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逝水先生的头像

逝水先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白河岸边留足印

一条白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从遥远的神话传说中走过来,带着商周时期的硝烟烽火,带着两汉时候的灿烂文化,带着三国时期的鼎立纷争,又带着唐宋时期的诗词与科技,走进了九天揽月神游宇宙的新时代。

坐落在白河岸边的南阳,曾经是我工作过的地方。许多地方,都留下过我匆匆穿行的身影,留下过我悠悠散步的足迹。可以这样说,人杰地灵的南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有我朝夕相处过的同事,有我推心置腹过的挚友,有我谆谆教诲过的学子,还有我亲传亲授过的徒弟。

在南阳工作的日子里,一有空闲,我就到白河岸边散步。有时候,是我一个人独行,有时候,是和同事们一起,更有的时候,是领着所教班级中的几个学生。那时候,我站在白河的堤岸上,真切感受到南阳的大美与大度。这座城市,穿越了几千年的日出日落,星隐星现,经历过几千年的风狂雨骤,雪酷霜寒,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豫南大地上,成了一颗让南来北往的行人倾心爱慕的璀璨明珠。

我曾经站在市区高高的立交桥上,观看通衢大道上来往穿梭的车流人流,观赏道路花带里盛开的株株月季,观看十字路口交替出现的红绿灯光,观赏大街两旁闪烁着霓虹灯招牌的商厦店铺。我曾经和游园的人们一起,穿行在绿树成荫的石板小径上,想像参天的古老松柏生长过程中所经过的云卷云舒;依靠在渠边栏杆上,想像艳丽的荷花结籽后要迎接的风起风住。我吃过镇平的烧鸡、桐柏的蒸饺,也尝过新野的卤牛肉,唐河的凉粉,还喝过方城的烩面、邓州的胡辣汤。看过剧场里演出的大型戏剧,也听过公园里随欲所唱的片段小曲。更多的时候,是到白河堤岸上漫步。在白河的堤岸上,不管是朝霞送爽的时候,还是午阳送暑的时候,还是余晖送归的时候,都留下过我漫步而行的足迹。

几曾何时,太阳还还没有露出笑脸,橘红色的朝霞,就将它精心制作的彩色云裳,抛向南阳的城镇和乡村。我也身披朝霞制作的云裳,随着晨练的人们,来到白河的堤岸上。放眼望去,周围的一切,都像昨夜酒醉后刚刚醒来的样子,伸伸懒腰,迎接新一天清爽的空气,迎接新一天火热的生活。

暖风徐徐而柔柔,荡漾起水面上连绵起伏的波纹。宽阔河床里,绵绵流动的春水,将满天的朝霞,拥进起起伏伏的波纹里,后边的推着前边的,前边的牵着后边的,向着前方的河床,齐心协力,涌流而去。一波一波的涌动,形成微微的碰撞。微微碰撞发出的声音,是对满天朝霞的赞美,也是对早早起来就投入辛勤劳作的南阳人的喝彩。它们用最柔美的身段,欢送落幕而归的星辰,喜迎冉冉升起朝晖,也为南阳人的未来,作最诚恳的祈祷。这时候的我,总会痴痴地想,这层层染着霞光的波纹,脑海里储藏的是,昨夜朋友相聚的时候,开怀畅饮的豪爽,推杯换盏的激情,你敬我让的厚意。要不,它们的脸堂,为什么还泛着褪不掉的红晕?它们涌动的激情,为什么还那样热烈而奔放?我知道了,原来,它们带着炎黄二帝的血脉,带着夏商时期的灵魂,经过两汉时期的风雨,越过唐宋时期的繁荣,一路走来,将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经济大潮。现在,它们胸怀被朝霞染红的心血,身披朝霞制作的云裳,携手并肩,再接再厉,去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我想迈动脚步,赶上它们,和它们一道,奔向遥远的前方,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我赶不上,只在河边的土地上,留下了我深深浅浅的足迹。

