是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即公元1654年7月21日),毁坏的踪迹全无了。两条土龙指三阳川东西相向的两座山峰——导流山和卦台山;两条青龙指从三阳川当川流过的渭河与瑚芦河。
不幸的是,有一年的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我二爷他站在自家村子张家石滩前面的卦台山上,又为乡里乡亲敲着铜锣表演自己的拿手武术搜林棍,在即兴表演之时,由于过度紧张,他把随口一说的台词给错误地说成:铜锣一响传四方,“贵”脚踏在“贱”地上。这句台词可能谁都知道,是场面上的一句谦词即:“贱”脚踏在“贵”地上,但他由于神经过于紧张而给念反了!这一下子,就无形中惹恼了当时在场的整个三阳川一川子的人。于是,他们很快就联合起来,当场把我二爷赶下山场,并宣称以后不得在三阳川举办的任何赛事中录用!从此以后,我二爷爷的倒霉事便接踵而至,首先是他没有儿子继承祖传的家业,就只好将我三叔过继给了他;后来,三年自然灾害和口粮紧张的那个年月,他们爷儿俩都先后讨要过饭;还有就是,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次要过卦台山隧洞,大概是寒冬腊月天,他身上披着一件破棉袄,出洞还是进洞,我记得不够准确了,由于他年龄大,耳聋眼花,连火车进洞或是出洞的鸣啼声都未能听见。万幸的是,飞驰的火车只是撕撤掉老人披在身上的破棉袄,而老人由于听不见看不到,反倒没有受到一顶点儿惊吓,也就是说,在这场事故中,老人楞是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我记得,二爷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要过饭,三叔也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要过饭。后来生活有所好转了,我三叔便在生产队里当私养员,就是看守生产队里的牲畜即驴、骡、马、牛等群。有一次,他去屲顶梁下给这些牲畜拉垫圈用的土,结果崖土坍塌倒了,把他人压到崖下面,压断了他的腰和一条大腿的脞骨神经,成了名符其实的残疾人;从那之后,我三叔一大家人的生活就只能用一个词——苦不堪言来形容了!尽管后来出现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调动广大农民人生产积极性的好措施,但我三叔家的情况就再也没有好起来!这是一直以来我对渭南镇没有什么好印象的原因之一。
再就是,不论是小时候跟上我老父亲去渭南镇街上转亲戚——走渭东村的我姑姑家,还是少年时代考上渭南师范上学,大致记得我曾在我的一篇什么文章里做过这样的描述:1982年金秋九月,17岁刚过的我,被挑着满满一担行李的老父亲领着走了将近二十里山路,去渭南师范上学时的情景,就时不时地在我的脑际萦回着。而渭南镇当街狭、窄、小的街面空间就从来都没有给我留下过多少好的印象!还有就是,渭南镇即使是逢集,每到中午,街面上就没有多少货物了,仅有的几个小饭馆早就关门大吉了,你想买些吃的东西都挺难。唯一能给人留下一点点难以忘怀的好印象是,渭南镇人那种用浅底黑色小粗瓷碗装满了卖的,用建设豌豆面做成的凉粉;那是和我们沿河城新阳镇人用大一点的粗瓷碗装着卖的荞麦面凉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尤物呀!
曾记得,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渭南镇街上东、西两个自然村,于家园,左里,霍卢,张家石摊,吴家庄等等村庄,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来的凉粉专业户,那可是给人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印象!他(她)们将自家生产的建设豌豆凉粉,装上东来西去的火车皮,运往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西北各大城市销售的热闹场景,成为天水—三阳川—渭南镇一道道最为亮丽动人的风景。这其间最让人感到无比骄傲的是,渭南镇东村的我大姑姑的大女儿、大女婿一家,他(她)们家在渭南镇的于家园村,表姐和表姐夫都是做豌豆凉粉的高手,他(她)们的大儿子又是于家园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之下,他们村和他家的豌豆凉粉加工,特别是他们家的真正的做大做强了,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出了西北五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