暖风徐徐而柔柔,吹拂着河岸上随风飘舞的柳枝。一棵挨着一棵的柳树,都像从不沾酒的窈窕淑女,猛然间多喝了几杯赊店元青花,或者多喝了几杯卧龙玉液,或者多喝了几杯刘集黄酒,或者多喝了几杯天冠生啤。原本柔弱俏丽的腰身,还带着酒后缠缠绵绵的醉意。清爽的晨风吹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的吹拂,像一个个妙龄少女,在高高的秋千架上来回摆动,更像九天玄女,乘着朝霞,飘然降临凡间,为早早起来晨练的人们,展现出最柔美的舞姿。这时候的我,总会痴痴地想,原来的它们,一个个都是镌刻在一块块岩石面上的舞女。新时代的春风,吹醒了它们千年沉睡中的梦幻,唤醒了它们渴望再舞的梦想,它们熬不住年年月月躺在青石板上的寂寞,一个个睁开惺忪的睡眼,伸展开慵懒的腰身,从青石板上走下来,迈动轻盈的脚步,挥动长长的水袖,向新时代的南阳人,奉献出最优美的舞蹈。在它们翩翩的舞姿中,我似乎听到它们为新时代的美好,唱出的最和谐最甜美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诗经》里楚国古风的韵味,也饱含着大汉南都的音符,更饱含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旋律。我想化作一条柳枝,和它们一道,挥一挥衣袂,向南阳辛劳和善的人民,展现一下我的舞姿。可是,我不善跳舞,只在河边的土地上,留下了我歪歪扭扭的足迹。

暖风徐徐而柔柔,亲吻着街道两旁高高耸立的楼房。白河两岸,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房,繁华的街巷,构成了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底蕴和现代文明的城市。我曾经到过南阳府衙,看过六房里陈列的文物,大堂上审案的桌椅。我曾经到过卧龙岗,体会过诸葛亮躬耕土地的艰辛,刘皇叔三顾茅庐的诚意。在张仲景的塑像前,我感慨中华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圣贤一心为民的赤胆红心。在张衡的陵墓前,我敬佩华夏民族先人的智慧和才能,现代南阳人传承中华科技文化的毅力和精神。

暖风徐徐而柔柔,映照着堤岸上晨起健身的舞姿。男的朱红衣裤,女的粉色裙裳,和照在身上的朝霞融为一体。男的挥舞手中的棍棒,如旋风骤起,热烈而奔放,是舞干戚的刑天又重返人间;女的晃动手中的彩扇,如天仙降临,轻曼而柔美,是奔月的嫦娥又飘飞到凡世!他们在传承民间舞蹈的舞姿中,又添加了许许多多新时代的元素。我确实有些怀疑,这些在朝霞辉映下翩翩起舞的市民,是不是刚刚从汉代画石中走下来,带着宛城人纯朴的民风,将自己的躯体和灵魂,融进现代生活的文明中了!

几曾何时,太阳像一个胸有大志的壮士,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天空的正中,用火辣辣的眼睛,看着白河岸边生活的人们。我和在一起工作的同伴,不顾夏天的赤日炎炎,一次又一次来到白河岸边漫游。

堤岸树荫下,有花白胡须的老人在专心致志地对弈。他们面对棋盘,手捏着棋子,聚精会神的样子,让我有一种错觉。难道是仙翁下凡,将手中的棋子,化作粒粒饱满的种子,播种在白河岸边的沃土中。我痴痴地想,仙翁播下的种子,正在吸收雨露的滋润,将要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或者一株株高高的玉米,或者一片片低矮的豆苗,甚或是一片片碧绿的苔藓。渚中乐道上,有风姿绰约的少女自由自在地漫步。她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连衣裙,穿行在茂盛的翠绿中,一路上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河风吹拂着她们的裙幅,宛如飘飘而来的女神。

我们租赁一只游船,穿上救生衣,挥动手中的船桨,漂行在缓缓荡起的微波上。炎热的气温,将游船的顶棚晒得烫手。船棚中的我们,却享受着顺河而来的凉风的安抚。看看水面上,船在波中走;瞅瞅河岸上,人在画中游。我们共同举桨,将水中的朵朵白云,搅成了随风荡漾的碎琼乱玉,精盐纯银。岸柳随着船儿退,肥鱼跟着船儿游。眼前出现的,是河中涌动的微波迎接我们的笑颜;耳膜听到的,是两岸厂房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岸上的足迹是脚印,水上的足迹是波纹。游船乘风前行,船后边的水面,荡开的波浪,好像空中形成的燕尾。层层波浪涌动发出的声音,好像是驾驶游船的欣赏者,为我们精湛的划船技艺鼓掌喝彩。我真有些怀疑,在我们奋力划船的时候,河岸上是不是有人正举着照相机,把我们驾船畅游的画面,拍摄成彩色照片,封存起来,在很久的将来,也像汉代画石上的雕像一样,变成博物馆里新时代的永恒。或者,正有人举着摄影机,把我们的行程录制成影片,永远留存在卫星发射的电波里,显现在计算机的屏幕中。

收获的季节来临后,我们漫步在白河堤上。两岸的枫叶,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我疑心,南阳人民幸福的生活,是不是和满堤的枫叶一样红火!我细细地看,又细细地想。我相信我的眼睛,也相信我的结论。这一团团的火焰,正是当代南阳人民在喜获丰收的时候,头上裹着的火红头巾,腰里束着的火红腰带,也是他们挥动的鼓槌上甩动的大红绸缎。这片火红,正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标志,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象征。

我顺着宽而平坦的河岸,不知不觉,就走到万物成熟的广阔天地。白河水养育的庄稼人,已经在收获他们用勤奋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劳动成果。黄豆熟了,每一片豆叶,都像闪着光亮的金币。稻子熟了,每一片稻叶,都像闪着光亮的金条。就连村头田边白杨树上的每一片树叶,都镀上了一层闪着光亮的金色。金色的杨叶随风飘落,简直是奖给农民的一块块金牌,一个个金杯。

在这红红火火的日子里,在这金光闪闪的收成中,我也用辛勤的劳作,收获到我应该收获的成果。他们手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纷纷来向我报喜。灿烂的阳光下,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乐成了一朵玫瑰,笑成了一朵芙蓉。我的心里,也高兴得绽开了一朵映山红。

曾经有一天,一个落泊的诗人来到南阳,在丰山之麓,白河之畔,找到了位于南阳寺侧的清泠泉。

诗人站在清泠泉边,苍老的身体显得有些疲惫。顺河而来的风,吹拂着他胸前的苍髯,头上的白发。脉脉涌动的泉水,在他多愁善感的心灵中,增添了许许多多启迪与慰藉。眼前的落日余辉、松声月色,勾起他内心波动的绵绵思乡情怀。上弦的半边月亮,业已悬挂中天。月亮残缺的那一半在哪儿?诗人在痴痴地想,是不是离家的时候心急,仓促之间,把月亮的那一半丢到家里了?于是,诗人心潮难平,逸兴翻飞,诗情顿起,既写出了对清泠泉周边景物的喜爱,又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细细地品味这首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种奇异的景象:

落日的余辉,映红了泉水,泉水倒映着婆娑的树影。这绚丽的景色,让诗人想起故乡的山水。他对着空中的云和月,唱出的那首歌,是故乡的民间小调,还是诗人的思乡曲文,我不知道,也无从考查。不管怎样,诗文的字里行间,都暗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这种情怀,在远离故土的诗人心里,绵远深长,难以释怀。

闲来无事,我常常顺着白河的堤岸,有时向上游走去,有时向下游走去。三里二里不嫌近,十里八里不觉远;匆匆忙忙不为急,慢慢腾腾不为缓;每月一次不嫌少,一日数次不嫌繁。总想在白河的某一拐弯处,发现李白笔下的清泠泉。有时候,我和同事们驾船长游,也总想在白河的某一岸边,发现李白笔下的清泠泉。可是,许多次的查找,许多次的寻觅,都没有找到那个令我神往的清泠泉。唯一留下的是,河堤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水面上荡开后又平息的波纹。

每每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总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年的李白,远离故土,来到南阳。身在异地,埋藏心中的,都是思乡、回归,再思乡,再回归。恨不得马上回到生他养他的热乡故土,找回被他丢在故乡的月亮的那一半。因为,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不得不让他这个四处漂泊的游子,遥望家乡而思归故土。而我呢,在白河堤岸上漫步,被南阳的大美所吸引,内心深处洋溢的,总是流连、忘返,再流连,再忘返。一年四季,在南阳的白河岸边,我留下的,就是这一连串难忘的足迹。因为,我爱南阳这片土地,已经把大美的南阳,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在南阳工作,我的环境是美的,我的心情是愉快的,我的收获是满满的。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马金海老师,对学生爱如己出的陶俊玲老师,心善意诚的赵晓莹徒弟,热情奔放的朱钦徒弟,积极向上的姚昱君同学,勤奋努力的刘晨曦同学,许许多多的师生,总是挂着我的心,牵着我的情。我心中的那轮明月,是圆的,没有任何残缺的遗憾。我和南阳的感情,就像一条绵长的丝线,一头在我的心里,另一头,就在他们的胸间,不管睡里梦里,都舍不了,割不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